耳鳴是臨床常見疾病,近年來,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等,發病率不斷升高。有時候,壓力大、一著急、一上火,有些人就可能出現耳鳴症狀。面對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解決呢?
張某,女,46歲,桂城一中學老師。
初診:2011年12月17日。患者本月9日因生氣致耳鳴,如汽車過橋之震動聲,耳時癢,時痛如針刺,雙耳有水從耳中流出的感覺,便溏。曾在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佛山市中醫院診為左側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左鼓膜穿孔,感覺神經性耳聾,靜脈注射地塞米松、服藥無效(具體用藥不詳)。
市中醫院建議其住院治療,患者不從,經人介紹延餘診治。刻下症狀如上述;舌質淡,舌體胖,邊有齒痕,苔薄膩,脈滑略弦。證屬肝鬱脾虛,風痰上阻耳竅。治以疏肝解鬱,健脾化痰,祛風開竅。
處方:柴胡10g,白芍15g,當歸9g,黨參15g,白朮30g,雲茯苓30g,炙甘草6g,法半夏10g,陳皮10g,薏苡仁30g,石菖蒲10g,川芎15g,磁石30g(先煎),防風10g,薄荷6g(後下,針對耳癢,逍遙散組成之一),桔梗10g(引藥上行;教師職業易咽喉痛),生薑3片、老蔥白1尺(後下)。7劑,日1劑,水煎2次,早晚飯後半小時溫服。
囑調情志,避風寒,適勞逸。
二診:12月28日。患者服藥至第2劑,耳鳴、癢、痛、水流出等感覺消失,僅聽聲音如隔牆,大便可,近兩日頭脹。血壓120/90mmHg。舌質淡,舌體胖,邊有齒痕,苔薄膩,脈弦滑。上方加天麻10g,7劑。
三診:2012年元月6日。患者無耳鳴及耳聾(無“隔牆”現象),連續失眠兩個夜晚。上方加夜交藤30g,天麻加至12g,7劑。
服完7劑,患者耳鳴痊癒,睡眠轉佳,血壓正常。
按:本例患者平素脾胃氣虛,運化失職,聚溼生痰,土壅木鬱,復加情志不暢,肝失疏洩條達,肝氣鬱結,陽亢生風,夾痰上逆,阻塞清竅,故出現耳鳴,如汽車過橋之震動聲,耳時癢,雙耳有水從耳中流出的感覺;氣滯血瘀則痛如針刺;脾失健運則便溏;舌質淡,舌體胖,邊有齒痕,苔薄膩,脈滑略弦均為肝鬱脾虛,風痰上阻耳竅之徵。
方用柴胡、白芍、當歸疏肝柔肝解鬱;黨參、白朮、雲茯苓、炙甘草、法半夏、陳皮、薏苡仁、石菖蒲健脾化痰開竅;川芎活血行氣;防風、薄荷、生薑、老蔥白祛風開竅;桔梗引藥上行;磁石平肝潛陽,聰耳明目。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鬱、健脾化痰、祛風開竅之效。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首先以對話的形式,回答了人們普遍關心的有關中醫科學性和精確性、中西醫的異同、學習中醫需要悟性、醫患關係等問題,並簡要介紹了作者的主要學術思想。下篇以主要篇幅介紹了作者以調理脾胃為大法,將其貫穿急症重症、腫瘤、內科、外科(皮膚科)、婦科、兒科、耳鼻喉口齒科等各種疑難病症治療中的臨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