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為什麼要進化出蛹這種不利於生存的形態?

昆蟲為什麼要進化出蛹這種不利於生存的形態?

轉載自 瞻雲(zhanyun)

01

昆蟲為什麼要進化出蛹這種不利於生存的形?
正好相反,完全變態的昆蟲,反而是最為先進的體現。
早在5.4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節肢動物就出現了。
憑藉堅硬的幾丁質外骨骼,它們有了非凡的生存優勢,稱霸海域上億年。


但這堅硬的外骨骼有利也有弊。
在支撐身體的同時,它也限制了生長發育。昆蟲和節肢動物不得不演化出了蛻皮機制。蛻皮過程,又涉及到舊細胞死亡,新組織的分化。
早期的節肢動物,生長在水環境中,相對原始,只需要不斷殼長大就可以了,並不需要變態發育。
4.8億年前的奧陶紀伊始,隨著植被的登陸,動物在陸地上有了生存的可能,第一批節肢動物也隨之登陸。


登陸有兩個最大的問題:
1、幼蟲一開始是在水中繁殖的。
2、陸地環境千變萬化,完全沒有水中活動的自由度。
前者促使節肢動物生活史發生改變,生活史改變之後,更有利於節肢動物進化出翅膀,改變活動不足的問題。
而在4億年前,昆蟲的進化,恰恰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昆蟲進化樹,黑色粗體代表著種群的體量


02

約在3.6億年前後,誕生了最早的蜻蜓,它們也是最早誕生的昆蟲之一,至今保留著比較原始的生活史策略。
蜻蜓屬於介於不完全變態和完全變態之間的半變態發育。
它們的幼蟲是完全的水生,而且具有高掠食能力。最後脫變為成蟲時,雖然生理和生存狀態,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但它們並不會經歷完全變態的蛹階段。
可以說,如果沒有進化出半變態發育,昆蟲不僅難以離開水環境,更不會飛上天空。
稍晚於蜻蜓出現的蝗蟲,幼蟲已經脫離了水環境,但它們保留了比較原始的生活史策略。成蟲相比起若蟲,出現了體態和器官的一定改變,有了翅膀,但相對來說,變大不是特別大。
能夠讓成蟲和若蟲出現不同變化的秘密,在於昆蟲翅和足的上皮細胞保留了分化能力,這就是成蟲原基(imaginal disc)


每一次蛻皮的時候,成蟲原基就得到相應的分化,直到最後一次蛻皮,成蟲原基分化完成,發育出翅膀等相應的成蟲器官。
比蝗蟲出現的時間稍晚,昆蟲的另外一支,幼蟲和成蟲的生活史則被進一步拉大。
成蟲原基也進化得更加的複雜,最終進化成了成蟲盤。
於是,變態發育出現了。


03

成蟲盤是早期胚胎形成的,在幼蟲體內未分化的幾十種細胞團,經歷複雜蛹化的變態後,會發展為成蟲的腿、翅、觸角、軀體等等。


成蟲盤的出現,讓昆蟲的成蟲和若蟲看起來好似完全不同的兩種生物。
一些比較原始的變態(原變態)類型,蛹化之後,還會經過亞成蟲階段,再經歷一次蛻皮才能成為成蟲。
例如,蜉蝣。

蜉蝣的生命週期

後來的鞘翅目(甲殼蟲)、鱗翅目(蝴蝶)、膜翅目(蜜蜂),則進化得更加的徹底,沒有了亞成蟲階段。


05

對於完全變態的昆蟲,成蟲寄生在幼蟲體內的說法流傳甚廣,但這個說法實際是錯誤的。
幼蟲的細胞、組織、器官,絕大部分都被解體重構,但中樞神經的發育是一脈相承的。
成蟲盤本身屬於一種幹細胞,早在胚胎髮育出20~40細胞群的時候,就通過胚胎上皮逐漸內陷形成了。

各個器官的成蟲盤
分部在幼蟲器官所對應的各個部位

以典型完全變態昆蟲果蠅來舉例:

圖一卵(胚胎)
圖二幼蟲
圖三成蟲

果蠅具有眼、唇、足、翅等9對錶皮結構凹陷的體成蟲盤,以及1一個生殖盤,共19個成蟲盤[1]


06

值得說明的是,並沒有與中樞神經相對應的成蟲盤。
胚胎髮育的早期,部分外胚層細胞就會逐漸分化成神經幹細胞。
神經幹細胞發育成腦/胸神經中樞之後,就會促使相關腺體分泌保幼激素和脫皮激素。


幼蟲的成蟲盤之所以不會發育,便是源於保幼激素的抑制。在幼蟲不斷蛻皮生長的過程中,成蟲盤的細胞也會不斷增值。
整個幼蟲階段,神經幹細胞都在不斷地分化,生成不同的神經元。尤其是3齡幼蟲階段,神經系統內神經細胞快速增值,並最終為蛹和成蟲的神經系統打下基礎。
進入幼蟲發育末期之後,神經系統的發育會停滯。進入變態過程後,才會再進一步發育[2]
化蛹變態發育時,保幼激素分泌減少,脫皮激素分泌增多,成蟲盤伸長,並向成蟲器官發育:

翅與足的成蟲盤對應關係:
相應部位處於捲曲狀態
在蛻皮激素的影響下
成蟲盤展開併發育成器官的各個部位

為了適應新生成的各種器官,中樞神經系統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例如,肌肉內的神經突觸會發生大規模、劇烈的重構。
修剪舊的突觸,並形成新的突觸。
甚至神經系統的離子通道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
中樞神經系統經過一系列連續的發育,會變得比幼蟲複雜得多,一部分胸腹神經節也可能出現合併的現象[3]
但整個過程,中樞神經不會經過組織解離和徹底破壞。


07

除了中樞神經外,氣管系統、背血管系統,等對生命有重大作用的結構的解離都會受到限制。
不少研究都表明,成蟲往往能繼承幼蟲階段的一些刺激和條件反射[4]
完全解體重構的,一般是皮細胞層、消化器官、部分肌肉,以及腺體。而這些組織、器官的重構,也並不會對中樞神經有著顛覆性的影響。
確切的說,完全變態的昆蟲,其幼蟲的確是成蟲的幼體,只不過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幼體已經相當的特化。除了中樞神經系統外,身體的絕大部分都進行了完全的重構。


08

變態發育的優勢體現在哪裡?
3億多年前的石炭紀,處於巨蟲時代。蜈蚣等多足綱搶佔了最有利的生態位,進化成了昆蟲中巨無霸。但完全變態的昆蟲,擁有更小的體型。
但隨著氧氣含量的下降,此消彼長,它們逐漸發展成了最成功的物種之一。
完全變態昆蟲的成功,在於幼蟲生存成本的降低,只管不停吃就行了。而蛹化成成蟲之後,只需要不斷地交配繁殖就可以了。
變態發育的昆蟲,往往都能大量排卵,幼蟲數量多到根本不怕天敵吃。有幾個漏網之魚,就能躲在草葉、樹葉之下,完成幼蟲生活史。第二年,輕輕鬆鬆再次繁衍出一大片。
幼蟲量大,成蟲大多具有飛翔能力,簡直就是完美的策略。
要知道,昆蟲最早在地球繁榮的時候,天空中還沒有鳥類。而現今,昆蟲也完全不怕鳥類吃。


野生鳥類的碳總量是0.002GT C(G噸碳),而昆蟲的碳總量高達0.9GT C,是鳥類450倍,而且不是所有的鳥類都會吃昆蟲。當然,昆蟲的碳總量,也是人類的15倍。
在於鳥類長期相處的過程中,部分昆蟲分支也鬥智鬥勇,進化出了豐富的擬態。
整體上來說,昆蟲主要還是憑藉量的成功,立於不敗之地。


09

除此之外,變態發育也更利於成蟲的特化,形成龐大的種群。
例如,膜翅目的蜜蜂和螞蟻,讓限制雌蟲的營養,讓雌蟲的成蟲盤發育不足,最終就會成工蜂/工蟻,提供足夠的營養就會發育成女王。


憑藉前所未有的生存優勢,昆蟲產生了數以百萬的物種,佔了整個動物物種的半壁江山。
造就這個物種傳奇的,正是它們的生活史策略。
變態發育在未來的進化優勢,對我們來說,其實有著更多的未知。
從幼蟲到成蟲的重構過程,用鬼斧神工來比喻也完全不為過。
如果人類在未來能完全破譯變態發育,無論在再生醫學、神經科學,人工智能領域,都會有前所未有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Beira J V , Paro R . The legacy of Drosophila imaginal discs[J]. Chromosoma, 2016, 125(4):573-592.
[2] 果蠅中樞神經元鉀通道的發育和調控[D].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05.
[3] 李兆英, 王來志, 張虹,等. 意大利蜜蜂3齡幼蟲胸神經節的結構和發育[J]. 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報, 2014, 030(001):116-119.
[4] 閃點. 昆蟲能保留幼時記憶[J]. 科技新時代, 2008, 000(004):40.

喜歡這篇,點我關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