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癌症患者盲吃靶向藥?這樣會好嗎?

很多癌症患者盲吃靶向藥?這樣會好嗎?

真的有很多很多患者提到盲吃靶向藥的問題,而且真的這麼做了。這裡,說一點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

首先,真的不推薦患者在未行基因檢測的情況下進行靶向藥物盲吃,會帶來哪些問題呢?

以肺癌為例。目前,肺癌已進入指南且有藥可用的驅動基因包括EGFR/ALK/ROS1/BRAF V600E/NTRK,尚未入指南的可能為驅動基因的有MET/RET/KRAS/FGFR等。

這些驅動基因在理論上應為互斥基因,即有基因突變的患者在基因檢測中只有一種基因可能出現突變,有EGFR突變,就沒有ALK突變,此處不考慮混合型腫瘤患者,混合型患者雖然數量不少,但其治療較為複雜。

因此,第一,雖然亞洲不抽菸肺腺癌女性群體中EGFR突變患者比例高達50%,但其他群體中這個比例沒有這麼高,而且EGFR突變也不是所有突變都適合一代靶向藥物治療,如某些罕見突變位點G719A,如耐藥位點T790M,所以總體上,盲吃靶向藥的有效率可能距離50%有較大的差距。

第二,盲吃EGFR靶向藥會錯過其他突變的治療,如ALK基因突變患者在亞洲非小細胞肺癌中佔到了4.1%,目前ALK基因突變患者在按照指南規範管理治療的情況下,其從診斷開始的總生存期可能達到7年之久,若因為盲吃EGFR靶向藥錯過了個號稱黃金突變的ALK基因的靶向治療,可謂得不償失。

第三,在盲吃過程中,對於療效的認定主要依靠患者主觀感受和影像學檢查,患者的主觀感受受其他因素影響較大,其療效的產生可能由於安慰劑效應,實際上靶向治療並未起到作用,而影像學檢查也並非一定能表現出療效,如假性進展、病情穩定等,可能都無法評估目前靶向治療是否合適,導致做出錯誤的決定。

總結一下,即使是晚期肺腺癌患者都有機會使用靶向治療。目前靶向治療的藥物大多進入醫保,但這需要建立在進行基因檢測的前提之上,若為了節省這一點檢測費用,而進行盲吃靶向藥,帶來的後果很可能是得不償失,適得其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