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爐集》之穀雨005《百頌老屋家》第22-40首(上)不是金碧輝煌,卻有百看不厭山水風光。||學堂日報06.11

《金爐集》之穀雨005《百頌老屋家》第22-40首(上)不是金碧輝煌,卻有百看不厭山水風光。||學堂日報06.11
4.24
接下來20首《老屋家的泥瓦房》,我要把它寫到百頌,下雨天最好就是回憶舊事,叫重溫溫故知新,回憶我小時候住泥瓦房,跟爺爺讀書,奶奶早上很早就煮粥,鹹菜、蘿蔔乾還有一個雞蛋,老屋養了七八隻雞。吃完早餐,就走路去中和學校,當時走的也是石頭路,路過中和橋的時候,往上游望,經常可以看到,百潭崆瀑布下來,如崇山峻嶺中一條白練,美極了,天天一出門上學,就見有白虹從天而降!
(圖32 百潭崆瀑布航拍 攝:鄒東成)
經過庵背村祠堂仕潤公祠,(學優則仕,德潤蒼生)再經過那條數百年的石頭路,現在看不到了,被水泥硬化在底下了,在村面前的那口井,時常有一群人在打水、洗衣服,婦女們都起得早。應新老師跟我講,到50歲,一定要寫《培傑人生》這本書,說現在就要開始準備了,老文賢真的是眼光獨到,佈局長遠!人生在世,如果走過了,就忘了蹤跡,那跟飛鳥踏雪泥有什麼不同!
我們很多文案、文史的積累,都是拜應新老師所賜,他教我如何重視!我們不是大文豪,但是我們很重視文史的點滴。我始終認為,錦衣玉食不一定是值得驕傲的,而那種能將一粒米都珍惜,吃出感動的人,他更有力量,更值得敬仰!惜衣惜食,非為惜財源惜福!同樣,不一定要大文豪,飽學多少名著,關鍵是每一頁字紙,都要好好珍惜!
我們下午去鋤頭鏟地挖溝,那都是來之不易的靈山,多少生在饑荒、災難不愉快的時代,他連這種摸鏟子的機會都沒有!我再來回憶老家的泥瓦房,第二十二首:
老家的泥瓦房,
沒有畫棟雕樑。
天井採著陽光,
泥坪連著土壤。
我們都去過少年宮,我把老屋家拿來辦少年宮,使這兩年多疫情,本地的孩子們,都學到琴棋書畫、拍攝、習勞、音樂、《讀書論》我只是將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教到少年宮,到今天為止,還有些家長問少年宮什麼時候開,做一件事情成功與否,不是衡量他賺了多少錢,而是有多少人將他想念?越多人將你想念,我認為越成功!
我們老家那泥瓦房,是百年老屋,並沒有什麼瓷片金碧輝煌,也沒有畫棟雕樑,它只有一個採著陽光的天井,和外面的大泥坪接著地氣,就夠了!我認為天人合一的老家,就是最好的!第二十三首:
老家的泥瓦房,
不是金馬玉堂。
祖訓直承宗聖,
曾子家語代代相傳。
前面講泥瓦房,它跟金馬玉堂比,在顏值上雖然遜色很多,可是裡面的曾姓所居,曾氏有曾子宗聖,他們桌上放的是《曾子家語》,經典所在之處有聖哲,我爺爺還收藏了《曾子家語》,他一直很重視族譜,某一代人,在哪裡居住,生辰八字,還有祖墓葬地,故事文史,他都記得一清二楚!而且我們宗聖講的哪些話,他都記得。常說,忠信,何人不不敬!
祖訓是直接承接到宗聖曾子,《曾子家語》代代詳,泥瓦房像是酒窖裡的罐子,裡面裝的就是最好的靈魂!外而簡樸,裡面神聖,這是有光的泥瓦房!二十四首:
老家的泥瓦房,
果樹繁茂多樣。
黃皮荔枝龍眼嘗,
還有橄欖清香。
我們泥瓦房外面,就是果樹林,以前還種有橘子,只是天氣變暖以後,橘子好容易長蟲樹都被蛀掉了,後來發現黃皮、荔枝跟龍眼,生命力最強長很多,所以就多種這些,每當節氣到來,我們自家果園生長的果實,好多人來吃,你們看是不是啊?周圍村民,都來我們家裡採果子,而且我家裡是不拒絕的,不會趕人,有些貧窮的人過來也一樣,甚至還給更多。爺爺種樹的身影,永遠在腦海!
小時候我們就等著,這龍眼荔枝季節,它一到來就很開心,還有刺莓(刺菠)、當尼(山捻子),一紅一紫,最好吃的野果,可以吃的,四時都有一些甜蜜的果子,這就是老家的回憶!二十五首:
老家的泥瓦房,
遷出一脈五華開創。
尖山下洛洋圍建寨,
會醫術異地名揚。
我們老家有一支到五華去,創祖成功了。因為我們會醫術,在外地碰到兩個家族打架,我們老曾家把他們都醫好了,他們兩家人都很尊重,然後劃地方,給我們老曾家建圍龍屋,這件事情,說明祖上有德!到異地去發展,都有能力。人能幫人,一定會有好報,仁術的傳承在老家一直被津津樂道!二十六首:
老家的泥瓦房,
曾毅院士來訪。
三傑報答恩德,
並寄語讀書郎。
當時曾毅院士,是五經富曾氏三傑,也是潮汕曾氏三傑,曾毅他在上海讀書的時候,剛好碰到一些運動,經受了一些牢獄之災,後來經過庵背村的留美博士,紅十字會的主刀醫生,曾景臣,通過各種關係,把曾毅院士救了出來,所以曾氏三傑回家鄉以後,買上鮮花,直接到庵背,從我老家門口經過,到後山墓地上。有恩必報,乃望族也!
院士親自禮敬並且講一句話:恩德世代難忘,如果家鄉有一些讀書郎,能夠順利讀上去的,有什麼艱苦辛苦,他們都會努力幫。而且院士回報母校,一次就以百萬巨資。將自己多年積累無私奉獻於教學!這就是院士,來庵背村後,掃墓報恩同時寄語家鄉!這件事情,庵背村一些老長者都能夠講。
二十七首:
老家的泥瓦房,
春亭秀才讚賞。
茂林修竹中和鄉,
從此就叫茂和堂。
我們的泥瓦房,就叫茂和堂,為什麼呢?春亭秀才曾經,大概在百年前,他是五經富的鄉長,他建了祖墓,就在我們新寨村後面,還請了我太爺輩的那些叔公,去幫忙打理,最後他看到庵背村,一條溪下來都是竹子,周圍崇山峻嶺加茂林修竹,他感慨的講:茂林修竹原來在這裡!當時在中和鄉,所以我們的老家,我太爺就叫它做茂和堂,有茂林修竹圍住,裡面和和美美、和和樂樂的地方。二十八首:
春亭秀才,名景沂,以祈水春風為景仰嚮往,渴望夫子時代的讀書,山水田園!他辦介園,義教書法一手毛筆字,冠絕龍江!宗祠、亭臺、壽屏、門樓無不以得他字為榮!
老家的泥瓦房,
兆春故居隔河相望。
不獨杏林春暖,
更是慈善教育天堂。
我們老家對面望過去,那個山叫做崬嶺山,如同一筆架,筆架山下就是曾兆春先生的故居,曾兆春先生,整個五經富最大的恩人!因為他剛開始是學醫,在福音醫院做代理院長,為很多家鄉人治病用藥,不收錢義診!後來到梅州行醫,做旺起來以後,交給親朋好友,然後到泰國去,創兆春醫院!德藝雙馨,妙手回春!一舉成名!
威望最高的時候,直接為泰王、泰王夫人、達官顯貴治病療傷!因此廣受讚賞,他還心繫著家鄉,想到當時從家鄉出泰國,鄉村好多孩子,打著赤腳沒書讀。打著赤腳不苦,沒書讀他知道人生就苦無止境啊!打赤腳那苦還是少年的、一時的,可是沒有書讀,將文盲苦一輩子!
他立馬發一個願,要讓家鄉里,連打赤腳的孩子,都能讀上書!於是將醫院所賺的分分毫毫,分批次運回中國、運回家鄉五經富庵背村!建立北山中學,當時叫培英中學,從此五經富的教育,領先其他地方數十年!而曾兆春先生的故居,就在我們老家隔河相望,他不單杏林春暖,他有成績以後,樹立榜樣做慈善,還做教育!
所以庵背村,是個山美水美的地方,也是地靈人傑,物華天寶的地方,更是有五經富第一等名賢的地方!我們泥瓦房能夠跟兆春先生故居臨近,以鄰為寶,敬賢為貴,所以以此為光榮!我能夠將老家,讓出來辦少年宮,也是受兆春先生精神所感召!兆春先生去泰國創業以後,將自己家都捐出來辦小學!然後覺得中學沒地方,又通過外面創業賺的錢,買地方建學校,他是一個讓五經富人,永遠難忘的人!老家有名人故居,代代鼓勵學人!
二十九首:
老家的泥瓦房,
百潭崆下第一寨場。
不是金碧輝煌,
卻有百看不厭山水風光。
大家去過老屋家泥瓦房,感受到周圍,散發著一股芬芳味,遠望就是百潭崆,一下雨,從崇山峻嶺裡,跑出一條白色的水龍,極其的浩瀚!雖然泥瓦房,它不是金碧輝煌的,但是泥瓦房周圍,山環水抱,綠野芬芳,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萬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羈苦俗人輕,有百看不厭的山水風光!人不要將眼光,侷限在房屋內部的裝修上,要看到我們整個大自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