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中的醫案——心下悸動

《本草綱目》中的醫案——心下悸動

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哦!!

《本草綱目》中的醫案

——心下悸動

【出處】

《本草綱目•卷1•神農本經名例》

【原文】

杲曰:陶隱居本草言狼毒、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皆須陳久者良,其餘須精新也。然大黃、木賊、荊芥、芫花、槐花之類,亦宜陳久,不獨六陳也。凡藥味須要專精。至元庚辰六月,許伯威年五十四,中氣本弱,病傷寒八九日,熱甚。醫以涼藥下之,又食梨,冷傷脾胃,四肢逆冷,時發昏憒,心下悸動,吃噫不止,面色青黃,目不欲開。其脈動中有止,時自還,乃結脈也。用仲景復脈湯加人參、肉桂,急扶正氣。生地黃減半,恐傷陽氣。服二劑,病不退。再為診之,脈證相對。因念莫非藥欠專精陳腐耶?再市新藥與服,其證減半,又服而安。凡諸草、木、昆蟲,產之有地;根、葉、花、實,採之有時。失其地則性味少異,失其時則氣味不全。又況新陳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擇而用之,其不效者,醫之過也。

【譯文】

李東垣說:陶弘景撰寫的本草著作裡認為狼毒、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這六種藥以陳放時間久遠的為佳,稱為“六陳”,其他藥則以精美新鮮的為好。但是不僅僅是“六陳”,大黃、木賊、荊芥、芫花、槐花之類,也宜陳放久遠。所有的藥物都要專一求精。元朝至元庚辰年間(1280年)六月,有一名叫許伯威的患者,五十四歲,素體中氣虛弱,得了傷寒病八九日,發熱較甚。醫生使用寒涼的藥物瀉下後,他又吃了梨,梨的寒冷之性傷了脾胃之陽,導致四肢逆冷,時發神志不清,心下悸動不安,噫氣不止,面色青黃,不欲睜眼。他的脈象遲緩,還有不規則的間歇,這是結脈。用張仲景的復脈湯加人參、肉桂,急扶正氣。方中生地黃劑量減半,恐傷陽氣。服完兩劑藥後,病症未退。再為診察,而脈證相符。因此考慮到是否藥物陳久朽爛而質量欠佳?再用上方,囑咐購買新鮮的藥材,煎好後給患者服用,病症減半,又服一劑而病癒。凡是各種草、木、昆蟲,產出有地域;根、葉、花、實,採收有時節。失其地域則性味稍有不同,失其時節則氣味不全。又何況有新鮮、陳久的不同,精細、粗糙的差異。倘若不加挑選而使用,醫治沒有效果,是醫生的過失。


【解讀】

早在《神農本草經》成書之前,當時的醫家就已經認識到部分藥物宜陳放久遠後使用,所以《神農本草經•序錄》記載有“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其後,不少醫家對藥物陳放久遠後使用做了論述。

如南北朝時期陶弘景《本草經集註》雲:“凡狼毒、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皆須陳久者良,其餘須精新也。”在陶弘景的影響下,後世醫家大多沿襲其觀點。唐代蘇敬《新修本草》在狼毒條下記載:“與麻黃、橘皮、半夏、吳茱萸、枳實為六陳也。”這是首次出現以“六陳”代指六種宜陳放時間久遠後使用的藥物。為便於記憶,有的醫家將這六種藥物總結為“六陳歌”。金代李東垣《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枳殼陳皮半夏齊,麻黃狼毒及吳萸,六般之藥宜陳久,入藥方知奏效奇。”金代張子和《儒門事親》:“藥有六陳,陳久為良,狼茱半橘、枳實麻黃。”

中藥的治療作用,主要在氣和味,這六種藥物之氣均很強烈,有刺激性,服用時容易發生副作用。為了避免發生這種副作用,故必須將上述六種藥通過一定的方法陳放貯存一段時間,讓藥氣逐漸揮發,以減緩其刺激性。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藥物都需要陳放的,大部分的藥物陳放時間久後,成分逐漸揮發,活性逐漸喪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臨床療效。

患者許伯威年高之體,腎氣已虧,加之脾胃素弱,得傷寒病八九日,發熱較甚。醫生誤用寒涼的藥物瀉下,導致陰液大傷,陽氣耗損;又吃梨,梨性涼,冷傷脾胃之陽。陰液大傷,故心下悸動不安,時發神志不清,脈現結脈;脾腎陽虛,故四肢逆冷,噫氣不止,面色青黃,不欲睜眼。

張仲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說:“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當務之急,當用炙甘草湯通陽復脈,益氣滋陰。方中加人參大補元氣,肉桂急扶腎中陽氣。因陽氣已傷,而生地黃性寒,恐陽氣再傷,故用量減半。豈知服藥後並無療效,醫者再為診察,確認處方無誤後,並不急於更改藥方,而是考慮藥物的質量欠佳,要求另購新鮮的藥材煎服,最終病癒。

可見臨證之時,辨證論治是否精準、藥材質量是否精新,都可以影響治病的療效。當藥證相符而療效欠佳時,應考慮是否藥材出了問題。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END

【本文選本草綱目醫案譯註 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徐榮鵬。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

我為您點亮健康,您為我點亮【在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