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4.23.
這段我要講,因為這是我親身經歷,我跟爺爺種姜的時候,說:這麼辛苦,要種一年啊!小時候,太陽曬著都喘粗氣,還要挖土地,小時候的手又沒有很大力,挖土很辛苦,一下子手就起泡了,爺爺講了一句話:幹活苦和讀書苦,你要吃哪樣苦啊?小孩子當然希望幹活苦少吃了,說寧願吃讀書苦!所以讀書,我們就比較刻苦。
這種農活,現代孩子都比較少體驗了,勞其筋骨不是壞事,它可以化作刻苦讀書的力量!現在還認為勞其筋骨可以增長智力、可以更有意志力、可以更能忍苦耐勞!就像葉劍英葉帥一樣,他寫一首詩:
就是要刻苦,我曾經對來五經富的患者講:你們大病、小病、慢病、疑難病、包塊病、情志病…各種病,只要一時半會死不了的話,來我這裡,幾乎都是隻有一個結果,送案例!因為我們刻苦,我也可以跟學生們同甘共苦,而且苦我先來,甘我寧願積後,苦先甘後這是小時候的一些教育,因為小時候,買冬瓜茶,很甘甜,爺爺也是先給我吃,他是後面有剩就吃,沒剩就不吃。苦先,甘後,老一輩以身作則!烈日干活我先來,甘甜茶水你先喝!三十一首:
柴火灶九麗也煮過,你們也體驗過,上面那些梁、瓦,都被煙火燻黑了,可是那些爺爺奶奶煮的飯、菜湯端出來,你發現什麼農夫山泉都沒它甜!那是很溫馨的甜,所以大家有爺爺奶奶做飯的時候,特珍惜!好吃莫過家常菜。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要認認真真吃,別心不在焉。三十二首:
以前我們老家,那個大池塘裡,超多螃蟹跟泥鰍,那淤泥深深的,還有一兩朵荷花長在上面,一到夏天,知了拼命的叫,但是大家一點都不覺得吵鬧,習以為常!小溝渠通往魚塘,時常有泥鰍從河沙中冒頭,靈動極了!就是這樣,充滿生機的老家。三十三首:
當時沒有劈柴機,也沒有自來水,但是老家的人,劈柴擔水,人練得很壯!當今時代,生活是便利了,快遞隨時可以拿到,水電也不用擔憂,但是那種不怕吃體力活苦的精神,我們似乎不如古人!不如上一代!我們不要忘記,代代勞其筋骨,敢於拼創的精神!吃一份苦,長一分力!祖上留下拼創刻苦的家風代代傳揚!三十四首:
老家在庵背新寨,無論到哪裡,我們都說我們是三省家風!三省家風遠,五經世澤長。曾子後裔,三省家風淵源長,究竟有多長?可以接到孔子那裡!我們曾氏,一直到曾子,多代單傳,直到跟上孔夫子以後,曾子才生了三個兒子,出現了三房,從此曾氏生齒日衍,丁桂齊芳。也就是說,還沒拜孔夫子為師的時候,家族還不穩固,一旦拜孔夫子為師,學其儒家思想,曾氏一脈從此崛起!並且在幾千年,王朝更替之中,一直都保持著強大的力量!
三省家風,就是從《論語》,孔夫子儒家裡學來的精華!我們祖祖輩輩創業,要緬懷創業維艱,祖輩備嘗辛苦;守成不易,子孫宜戒奢華!我們要有任從隨地立綱常的勇氣,也就是說,小山腳、大城市、路邊…要像榕樹那樣,無論在那裡,我們都可以立得住、紮根、長得穩的本領!雖然我們老家是泥瓦房,可是我們有這個信心!三十五首:
當時要插秧,水是冷的,哪有不敢碰生水這些戒律?跳下去就開始插秧,出了汗,人也泡在水裡,日出東昇照寨莊,天天勤奮特別忙。因為只有插了秧,收起了稻穀,人才有飯吃!所以專心專意的時候,反而啥都不怕!家中人人齊全,天大寒的時候,風霜雨雪的時候,早上該起來幹活,就起來幹活,也沒有逃避!爺爺常掛口中一句話:早起三朝頂個工,早起一年多個冬。
言下之意,勤奮之人,一年有五個季,因為早起!所以這是泥瓦房傳遞那一代的精神,我要通過文字記錄下來,即表示我對老家的回憶,同時也帶大家去回憶老家。三十六首:
最好的家教,就是:積金積玉莫如積書教子,寬田寬地何如寬量待人。說明這個心量跟讀書的重要!憑什麼一代比一代強?因為一代比一代眼光更長、心量更大,還有憑藉上一代的家風家教!百年燕翼惟修德,萬里鵬程在讀書,能夠萬里鵬程一代勝過一代,在於讀書啊!所以我們老家泥瓦房,卻有五經富最珍貴的《讀書論》,還有《小兒讀書歌》,全都是因為我向秀才後人,和一些師長學習所記錄的,掛在牆壁上,傳給後人。天地間讀書最貴,家庭內和睦為先。
我在高中時,就讓創濤用毛筆字寫《讀書論》,我家備了好幾份,老屋貼有,現在的屋子也有,到現在那《讀書論》,都差不多貼了有二十多年!我哪天拍給大家看,二十多年前創濤寫的。百千年來鼓舞著代代客家兒女讀書向上!
當時,我們老家不單要孩子讀書,因為讀書是窮苦人家唯一出路,同時還要孩子練武強身健體,同時還要孩子學木匠工藝,因為當時木匠是很受人尊重的!在上世紀,還沒有這些大傢俱城的時候,鄉村木匠地位高,討飯吃容易,但是要下苦功夫!我爸就是村裡最優秀的木匠,優秀到什麼程度?
那天我到整個京溪園,最漂亮的祠堂,美德村第六村大圍祠堂,佳俊去了也震撼到,因為它的建築,是抱印式的,那畫棟雕樑跟上面的獅子,全是我爸爸雕刻的!因為我們是匠人之家,有傳承的,還帶了一幫徒弟、弟子,就是能夠雕龍刻鳳,做金漆木雕大神龕,我回去問爸爸:這些哪些是您雕刻的?
我爸說:基本都是。那些獅子、大象,還有棟樑下面,雕刻那些人公貴子,那些都是有忠孝節烈典故的人物,愛國立志的人物!那裡面寫著‘文風蔚起’‘煮鸞翔’‘祠堂初成’‘龍騰虎躍’…好多這些小字。所以我小時候,就體會到練武、幹農活,有了體魄、意志力以後,學其他技術,要比常人快上手,也會更靈敏。農人的辛勤,匠人的精神,武者的修養,這些都在老家中承載!三十八首:
我這次用這種,押韻的現代詩方式,來寫老家,很自由!多點字少點字沒關係,像順口溜一樣,順得了口也是好詩,能夠承載好的思念、情感、思想,就是好詩!你看我們少年宮,青苔都爬上牆壁了,有人都勸我把那裡推掉重建,我捨不得!我說推掉了,老一輩的記憶就模糊了,我還想留住少時的記憶!所以,別人都愛大廈金碧輝煌,我偏愛老屋古色古香,還有大自然的芬芳!有趣有意義的傳承遠比嶄新的房樓更重要。三十九首:
當時五經富曾鬧過饑荒,幸好有些去外面,創業有成的人來援助,清朝的時候,有武舉人從江蘇,運糧回五經富救荒;近代有庵背村的留美博士,曾景臣他從上海運糧、運藥品,來救五經富的饑荒!當時抗日,他還捐飛機給祖國,所以五經富,有好多愛國愛鄉人士!當時雖然是泥瓦房,但是鄉親們的情感好長,一下雨,會相互幫助收衣服、收稻穀、插秧…碰到哪家吃不上飯,一定會相互分享,共渡難關!一旦豐收了,也請大家。
所以,如果有老一輩這些家風,我們來這功利的時代,創一些業績,會有著前所未有的優勢!我現在還有一點點,以前那種大家族的觀念,應該是源於老屋的教育!當時是好多兄弟都不分家,大家族有大家族的氣魄!那種五代同堂,七代相見,百丁不分家,共堂進餐的盛況,依然是今天的家族難以想像!第四十首:
當時我們新寨老家,遠到有五華親戚、大洋親戚、排子親戚、江子親戚、京溪園親戚、新洪的親戚、珍子圍親戚、營盤村親戚。…好多,我數都數不過來!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往,雖然帶點這個雞蛋、糖啊,但重要的還是思想交流,能夠共同交流經驗,分享一些快樂,然後到外面要做廚藝,還是經商等等,他們會互通資源消息,這樣就是共同做一些事業,這是老家的泥瓦房。已經到四十首了,有感覺我會繼續寫、繼續回憶!
這次一氣呵成,幾十首,筆下千行,倚馬可待!這是老家給的靈光!不忘本的筆才會更加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