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與中醫血的關係

脾胃與中醫血的關係

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中醫實用技術叢書(全10卷 高清版)免費下載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 高清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曾仕強《易經的智慧》視頻 【免費獲取】

摘要:血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物質,其生成和運行離不開脾胃的作用。脾胃生血與脾胃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脾胃的運化功能在生血的過程中包括脾化(受納、腐熟,經作用後化生為精微)和脾運(升清、轉輸、散精)兩個方面。血的循行與脾的關係主要反映在脾對血液的統攝上(脾統血)。脾統血不僅包括脾氣統血,還涉及脾陽統血和脾陰統血。總之,脾胃在血的生成和運行方面有重要作用,這對我們深入理解血證從脾論治(補脾生血、運脾生血、補脾攝血)這一治法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中醫學認為,“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素問·調經論》)。血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物質,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功能,是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以及機體進行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血功能的正常與否與脾胃密切相關。中醫文獻中論及血與脾胃的關係主要體現在有關血的生成和血的循行兩個方面。

 

1 血的生成和脾的關係: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有關血的生成,《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營衛生會》又進一步指出:“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指出了血的生成與脾胃密切相關。

 

血由脾胃受納水谷精微所化生,如《靈樞·決氣》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所謂“中焦受氣取汁”,是說明脾和胃的運化功能在生成血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清·鄭壽全《醫法圓通》曰:“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生精生血,化氣行水之源也。”脾胃生血離不開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的運化功能包括了脾化(受納、腐熟,經作用後化生為精微)和脾運(升清、轉輸、散精)兩個方面。

 

1.1脾化:血的生成離不開胃納和脾的運化吸收功能

 

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質是飲食水谷,而化生水谷精微的關鍵臟腑是脾胃,所以歷來就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的說法。《景嶽全書》中雲:“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來,而實生化於脾”,《類經》有“言營血化於中焦,隨氣流行以奉生身,如漚處浮沉之間,故曰中焦如漚也。”即言氣血化生於脾。

 

脾化功能的正常離不開胃的受納飲食和脾的運化吸收功能。胃受納飲食的能力大小和血生成的多少密切相關,如明·孫文胤《丹臺玉案》曰:“蓋人身之血,皆資於飲食以生者也,飲食入胃,遊溢精氣……胃能化飲食,飲食能生血,飲食既足,則血亦足。”喻嘉言《醫門法律》曰:“飲食多自能生血,飲食少則血不生。”清·葉天士《景嶽全書發揮》雲:“中焦者,胃也。水谷之精氣,化而為血,胃中水谷即有形之物,變化而為血,若胃中但有氣而無水谷,將何以化血乎?水谷即陰也。”清·顧松園《顧松園醫鏡》雲:“脾胃為後天之根本,經曰,安谷則昌。蓋精生於谷,飲食多,自能生血化精,精血漸生……若脾胃一弱,則飲食少而血不生,血不生則陰不足以配陽,而五臟齊損。”說明胃納之飲食水谷是生血的必要條件。

 

脾運化吸收功能的正常與否對血的生成至關重要。清·何夢瑤《醫碥》曰:“胃中水谷之精氣,借脾之運化成血。”明·龔廷賢《壽世保元》曰:“人之飲食入口,由胃管入於胃中,其滋味滲入五臟,乃成五汁,五汁同歸於脾,脾和乃化血,行於五臟五腑,而統之於肝,脾不和乃化為痰。”明·虞摶《蒼生司命》雲:“大哉坤土乎!萬物賴之以養者,此也;血氣賴之以生者,此也。蓋脾土一旺,則飲食自調,精血漸生。”如此則胃中攝納的水谷之氣借脾化之能轉化為精微物質,從而有助於血的生成。

 

脾的運化吸收功能不僅與脾氣是否充足有關,如清·程鍾齡《醫學心悟》雲:“大凡吐血、咯血,須用四君子之類以收功,蓋陰血生於陽氣,脾氣旺則能生血耳,治者念之。”又與脾陰和胃中陽氣是否充足及脾胃是否相和有關。脾陰不足,無從生血,如《血證論》雲:“脾陰虛又不能滋生血脈,血虛津少。”又云“脾陽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陰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飯,釜底無火固不熟,釜中無水亦不熟也……補脾陰以開胃進食。”如果陽氣不足,亦不能化生陰血。如明·周慎齋《周慎齋遺書》雲:“人以血為主,胃乃生血之源,陽氣不足,陷於陰分,則血不生長。”還指出“血者,陰也,陰生於陽,胃陽既病而無生髮之氣,則陰血所生之原病矣,焉能不及於心脾哉?”說明陽虛不能生血。如果脾胃不和,也影響血的生成,如明·孫文胤《丹臺玉案》指出:“脾胃不和,飲食減少,而不能生血。”

 

總之,如果脾胃納和化的功能虛弱或失調,就會影響飲食的攝入和轉化,使營養攝入不足,精微物質生成減少,久之便會形成血虛的病理變化。如張介賓《類經》曰:“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ruǎn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骸腫,若水狀也。”

 

因此,對於因脾之化源不足造成的血虛證,可以用健脾益胃法治療,使生血原料充足。臨床治療血虛證,先要注意調理脾胃,助其運化。正如《顧松園醫鏡》曰:“所以仲景治虛勞,惟用甘藥,建立中氣,以生血化精,充溢臟腑,為復虛勞諸症之良法。一遵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也。味非獨藥也,五穀之味皆味也,補以味而節其勞,則積貯漸富,大命不傾。”

 

1.2脾運:血液的生成離不開脾的轉輸和散精作用

 

《素問·經脈別論》所言:“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說明飲食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全賴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血證論》雲:“食氣入胃,脾經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變化而赤,是之謂血。”還指出:“脾氣不布,則胃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譬如釜中無水,不能熟物也,故病隔食,大便難,口燥唇焦,不能生血……土虛而不運,不能升達津液,以奉心化血,滲灌諸經。經雲,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乎脾。”說明脾運的作用對血生成的重要性。

 

總之,中焦脾胃接受水谷,經腐熟消化後,攝取其中的精微成為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但這些精微物質生成後,並不能直接化生為血,還需要經過複雜的變化才能成為赤色的血液。所以,脾胃為血液的生成提供物質原料,是血液不斷得到補充的前提條件,是血液能否充足的關鍵。

 

2血的循行與脾的關係:主要反映在脾對血液的統攝上(脾統血)

 

血的循行與脾的關係主要體現在脾統血。“脾統血”一詞最早是由明·薛己提出。《薛氏醫案》雲“心主血,肝藏血,亦能統攝於脾”。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於脾。其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難經》。四十二難首稱雲:“脾……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這對後世脾統血理論的形成有極大的啟發作用。

 

脾統血不僅包括脾氣統血,還涉及脾陽統血和脾陰統血。

 

2.1脾氣統血

 

早在《內經》中就有脾氣統血之意,《素問·示從容論》說:“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髒壞決,經脈傍絕,五臟漏洩,不衄則嘔。”“喘咳血洩……是脾氣外絕”。都說明脾虛不能統血而致血液溢出脈外的各種出血病證。後世醫家對此也有進一步的闡述。武之望在《濟陰綱目·調經門》中曰:“大抵血生於脾土,故云脾統血。”《景嶽全書》指出:“蓋脾統血,脾氣虛則不能收攝;脾化血,脾氣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清·林佩琴《類證治裁》雲:“諸血皆統於脾。”清·吳謙《金匾要略注》曰:“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人們己認識到脾統血的實質是脾氣對血液的統攝作用。這些論述是藏象學說的“脾裹血”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清·唐容川的《血證論·唾血》雲:“知脾不攝津而唾津,則知脾不攝血而唾血矣”,《血證論》明確提出了脾統血的生理基礎是脾氣的上下貫通,運行不息,使血自循經而不妄動。“血生於心火,……氣生於腎水……故水火兩髒,全賴於脾……,故治血者,必治脾為主”,對血證治脾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凡治氣者,亦必知以脾為主,而後有得也”,主張血證後期宜採用補脾攝血法。

 

有關脾氣不統血的治療,如唐代孫思選用調中補虛止血方治療婦女崩中下血,虛贏少力,已認識到調中補虛以止血。金元時期李東垣以補脾攝血法治療多種出血證,薛已曾引東垣言曰:“凡下血癥須用四君子以收功”。元末危亦林指出了脾胃有約制血液的功能,首次提出了脾不統血、脾虛失攝而致血證。他說:“若衝任勞損,經海動傷,脾虛胃弱不能約制其血,倏然暴下,故謂之崩中漏下”,又曰:“歸脾湯治思慮傷脾,心多健忘,為脾不能統攝心血,以致妄行或吐血下血。”這也是以歸脾湯治療出血症的最早記載。明代醫家薛已《內科摘要》雲:“脾統血,肺主氣,此勞傷脾肺,致血妄行,故用前藥健脾肺之氣而噓血歸源耳!”《薛氏醫案》中脾統血理論己形成了一個理、法、方、藥俱備的完整體系。明代張景嶽提出用甘藥健脾養胃,使氣血強盛,而達到固攝血液的作用。《景嶽全書·經脈類》中論述到:“故凡見血脫等證,必當用甘藥先補脾胃,以益發生之氣。蓋甘能生血,甘能養營,但使脾胃氣強,則陽生陰長,而血自歸經矣,故曰脾統血。”還創制了一批治療脾不統血證的有效新方,如五福飲、五陰煎、六味回陽飲等。清代唐容川對脾統血的理論有所發展,《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之“可知治血者,必以脾為主,乃為有要。至於治氣,亦宜以脾為主”,認為補脾即能生血、攝血。

 

2.2脾陽統血

 

脾中陽氣亦有固攝血液的作用。《景嶽全書》說:“雖血之妄行由火者多,然未必盡由於火也,故於火證之外則有脾胃陽虛而不能統血者。”唐宗海《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說:“血之運行上下,全賴乎脾。脾陽虛則不能統血,脾陰虛又不能滋生血脈。”清·黃元御《四聖心源·便血門》曰:“血生於脾,藏於肝,肝脾陽旺,血溫而升,故不下洩。水寒土溼,脾陷土鬱,風動而行疏洩之令,則後脫於大便。”脾陽不足可致一系列的出血病證。

 

有關脾陽虛不統血的治療如東漢張仲景以小建中湯、黃土湯治療衄血、下血,柏葉湯治療吐血,這是溫脾攝血法最早的臨床記載。宋代陳言首次將理中湯用於治療脾不統血的傷胃吐血。

 

2.3脾陰統血

 

唐容川《血證論》首次提出脾陰對脾統血的作用,這是對脾統血理論的重要補充。《血證論·唾血》曰:“今其血走洩胃中,為唾而出,是脾之陰分受病,而失其統血之常也”,或“脈細數,津液枯,血不寧者”,還指出調治脾胃,亦需分陰陽。客觀地確立了補脾攝血法的適應範圍及禁忌,擺脫了明代溫補派醫家一見血證,動輒補脾陽的偏頗。並且提出了一些治脾陰不足的方藥,如《慎柔五書》中的養真湯,楊慄山的甲已化土湯等。

 

故脾統血有脾氣統血、脾陽統血、脾陰統血的不同,治療時切記要分別對待,正如《血證論》明確指出:“血證之補法,亦有宜有忌……當補脾者十之三四,當補腎者十之五六。補陽者十之二三,補陰者十之八九。古有補氣以攝血法,此為氣脫者說,非為氣逆者說……蓋失血家如火未發,補中則愈”。明·王綸《明醫雜著》雲:“蓋血生於脾土,故云脾統血。凡血病當用苦甘之劑,以助陽氣而生陰血。大凡肝脾血燥,四物為主;肝脾血弱,補中益氣為主;肝脾鬱火,歸脾湯為主……病因多端,不能悉舉,治當臨症制宜可也。”

 

綜上所述,脾胃在血的生成和循行方面有重要作用,這對我們深入理解血證從脾論治(補脾生血、運脾生血、補脾攝血)這一治法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I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年11月。編輯/大熊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中醫寶典App】免費下載

《問中醫幾度秋涼》在線閱讀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在線閱讀(小郎中學醫記)

中醫在線視頻課程

中醫二十八脈及全部脈象(動態圖解)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七方”、“十劑”、“八陣”,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嗎?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