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出圈!見證“一滴水”的力量

杭州出圈!見證“一滴水”的力量

△點擊上圖有福利


開欄語

彈指一揮間。“八八戰略”實施20週年。


20年,有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有跨越山河的歷史底色。20年來,“八八戰略”像一把“金鑰匙”,打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浙江生動實踐的新境界,也拓寬了杭州高質量發展的大通道。


20年來,杭州究竟走過了怎樣的波瀾壯闊,我們的生活又經歷了哪些煥然蛻變?6月8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劉捷在“八八戰略”與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範例理論研討會上指出:20年來,“八八戰略”指引杭州一張藍圖繪到底,經濟增長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蝶變升級,城市發展加快從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蝶變升級,城市治理加快從粗放管理向精細治理蝶變升級,民生保障加快從基本小康向共同富裕蝶變升級,為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範例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日起,杭報集團深入開展“‘八八戰略’實施二十週年 社長總編跑一線”大型融媒採訪行動,通過有“高度”的綜述報道、有“深度”的重點評論、有“效度”的新媒產品,重溫杭州寫下的歷史篇章,捕捉各個精彩蝶變的瞬間,全面彰顯展示“八八戰略”所蘊含的真理偉力,總結提煉“八八戰略”實踐在杭州的豐碩成果。

群山逶迤,花木蔥蘢,鳳林港蜿蜒穿村而過;鱗次櫛比的現代民居依山傍水,參差錯落。麗日藍天下,下姜村口立著的“下姜村——夢開始的地方”九個大字,娓娓述說著這個小山村的山鄉鉅變。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年輕的村黨總支書記姜麗娟,代表中共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總支部委員會,接過“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獎牌,並向主席臺深深鞠了一躬。

那一刻,凝聚著太多謝意。在習近平同志的指引下,下姜村百姓要生存、謀發展、求振興,下姜這個普通山村實現了從“窮髒差”到“綠富美”的蛻變。

2003年4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將下姜村作為自己的基層聯繫點。20年來,下姜人沿著習近平同志指引的道路,一步一腳印,堅毅前行。

在“八八戰略”“兩山”理念指引下發展起來的下姜村,是典型、是縮影,是折射共富之路的“一滴水”。下姜村以及無數個“下姜村”們,悄然匯聚的聲音,凝聚起這個時代、這個國家必將迸發的力量。

盆景:忽如一夜春風來

■ 下姜村的發展就好像一滴水,折射出全省農村發展的整體狀況。

——2006年5月,習近平同志調研下姜村時的講話

浙江大地上,面積10.76平方公里的下姜村,只是不太起眼的一點。

這個位於淳安縣大山深處的古老村莊,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曾經非常不便。村裡山多田少:219戶、783人,只有660畝耕地。世紀之交,這裡的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才1860元。飢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下姜人揮之不去的記憶。

2003年4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下姜。

這一天,經過認真調研和座談,習近平同志給村民送上“八字錦囊”:優質高效、錯位發展。

這是他第一次給下姜村“把脈”。

此後,習近平同志每次到下姜村,都親自“把脈開方”——看見當地山林光禿禿的,告訴村民“要給青山留個帽”;看見村裡汙水橫流、蠅蟲滿天飛,就指導村裡建沼氣池;得知缺技術缺人才,還給當地派了一位科技特派員。

有習近平同志的引路是下姜的幸運。20年來,下姜人實實在在奮鬥,一步一步探索——

通過土地流轉讓村民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引進資本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美麗農業,以“原山”“原水”“原村落”為基礎,深入推進農旅融合……這樣的“翻身記”,從根本上喚醒了村民保護生態的意識,讓農民吃上了“生態飯”,打心底明白了“保護好環境,日子會過得更好”。

2018年,下姜村鄉村旅遊迎來“井噴”,旅遊收入同比實現翻番;同年8月,下姜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村民戶戶成為新公司股東;2019年,下姜村面向全國招聘鄉村振興職業經理人,下姜實業公司創辦的首個經濟實體“下姜人家”正式開業;2020年春節前夕,下姜村舉行第一次分紅大會,入股的村民分紅金額總計66萬元;2021年“下姜感恩日”上,下姜村的未來鄉村建設藍圖正式亮相……

▲2020年國慶之夜,下姜村舉辦民俗活動迎接遊客

2022年,下姜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8818元,比2001年增長了22.7倍;村集體收入達到153.41萬元,比2001年增長了百餘倍。 
事實證明,下姜人路子走對了。下姜人自發創業激情高漲,根雕店、石頭畫坊、酒吧、奶茶甜品店等有城市生活風味的店鋪逐漸落地開花。一批像姜麗娟一樣曾經夢想著走出去的年輕人,感受到了家鄉“幹成事”的火熱氛圍,紛紛回鄉創業,下姜就是“夢開始的地方”。

▲下姜村黨總支書記姜麗娟向大下姜年輕人分享參加黨的二十大感受

作為返鄉創業的一員,2020年8月,姜麗娟接過了帶領全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接力棒,成為下姜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這些天,姜麗娟特別忙碌:“我給每個認識的銷售員都打了電話,推銷我們下姜村的端午節特別禮盒。”高湯鮮肉粽、下姜紅米酒、下姜土雞蛋、梔子年糕、“大下姜”辣椒醬……都是下姜村和“大下姜”產的,品類多,還可以按需搭配。“端午節農產品銷售,會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姜麗娟信心滿滿。

▲大下姜的紅高粱熟了  王建才 攝

前不久,姜麗娟“領”回來兩位年輕的大學生,幫忙打理杭州千島湖下姜夢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餘偉傑就是其中之一。

餘偉傑是隔壁夏村村人,原本在杭州一家IT公司當架構經理。2021年,他驚喜地發現下姜村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模樣,於是決定留下來:“下姜村有平臺、有基礎、有客流量,完全可以闖出一番天地,還可以就近照顧家人。”

好風光、好產業、好生活:村民不用出門,就能在家門口就業;村裡有樂享中心,讓留守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烏龍院·兒童之家,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屬於他們的樂園;未來,通過5G遠程醫療,在家就能請省城大醫院的專家看病……“數字化未來鄉村”雛形初現。

朝耕暮耘的傳統農村模樣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注入了新活力和時代註解的未來鄉村圖景。

園景:滿園春色關不住

■ 希望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日子過得更加紅火,發揚先富幫後富精神,帶動周邊走共同富裕之路。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給下姜村帶去問候和囑託

楓樹嶺鎮的淳安縣兩山合作社大下姜分社裡,當地人劉仙英正在給準備發貨的農產品貼快遞單。她已經在杭州千島湖大下姜振興發展公司工作一年,此前,她在杭州做直播電商,短視頻剪輯、產品推廣方面都有經驗。


“白馬地瓜幹、下姜紅米酒、農家日曬面,還有我們原生態的百花蜂蜜……這些遠近馳名的農產品,都有一個統一的標識——‘大下姜’。”除了發貨,劉仙英也在經營自己的抖音號“尚菲英子”,推廣“大下姜”的農產品。

▲下姜村黨總支書記姜麗娟在網上直播賣農產品

此前,下姜這片鄉村振興試驗田日新月異的變化有了溢出效應,需要拓展容量、豐富產業,而周邊區域的村民求變之心也頗為迫切。

打破周邊各村藩籬,在更大範圍內探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抱團發展,或是一條必由之路。

“跳出下姜,發展下姜。”

2018年3月8日,杭州市出臺了《下姜村及周邊地區鄉村振興發展規劃》,併發布了交通發展、鄉村旅遊、農業發展、鄉村建設四個專項規劃,簡稱“1+4”規劃。這相當於在下姜周邊“畫了一個圈”,面積從10.76平方公里擴大到了350平方公里,涉及人口近2.5萬人。

2019年6月,“千島湖·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體(以下簡稱大下姜聯合體)正式成立。大下姜聯合黨委常務副書記張宏斌介紹,“‘大下姜’描繪的是‘共富大下姜、奮楫現代化’的新時代‘富春山居圖’,它探索的是在不打破行政區劃的前提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大下姜’鄉村聯合體共富模式。”

彼時“大下姜”的25個行政村,產業發展上,“一村一方案”因村制宜。此外,大下姜聯合體註冊成立了“強村”的大下姜振興發展公司和“富民”的大下姜幫帶科技公司,還總結了數字變革法、品牌賦能法、慈善信託法、共富工坊法等“強村富民十法”。“富民”公司將“提低”作為重點,專注於共享酒廠、共享茶廠、豆腐廠等一批聯市場帶農戶的“共富工坊”建設,形成良性循環共富效應。

如今,山茶油、地瓜幹、紅高粱酒等,已成為“大下姜”區域村民的主要增收農產品,特別是通過大下姜聯合體採取“黨建統領、幫帶共富”發展模式,實施“我們一起富”行動為載體的“強村幫弱村”“先富幫後富”“鄉賢幫老鄉”後,村民增收成效明顯。

▲大下姜第四屆紅高粱文化節

2020年6月24日,大下姜聯合體成立一週年之際,49歲的楓樹嶺鎮衍昌村人、在外幹過企業的黃立法接過大紅聘書,正式成為大下姜振興發展有限公司的第一任“掌門人”。上任後兩年半,公司營收1500萬元,利潤265萬元。2022年,公司為25個村分紅60萬元。

“現在大下姜聯合體已經註冊了‘大下姜’‘下姜紅’‘下姜甜’‘下姜綠’‘下姜美’等五大商標,還編制了美麗鄉村指導手冊、農林產業基地建設規範、鄉村旅遊服務準則等標準,成立大下姜農產品銷售中心。”張宏斌介紹說,區域品牌搭建了一個“品牌共富”大平臺,通過授權企業使用,提升了產品市場競爭力,拓展了村民的收入結構。

下姜村村口,總建築面積達2.5萬平方米的大下姜文旅客廳正進入最後的內部裝修階段,即將對外開放。大下姜文旅客廳將通過整合下姜村及“大下姜”各類資源,建成黨建教育中心、展覽展示中心、旅遊集散中心和三創(農創、文創、科創)展銷中心,成為“大下姜”產業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主平臺、主引擎”。

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2022年“大下姜”25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617.8萬元,經營性收入1355.6萬元,較2018年分別增長73.8%、209.01%。農村常住居民和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6757元、19626元,較2018年分別增長47.13%、87.29%。

▲2022年重陽節,下姜村給村裡的老人發放紅包和福利

有著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楓樹嶺鎮黨委書記餘慧梅,對下姜村有著深深的感情:“事實上,最讓下姜村受益的,是歷任領導們帶來的新觀念和新思路,由此而生髮出的內生動力。”下姜村以及“大下姜”的發展之路也因此有了典型意義。

經驗可複製可推廣,“盆景”不斷開枝散葉演變成了“園景”。

當下,“大下姜”“先富幫後富,區域共同富”的故事正在書寫新篇章。目前,大下姜聯合體已完成擴容,覆蓋範圍從25個村調整為63個村,輻射力進一步加強。淳安縣也參照“大下姜”經驗,將鄉村聯合體模式推廣至淳北、淳西南片區,並在全縣實施“先富幫後富”“鄉賢幫老鄉”等行動。

山一程,水一程,淳安村村是畫、步步皆景、欣欣向榮。下姜村的探路實踐,正為一方水土帶來更大的共享紅利。

▲下姜村絡繹不絕的遊人

風景:萬紫千紅總是春

■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

或許,讀懂下姜及“大下姜”帶來的啟示,鄉村振興才能行穩致遠——

如何找到保護和利用的最佳平衡點?如何豐富業態、增加“兩山”轉換的含金量?如何讓綠色生活方式發自內心、成為自覺?“兩山”文章還需做得更足。

怎樣融合一二三產業?讓遊客留下,讓觀光旅遊向休閒旅遊升級?這事關農民對農村發展的信心。

怎樣實現“一片富”到“全面富”?如何讓“先富”帶動“後富”,使更多農戶增收?共富,是一篇大文章。

20年來,“八八戰略”成為浙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原動力。作為這一戰略映照在杭州的具體實踐,“區縣(市)協作”成了杭州解決“東強西弱”“城快鄉慢”不平衡問題的“金鑰匙”。

早在1995年,杭州便啟動結對幫扶。

2010年起,杭州在全省率先實施城鄉區域統籌發展戰略,開創形成了區縣(市)協作、聯鄉結村、“三江兩岸”生態綜合保護等機制。2021年,杭州出臺《關於深化新時代區縣(市)協作高質量推進山區4縣跨越式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建立完善區縣(市)協作、聯鄉結村、鎮街結對、村社結對、幹群結對“五大機制”。

杭州市農業農村局(杭州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談到,13年來,市財政堅持每年統籌專項資金,實打實的“真金白銀”促發展。此後,根據發展現狀和新變化、新需求,杭州不斷完善調整目標定位、具體任務、配套政策等。多年幫扶後,舉措有成效。到了新階段,必須跳出責任與道義,更多從市場化利益共贏上出發,觸達城鄉一體化的本質,真正全面協作、聯動發展。

在建德大慈巖鎮,幫扶資金被重點用於“荷美小鎮”打造,培強包括蓮荷種植、蓮種培育、觀光旅遊、農旅民宿、特色文創等在內的全鏈條,傳統產業煥新姿。

淳安縣石林鎮利用幫扶資金將閒置的村集體房屋,改造成手工日曬面加工廠房和倉儲基地,再租賃給農戶。不僅解決了產業用房,給村集體帶來穩定收入,也帶動了村民就業……

如今,“兩山”理念引領鄉村振興已經成為共識。

地處桐廬縣西北山區的合村鄉,九成是山,過去又偏又窮。近幾年,在完成基本的設施建設後,依託生態優勢,合村鄉走出靠山吃山的新路子——發展鄉村旅遊。幾年間,房車基地、滑翔基地、竹筏漂流、滑雪場等一個個大項目接踵而至。此外,杭州商旅集團正式牽手合村鄉,探索鄉村旅遊全域運營新模式。

餘杭區餘杭街道永安村通過品牌化引領、數字化支撐、組織化創新,走出了一條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稻”路。即便土地流轉費高達每畝1500元,永安村糧食播種面積仍在不斷增長。3年來,農民人均收入從不到3.5萬元增加到5.5萬元,村集體收入更是實現大突破。

放眼杭州各地,鄉村活力釋放:有的成立“強村公司”,有的聯姻國企共建,有的聘請職業經理人,有的招引第三方運營,各顯神通尋求“兩山”轉化渠道,將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與“大下姜”一樣,越來越多的村莊整合資源連片組團、共謀發展。

位於臨安區高虹鎮的“龍門秘境”景區,由石門、龍上、大山三個行政村組成,經過多年運營,“龍門秘境”已成為臨安鄉村旅遊的一塊“金字招牌”。

桐廬縣橫村鎮城東村,利用中心村的地理優勢,與周邊5村抱團發展,不斷提升農村集體資產的運營效益。2022年集體經濟總收入760.15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596.69萬元。

在“八八戰略”的指引下,杭州交出了鄉村振興的高分答卷,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三農”底盤愈行愈穩——

2022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183元,增長5.8%,增幅高出城鎮居民 2.7個百分點,絕對值列全省第5位、全國副省級城市第2位;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1980元,排名全省第一。低收入農戶人均收入22849元,增長13.5%,絕對值列全省第3位。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71。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83億元,經營性收入137億元,收入總量和村均收入都列全省第一;西部山區4縣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實現“5030”目標,東部地區近九成村經營性收入超100萬元。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中國大地吹響鄉村振興號角的今天,我們重溫下姜的過往,見證下姜的奮進,感知時代的體溫、節律和氣象,見證“盆景”到“園景”再到“風景”的蝶變。展望且堅信的,是步入新時代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近2000個杭州鄉村和廣袤的中國原野,即將迸發的蓬勃生機。

時代大潮,浩浩湯湯,整個中國正發生著歷史性的變革。下姜這“一滴水”,映射出杭州的鄉村之鉅變,它歡騰著匯入江河,奔向大海。

北高峰觀察

讀懂下姜

——鄭暉

給歲月以文明,給時光以生命。


中國的農民,數千年來被稱為“離地面最近的人”。他們習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習慣了沉默寡言、安於現狀。


時代的洗禮,讓下姜和下姜人都不一樣了。


如今的下姜,習近平總書記部署下的“先行先試”,已然開花結果,從“春暖花開”到 “萬紫千紅”。在這裡,我們遇見了更加自信的中國農民——從傳統耕作、物資匱乏、封閉保守中解放出來,開民宿、玩電商,賣咖啡、搞文創,曾經的隨遇而安變成勇敢追夢。而這樣的農民,也正在更多的中國鄉村湧現。讀懂下姜,就能讀懂“不一樣”的緣由——“八八戰略”的指引,下姜人謀發展、求振興的渴望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動力。


讀懂下姜,就能讀懂城市化高歌猛進帶來的強勁動力,中國經濟長期高速發展帶來的時代浪潮,中國式現代化穩步推進中帶來的新發展機遇,在鄉村發生的最美妙的化學反應。


馬克思曾說,理想的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下姜村,是一滴水,也是一世界,是給予理想社會最有想象力的饋贈。

文/記者  譚飛 丁雄英  鄭暉

攝影視頻/記者  程海波  汪毅華

點點點,贊和在看都在這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