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鏡切入細分市場,做減法或更符合用戶需求

智能眼鏡切入細分市場,做減法或更符合用戶需求

近日,此前在眾籌發起之日、即告售罄的米家智能音頻眼鏡正式上市,其售價為899元,並擁有開放式聲場設計以及長續航能力,還支持連接多個設備。這一產品的開售,實際上也意味著智能眼鏡這類可穿戴產品已經開始悄然發生變化,從此前一味追求“大而全”功能設計開始轉向細分市場。

在功能方面,當前智能眼鏡大致被分為了幾類。例如音頻方向,已經陸續從此前的骨傳導轉向了開放式聲場設計,同時還加入了語音助手等功能;另一類則是影像方向,為用戶提供用第一視角的影像拍攝;第三類則是智能助手方向,為用戶提供諸如智能提醒以及特定的健康監測功能。

事實上,智能眼鏡這類產品雖然彌補了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空白,但同時也面臨著不少挑戰。首先用戶群體就是最大的一個挑戰,並且在目標群體相對固定、難以快速擴大,且傳統眼鏡產品當下佔比更高的情況下,如何持續發展便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其次,智能眼鏡產品往往由工程師提出的功能設定,究竟是否符合用戶在實際使用環境中的需求,暫時還有待明確。

智能眼鏡如今要面臨的一大挑戰,同時也是這類產品面臨的最大困境,那就是“專業不專”。例如在音頻部分,開放式聲場的設計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只能儘量避免出現漏音,但無法完全規避;影像功能上,相關產品雖然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便利性,但在專業設備面前,成像能力則只能說是差強人意;而在健康監測領域,目前智能手錶、智能手環等產品則早已能夠提供相對更為全面的這類功能。

雖然目前智能眼鏡產品正在逐步向細分領域發展,但功能設定上多少還有些求大、求全的影子,例如如將其視為手機屏幕的延伸,提供通知提醒和語音功能,以及各種健康監測能力。但對於用戶而言,這些功能並非獨一無二、更不是必備品。

畢竟對有佩戴眼鏡需求的用戶而言,眼鏡的智能化很難憑藉這些功能帶來體驗上的大幅提升。而對沒有佩戴眼鏡習慣的用戶來說,智能眼鏡也很難讓他們有深入瞭解的興趣,其他的自然就無從談起了。

對於智能眼鏡而言,過於明確的用戶群體和功能性或許並非一件好事,類似的案例此前就曾在智能音箱上出現過。

在智能音箱剛剛出現時,由於具備語音交互能力,同時還能作為影音娛樂的補充,因此很快也受到了外界的眾多關注。隨後相關廠商也開始為智能音箱賦予更多的功能,例如增加屏幕,添加觸控操作能力等,並且隨著功能的堆砌,這類產品的成本和售價也隨之水漲船高。但對用戶而言,這些升級似乎有些“想當然”了。

其實功能堆疊過多對用戶而言,並非是件好事,甚至還有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用戶認知的迷茫。其次大量功能的堆疊必然帶來成本的上升,而這些“想當然”誕生的功能往往可能又不是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會經常用到的,在最糟糕的狀態下,這些新增功能可能還不太好用。所以對用戶而言,為這些功能付費顯然並沒有什麼必要。

而最為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於大量用戶而言,智能音箱顯然並非必需品,有或者沒有對正常生活的影響微乎其微。所以對於相關廠商來說,將一款好的產品提供給用戶,並由用戶來決定其具體用途,而非教育用戶、讓用戶接受現有的設計和功能。雖然兩者最終的目標可能一樣,但由於過程大相庭徑,因此最終的市場表現也會截然不同。

事實上,在整個消費電子產品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除了諸如PC、智能手機這樣的通用計算平臺外,對功能求多、求全的產品幾乎都沒有太好的是吃昂表現,甚至由於“想當然”所帶來的的設計,往往還會招來如潮的惡評。

同樣的例子,還有遊戲主機。早年間在在家庭影院概念興起之初,就有部分用戶將PS3作為播放源來使用,畢竟這不僅節約了一臺播放器的成本,還能擁有更為出色的大屏遊戲體驗。但對完全不玩遊戲的用戶來來說,遊戲機的主要功能就相當於被浪費了,而且在大多數用戶的認知中,遊戲機和播放器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由此所帶來的認知迷茫也就可想而知。

所以如今對智能眼鏡這類產品來說,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可能是在現有的產品設計和功能方面去做“減法”,並拋棄那些“看上去很美”的功能,在一些用戶迫切需要的功能上做精做深,以突出重點。

並且當前的市場格局來看,智能眼鏡其實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眼鏡市場,如諸多相關廠商正在學習傳統眼鏡的鏡架設計,試圖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符合用戶審美的鏡架,來幫助用戶滿足不同場景中全天候的佩戴需要。毫無疑問,這就是一種對傳統行業及市場的適應,同時也是消費電子行業存在的積極意義。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

Mac在遊戲上的神奇表現,卻可能是PC行業的“恥辱”

先進技術無法普及是PC行業的悲哀,但同時也是蘋果的機會。

QQ音樂雖然漲價,但暗示了不想多花錢可以看廣告

對於QQ音樂來說,用戶看廣告或續費顯然都是個不錯的選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