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時,讀者們不光會被寶黛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吸引,也會被書中描寫的飲食器用、裝飾陳設之精細所折服。如第三回寫林黛玉進賈府時,作者借黛玉之眼,對王熙鳳、賈寶玉等人的穿著進行了細緻描繪。王熙鳳進門時:
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
而寶玉初登場時:
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絛,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蹬著青緞粉底小朝靴。
不僅凸顯出賈府的大富大貴,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二人的個性差別。
此外,第十五回寶玉見北靜王、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補雀金裘”等段落,也對服裝的款式、顏色、面料乃至紡織技法進行了具體而微的描寫。
“勇晴雯病補雀金裘”。來源/87版電視劇《紅樓夢》截圖
作者曹雪芹在服飾、紡織等方面的知識積累如此深厚,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的家世。雪芹的曾祖父曹璽、曹璽子曹寅,以及曹寅子曹顒、曹頫(原為曹寅之侄,後過繼給曹寅為子),三代四人,穩坐江寧織造一職長達六十餘年。“織造”是清代內務府下屬的業務部門,專門製作皇室穿用的各類服飾,提供綾羅綢緞等高級紡織品,可謂專屬皇室的服飾公司。雪芹生長在織造家庭,從小耳濡目染,自是對各類高級服裝的形制與紡織原材料熟稔於心。
除了江寧織造,清政府在江南地區設立的織造局還有蘇州、杭州兩處,統稱“江南三織造”。
三織造之所以位於此三地,有著深厚的歷史與社會經濟原因。南宋以來,江南地區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植桑養蠶及相關產業發達,充足的原料使得絲織品的生產和交易逐漸集中於江南,絲綢貿易的繁榮又反過來促進了蠶桑業發展。蘇州府轄的震澤、盛澤,湖州府轄的雙林、菱湖等地,均成為絲綢集散和紡織技術的中心,“吳絲衣天下”已為當時所公認。官營絲織手工業的生產和管理機構,也順理成章地設置在江南,以充分利用產業基礎與產業優勢。
《姑蘇繁華圖》(局部)。作者/(清)徐揚,來源/遼寧省博物館藏
店招上可見“老紬行”“崇明大布”等字樣,體現當時蘇州紡織及相關產業的發達。
在清代,江南三織造幾乎承辦了清王朝所需的全部絲綢精品。舉凡帝后王公穿用的袍服、賞賜百官及外國使節的綾羅綢緞、慶典儀式時裝飾用的織物,乃至祭祀天地祖宗所需的制帛、封爵的誥軸、校尉的駕衣、軍士的綿甲等,幾乎無不由三織造供應。
在供應的具體品種上,三織造又有些許不同:江寧織造主要織造大紅緞匹、制帛、各色駕衣等。杭州織造主要承辦紡絲、綾、杭細、各色絲線和長短不一的畫絹。蘇州織造擁有專門的緙絲工場,主要承辦緙絲、緙織書畫、各類繡活、已織繡成型的半成品衣料,並採買各類布匹。
清 青緞地繡雲蟒紋方補,蘇州絲綢博物館藏。來源/作者自攝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彙》中還有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日,皇帝下旨要求上用衣服在蘇州繡做的記錄。故宮博物院現藏的大量清代皇室成員穿用的繡花成衣及刺繡半成品衣料,絕大部分為蘇州工匠所繡,只有極少數的廣繡、京繡、湘繡,均是逢年過節地方大員進貢的地方特產。
另外,隨著人身材的變化、對服裝需求的變化,原本合身的衣服會出現不適穿的情況。宮廷中的織繡產品使用時間久了,也難免陳舊。因此,蘇州織造除了不斷向宮廷供應新產品,還負責對宮中原有的織繡產品進行改造,例如將袍服加長或改寬,將陳舊繡品收拾見新等。
清 四合如意人物花卉彩繡領飾,蘇州絲綢博物館藏。來源/作者自攝
精細高級的產品和周到的服務背後,往往是細緻的專業分工和嚴格的管理制度,江南三織造也不例外。織造局內部對產品質量的管理相當嚴苛,要求工匠依照比民間更加精美繁複的花色品種和高於民間絲織品的質量水平進行織造。絲織品的花色圖案,有許多為內務府廣儲司所轄緞庫、茶庫擬定,代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設計思想;最終織出的緞匹“務要經緯勻停,闊長合式,花樣精巧,顏色鮮明”。
織造局內的工匠職責分明。以蘇州織局為例,局內工匠分為高手、管工、經緯、花本、催料、挑花匠、倒花匠、畫匠、花素機匠等若干類。從原料染色、圖案設計,到最後上機織成,每個步驟都建立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上。出現劣質產品,就一道道工序上溯,直到責任源頭。“經緯不細淨,缺乏料作,致誤織挽,責在管事;顏色不鮮明,責在染房;織造稀鬆,丈尺短小,錯配顏色,責在織匠”。還會依照產品質量高低,給予工匠相應的賞罰。“織挽精美者,立賞銀牌一面。造作不堪者,責治示懲。”如果產品質量長期不合格,多次“造作不堪”,就只能按規逐出織局,讓工匠另謀高就了。
但實際上,江南三織造生產和採辦的各色布匹,進貢宮廷之前,最終在匹料機頭織出的,還是織造局最高級管理人員的名字,如“蘇州織造臣毓秀”等。清廷一旦對某種布匹的質量不滿,板子可是直接打在織造大臣身上。
月白地織正萬字織銀緞上的“蘇州織造臣毓秀”字樣。來源/作者自攝
在成衣製作方面,清代皇室成員和各等級官員穿用的服裝,工藝複雜,耗資巨大,容不得半點瑕疵。根據清宮織造檔案所登記的費用,一件以緙絲工藝或刺繡工藝製作的龍袍,需要用去白銀1000多兩,用繡工近500人、繡金工40餘人、畫樣者10餘人,往往耗時數年之久。民間紡織機構出於成本等諸多方面的考慮,一般不會承擔此類任務,即使有心攬下這“瓷器活”,服裝上的龍、鳳等紋樣也是禁止民間織造的。
因此,這類差事,只能由集中了全國紡織技術精華、又由內務府管理的江南三織造承辦。製作此類服飾時,先由宮內畫師據《大清會典》繪出服飾小樣,再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皇帝批准後,在小樣上附聖諭黃箋,發往三織造。織造局嚴格按小樣進行織造。織成的每件衣服上,都標有織造臣、織工及驗收官員的姓名,同樣是為了方便日後質檢追責。
皇帝冬朝袍小樣,故宮博物院藏。來源/薛雁、徐錚《華夏紡織文明故事》
高標準嚴要求,使得江南三織造的產品一時獨步天下。例如絹,名目繁多,寬窄不一,在明時“四方皆尚之”,而清代織造局織絹“置機杼三人運梭,有闊至二丈者”,可以三人同時運梭,生產幅闊二丈(約7米)的絹。這麼大的尺幅,對工匠的技術要求是極高的。不但每個人自己需要技術熟練,搭檔之間還得默契配合。
再如,明代蘇州的海馬、雲鶴、寶相花、方勝等織錦,已經令名聞遐邇的蜀錦自慚形穢。到清代,蘇州織造織出的錦,更是“精妙絕倫,殆人巧極而天工錯矣”,又因紋飾清麗典雅,延續宋代風格,而被稱為“宋錦”。
宋錦以經線和緯線同時顯花為主要結構特徵,被廣泛運用於服飾和裝裱。“三枚斜紋組織”的織造法,以及從繅絲、染色到上機織造長達20多道的生產工序和複雜工藝,使它的質地非常堅固,可以經受反覆洗滌,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在顏色搭配上,宋錦的底色大多運用米黃、藍灰、湖色等淡雅的顏色;主體紋飾的用色相對鮮豔醒目,分隔兩類色彩的小花紋則起協調作用,多采用兩種色調的中間色。在具體的裝飾圖案方面,一般以幾何紋為骨架,內填花卉、瑞草、雜寶、暗八仙等顏色、圖案與複雜工藝所形成紋理的巧妙搭配,讓宋錦形成了莊嚴美觀、繁而不亂、古色古香的風格。
也正是由於宋錦具有美觀大方與相對經久耐用等優點,它博得了無數人的喜愛,被譽為“錦繡之冠”。其織造工藝也歷經數百年,從清代的蘇州織造一脈相傳。2006年,宋錦織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宋錦織造技藝作為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的一部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古老的蘇州織造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也以宋錦和其他精美的紡織品為載體,流傳到今天。
總之,江南三織造的建立與發展,立足於江南地區本就擁有的雄厚蠶桑絲織業基礎,又對江南地區的紡織產業有直接影響。它通過彙集技藝嫻熟的手工業者,提高絲織技術和改進花式品種,在服務宮廷的同時,也為江南地區絲織業的發展貢獻了屬於自己的一份力量,促使江南地區在清代成為全國絲綢生產與加工的重心。而三織造所代表的擁有悠久歷史的絲織工藝,和孜孜不怠、盡善盡美的工作態度,更是通過一代代匠人、匠心而傳承至今,依然煥發著耀眼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