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比如這兩天斷斷續續刮來的風,都在說李易峰(以下代稱為李某)可能要復出了。
啊?沒記錯的話,當初“李某嫖娼被捕”是由官方下場錘死的吧?
據近期網上傳言,李某不僅要在泰國復出,還即將在當地出演腐劇。
接著,關於他“迎娶泰國公主,入贅泰國皇室”的說法也不脛而走。
話說這些年來,李某參演的挺多作品都有在泰國播出,在那邊確實是有一定粉絲基礎。
想當初他的PC醜聞剛曝出,不少泰國網友反應相當激動,三觀歪曲的言論亦不在少數。
可見,品性道德層面被蓋上紅叉,也仍不妨礙部分泰國友人繼續欣賞他的皮相。
此外,據說在泰國部分地區,性交易處於法律不認可也不禁止的灰色地帶。
首先,薩瓦迪卡腐劇的選角標準向來嚴格,多少本土小鮮肉還排著隊嗷嗷待哺,哪會把位置留給李某這個上了年紀的外來和尚。
至於當倒插門駙馬爺就更離譜,尋常人家談婚論嫁都得講究身家背景清白,更何況是一國公主呢?
而當我去網上試圖進一步確認傳言真偽時,才終於明白為何隔三差五就會有關於他要復出的消息傳出來。
原來仍有一批他的忠實粉絲,在日復一日地表達著對他的殷切思念,期待著他早日迴歸。
只要是個明星,都會被相當一部分粉絲無條件、無原則地喜歡著。
即便做了傷風敗德違法亂紀之事,粉絲們也會閉眼秉行“三不”原則:
而當被旁觀者善意提醒殘酷的事實時,又會秒切為戰鬥模式舌戰群儒,臉紅脖子粗地與人爭辯——
某爽代y,棄子,用陰陽合同日入208w,他們心疼維護:
吳某因“選妃”、強J女孩而被抓去踩縫紉機,他們言之鑿鑿:
“他只是自己吸d,沒妨礙任何人,緝d警察太多管閒事!”
隔著冰冷的屏幕,如此沒有底線地“擁護”一個陌生人。
現代網絡的發達與普及,將擁有同樣熱愛的人們聚集到一起,形成方便交流的“粉絲群體”。
其實,飯圈的投票、“打榜”、“刷單”還是表達狂熱喜歡的方式,粉絲間的競爭最多也只是圈地自萌。
我們總以為能夠以旁觀者的姿態觀望這種“飯圈文化”。
有一部分極端者顯然超越了正常欣賞的範疇,扭曲了群體交流的本意。
不信?可以看看這兩天熱搜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家有兒女》一星事件”。
簡單來說就是,楊紫和趙麗穎的粉絲因某個無法確定的原因掐起了架,於是分別湧入對方代表作的某瓣評論區,瘋狂打出一星。
被冒犯的是童年記憶,被剝奪的是獲知藝術作品客觀反饋的權利。
許多小組只有幾千、幾百甚至幾十人,成員們低調地窩在小小領地,分享書籍情節、音樂心得、歷史文化。
沒招惹過任何人的他們,卻會在一夜之間被娛樂圈明星的粉絲入侵精神家園,將往日心血刪除得一乾二淨。
文學書籍的評論區也會湧入大批明星粉絲,刷滿與作品內容無關、複製粘貼的話。
粉絲們通過水評論來“養號”,最終目的仍是為自己偶像的作品刷高分和好評。
看似自由的網絡環境,卻助長了一種“不容異己”的極端風氣。
有消費者花錢買了某明星自創品牌的衣服,吐槽了一句質量不行,轉眼便被掛到網上“遊街示眾”,從頭到腳逐一人身攻擊。
有路人只是隨口表述了對某明星的印象質疑,轉眼就被人肉出了學校和工作單位,義正嚴辭地要求對她進行處分、甚至開除處理。
有粉絲表示對喜歡過的明星“脫粉”,轉眼就被曾經的“同僚”們組團網暴,險些抑鬱……
極端的“飯圈文化”容不下不同的觀點,也拒絕理性的交流。
這是因為,網絡作為信息交換的媒介,有屬於它的弊端——
每句網絡言論展現的,都只是“某個人的某種情緒”而已。
ta翻車後,對自己付出過的情感心有不甘,是一種情緒;
還有對粉色頭髮的偏見,對某種性別的排斥,對完美受害者的不信任……
都是某件事情當中、某個時間節點上產生的,具有特定指向的情緒。
它們驅使著人們敲擊鍵盤,用偏向主觀的語言將它們描述出來,又急切地發送到所有人眼前。
在生活中需要顧及的禮貌、道德、底線、甚至法紀,在虛擬面具的遮掩下都可以暫且不顧。
曾看過一部名為《嘿瑪 嘿瑪》的電影,說的是一群人在一片森林裡舉辦一場神秘的聚會。
起初,他們的目的是通過這種方式接近自己的靈魂,認識自己究竟是誰。
可漸漸地,在面具的掩護下,兇險之事接二連三發生:有人偷竊,有人鬥毆,有人光天化日性侵,最後甚至有人殺人……
在匿名的保護下,平日裡再膽小、再守規矩的人,也會變得膽大妄為,去做自己平時想做卻不敢做的事,釋放出平時不敢釋放的情緒。
“我們該在樸素的正義與偏狹的情緒中, 尋找一種分寸。”
關於作者:黎兜兜,90後漫畫家,日常畫些關於你的故事。公眾號:黎兜兜(LDD0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