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末開始,小周感覺自己的胃總是隱隱作痛,以為是消化不良導致的,忍忍就過去了,沒太在意。
結果拖了到今年3月,胃痛越來越嚴重,前段時間還總是嘔吐,只好趕緊去醫院檢查。通過胃鏡、病理檢查後發現,竟然是胃癌病灶,面臨胃切除的結果。
中國人的“好吃”在全世界都出了名,尤其是隨著社會的飛快發展,飲食豐富愈加豐富多樣。然而也正是中國特殊的飲食方式,導致我國成為當之無愧的“消化道癌大國”。
我國消化道癌症的形勢為何如此嚴峻?今天正值5月29日世界消化健康日,小九來跟大家聊一聊。
哈佛研究:中國超一半消化道癌,都是“吃”出來的
消化道癌主要是指胃癌、食管癌、腸癌。據國家癌症中心數據顯示,這三大癌在我國佔全部癌症發病率的43.3%,近半壁江山。
而且各類消化道癌的發病率均“登頂全球”,胃癌、食道癌和肝癌的發病率位於世界首位,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緊隨其後,世界第二。
以胃癌為例,我國發病數佔全球的46.07%,每年新發病例約67.9萬,相當於全球近一半的胃癌患者都在中國,且大部分患者診斷時已為中晚期胃癌。“高發病率”、“高病死率”、“發病年輕化”成為當前我國消化道癌的現狀。
美國哈佛大學在頂級期刊《胃腸病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分析了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CHNS)的20年數據,結果顯示,中國人的胃癌與鈉攝入量高相關性最強,結直腸癌則是紅肉攝入量高,食道癌與吸菸有關,肝癌最重要的因素則是肥胖。
可以說,都與“吃”脫不開干係。“癌從口入”不再是一句嚇人的話,它正發生在無數人的身上。
消化道癌的發生自然與飲食密不可分,而中國式的飲食習慣正是消化道癌偏愛中國人主要因素。
我國人們愛吃鹹菜、鹹魚、火腿、臘肉以及各種醬料等高鹽的醃製食物,而食鹽的高滲透壓會刺激胃黏膜,長久如此會使胃黏膜出現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等病變。而且醃製食物中含有的亞硝酸鹽致癌性極強。
國人總愛“趁熱吃”,尤其喜愛火鍋,然而過燙的食物容易損傷食道黏膜、胃黏膜,會讓黏膜出現“損傷-增生-修復”的惡性循環,引發慢性炎症,增加患癌的風險。而對於燒烤,國人更是到了熱烈追捧的程度,但經高溫火烤後的食物容易產生可致癌的苯並芘和亞硝胺類物質。
酒精會溶解黏液和生物膜,導致胃黏液層變薄,削弱了胃黏膜的保護屏障,從而導致胃黏膜糜爛或胃潰瘍等相關胃病。而且東亞人的乙醛脫氫酶基因缺陷更普遍,即代謝酒精的能力更低,因此飲酒更容易致癌。
幽門螺桿菌通過寄居在胃黏膜上為生,其排放的大量毒素和炎症因子,會導致胃黏膜受損發炎,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的主要因素。而由於我國中式的共餐文化,唾液的接觸成為幽門螺桿菌的傳播的絕佳的途徑,感染率高達56%。
為此,作為中國家庭常備腸胃藥品牌好醫生康復新提出了“守護中國胃”的口號,提醒大家充分重視“飲食與健康”這件大事,不僅要積極改善飲食習慣,而且要重視“胃修復”模式,對於胃病、胃癌的防治,更要早發現、早治療。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