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華:病有“內同外異、內異外同”,讓方藥治療真正活起來

姜春華:病有“內同外異、內異外同”,讓方藥治療真正活起來

中醫書友會
第354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病有外異內同,內異外同”,如今,我們應引進現代科學之“道”,與原有之“道”結合,開闢新途徑,提高中醫水平。讓我們來看看姜春華老的“異病同治”和“同病異治”觀,通俗易懂,精彩精煉,完全體現了“辨證論治”的中醫思想。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我的“異病同治”“同病異治”觀
作者/姜春華

           

簡介:姜春華,1908~1992年,江蘇南通縣人。60年代初即提出“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主張。

代表著作有《中醫治療法則概論》《傷寒論識義》,年逾八旬推出力作《歷代中醫學家評析》 。

辨證論治不僅辨別疾病本身的證,它還包括病人的素質和現狀、患病原因,以及季節,環境等。“異病同治”和“同病異治”導源於《內經》,是辨證論治原理的體現,茲將我的認識簡介如下。

1、異病同治

各種不同的病,出現在相同的機制下,用相同的方法,可以獲得緩解或痊癒,在中醫方面有理論可說,若用現代醫學就很難解釋。

  • 如一失眠病人

十餘日目不交睫,服各種安眠藥無效,病人憤極,幾欲自殺。餘見患者面紅目赤,舌苔黃厚,大便十餘日未行,按其脈,沉實有力。

餘曰:此胃家實也,以腐濁燻蒸,上擾神明之故,投以大承氣湯以下胃實患者瀉後即安然人寐。

  • 又一哮喘病人

持續發作十餘日,中西平喘藥無效。餘觀也有胃家實情況,此胃實腸閉,肺與大腸相表裡,若大腸得洩,肺氣得降,其喘可平,因與承氣以瀉胃實,一瀉喘平。

  • 一呃逆病人

日夜呃逆不停,已十餘日,亦有胃家實症狀,乃胃實氣上逆,投以承氣,大腸一通,胃氣得降,呃逆遂平

其他如嘔吐、頭痛等證,凡具有胃家實之情況者皆用瀉胃實之法,取得緩解或痊癒。

若以現代醫學觀之,各病有屬消化系者,有屬呼吸系者,有屬神經系者,系統不同,病種各異,何以能用同一方法而有效?說者或謂由於植物神經反應之故,此可備一說,詳情如何,尚待研究。

2、同病異治

一種病在不同情況下,其表現不同,治法即各異

如哮喘病者十人同時來診,其人表裡寒熱虛實各不相同,即表證中有表寒、表熱、表虛、表實的不同,故十人處方各異。

不但此也,即同一病人,同一病患 ,其人發病時間不同,體質因素不同,其治法即各不相同

如一患者嚴冬自北方來滬,感受寒冷,表現為寒性哮喘,投以小青龍湯而愈。

春日再發,自服前方無效,診之乃感春日風溫之氣,症見面紅目赤,口乾舌紅,投以桑菊飲即效

又一次因勞累體虛,症見面色蒼白,動輒氣急,無力懶動,曾自服前桑菊飲未效,復邀診,餘曰君誤矣,前以風熱投用,今見氣虛之症,當用補中益氣,投此方即效。

前人多載此類醫案,以示中醫之辨證論治精神。或人以為難,實即不同情況不同處理耳。

現在編寫教材,以辨證為綱,下列幾張方子,有人對此有意見,認為缺乏辨證論治精神。

我認為辨證論治無法列方,如上舉是。但在總論可談辨證論治法則,各論可寫各種病證的具體方藥,用辨證論治的思想方法作指導,這個指導思想很重要。方藥的治療是呆的,有了指導思想就活了。

3、病有內同外異、內異外同

“證”是病的表現,病的變化,在人們直觀下不能太清楚,病可以不同,而症可以相同。據“症”治療,對此病可以有效,對彼就無效,而況有許多病,外無明顯之證可辨,就難以用藥了。

晉代有卓識的醫家張湛說:“病有外異內同,內異外同。”我們的祖先沒有方法去辨識“內異”,我們現今處在科學昌明時代,可以藉助於科學,使宏觀與微觀結合。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

——太史公《扁鵲傳》

我們引進現代科學之“道”,與原有之“道”結合,能夠辨別“內異”或內病無外症可辨,可以結合現代認識,開闢新途徑,提高中醫水平。


推薦閱讀

“三步走”高效治肝病

中醫看病要看到人:看看片子是開不出藥方的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姜春華論臨症丨編者/朱世增作者/姜春華丨薦稿/居業丨校對/趙欣編輯/居業、十三。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下載【靈蘭中醫app】免費學習

近200本中醫古籍

近7000篇中醫好文

戳此下載靈蘭中醫ap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