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在書籍以竹簡形式存在的時代,錯簡漏簡情況在所難免,如孔子“韋編三絕”的情形,在醫書中想必更多見。如果現在讀醫書沒有文獻意識,把錯簡的醫學知識當成金科玉律,難免在臨床上牽強附會、自欺欺人。本文所辨析的,就是厚朴三物湯的條文,錯簡到厚朴七物湯的名下,如果把各家醫書相關內容做一個對比,孰是孰非,一目瞭然。但戶口本(《金匱要略》)已經登記了,而且自宋代以後1000多年,很多親戚(醫家)也都默認了,現在,該不該也能不能把孩子(條文內容)要回來?你認為呢?(編輯/居業)
I導讀:在書籍以竹簡形式存在的時代,錯簡漏簡情況在所難免,如孔子“韋編三絕”的情形,在醫書中想必更多見。如果現在讀醫書沒有文獻意識,把錯簡的醫學知識當成金科玉律,難免在臨床上牽強附會、自欺欺人。本文所辨析的,就是厚朴三物湯的條文,錯簡到厚朴七物湯的名下,如果把各家醫書相關內容做一個對比,孰是孰非,一目瞭然。但戶口本(《金匱要略》)已經登記了,而且自宋代以後1000多年,很多親戚(醫家)也都默認了,現在,該不該也能不能把孩子(條文內容)要回來?你認為呢?(編輯/居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