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超有料,更多健康,更多美妙
01 丨中藥外治源流
中醫外治源遠流長。
首先,從源流上來說,外治的起源是遠遠早於內治的。
遠古時期,氏族部落的人們就已經用泥土、搗爛的樹葉、唾液等來塗敷身體。
到《黃帝內經》有“桂心滋酒,以熨寒痺”、“白酒和桂以塗風中血脈”。
再到仲景先師,也在《傷寒論》記述使用赤小豆納鼻、蜜導煎等外用手段,都是臨床運用外治法治療內科疾病的先例。
直到吳師機先生最早倡導用外治法治療內科疾病。
吳氏業醫,精於外治之法,治病每用外治諸法取效,博採了歷代外治法精粹,結合自己臨床的經驗撰寫成書。先生於清·同治四年乙丑(1865)初刊了《理瀹yuè駢文》。
其中列舉了葉天士用平胃散(中藥內服散劑)炒熨治療痢疾,用常山(中藥材名)炒嗅治療瘧疾的例子,說“變湯劑為外治,實開後人無限法門”。
吳師機先生從理論上闡述了“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說明藥性通過肌膚、孔竅等處深入腠理、臟腑,可以通貫經絡而作用於全身,雖治在外,無異治在內。
02 丨藥物外治的基本原理
中藥外治與內治法一樣,都是以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為指導,運用不同方法將中藥施於皮膚、穴位、孔竅等部位來發揮其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使失去平衡的臟腑陰陽得到重新調整和改善,從而促進機體功能的恢復,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基本原理為以下三點
1、經絡傳導:
即以中醫經絡理論為基礎,通過人體體表穴位吸收藥物,再通過經絡的運行(載體和通道作用)使相關的臟腑(或臟器)得到比一般注射、口服時濃度更高的藥物,並在藥物與經絡效應的雙重作用下,起到調節臟腑(臟器)的功能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2、皮膚透入:
皮膚分為表皮、真皮、皮下組織三層。
一般的藥物加入適當的的賦形劑,即能透過表皮,從真皮吸收到人體裡。
因為真皮有90%是血管豐富的結締組織,活躍的血液循環能很快加速藥物運轉。
皮膚給藥的優點:避免藥物對胃腸道與肝臟等的損害,同時也避免了胃腸道與肝臟對藥物的影響,從而提高了藥物的利用度。
3、黏膜吸收:
從鼻、眼、口以及前後二陰給藥,多從黏膜吸收。
03丨藥物外治的特點
1、治法多樣,多途給藥
例如:
腰痠腿軟,可以外敷膏貼,溫搓腰骶部;
如果腹脹便秘,可以塗抹精油,來揉腹;
如果關節受風寒溼等邪氣,疼痛怕冷,可以塗抹膏貼,直達患處。
如果上熱下寒,火氣鬱在中上焦,可以在湧泉穴貼上如“引火下行貼”之類的藥貼,來引火下行。
等等……
2、直達病所,定位給藥
例如:
鼻炎就在鼻部塗擦;
溼疹在皮損位置直接塗敷;
哪裡不舒服就可以塗哪裡,直達病所。
3、適應證廣,禁忌證少
中藥外治療法能廣泛施用於內、外、婦、兒各科的多種病症,可起到輔助治療、加速治癒過程的作用。
對病情輕淺或單純的疾病以及在疾病初起階段,完全可起主治作用。
尤其對不肯服藥的兒童,不能服藥或鼻飼困難的病種,久病體虛或脾胃運化功能障礙,難受攻補之人,均無過多禁忌而可隨宜施用。
每每能起到內治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以補內治之不逮,豐富了臨床治療手段。
4、使用安全,起效迅速
外治所需藥量遠小於內服藥量。
且住往採用患病局部或病位相鄰的部位施藥的方式,在局部形成較高的藥物濃度,而血中藥物濃度則甚微。
有的藥物即使通過人體直接吸收而發揮作用,也因其適宜的途徑直接進入大循環,避免了藥物對肝臟及其他器官的損害。
而敷臍、耳壓等療法則幾乎無毒害作用。
所以說使用外治法只要辨證準確、施治得當、操作細緻,一般來說是比較安全穩妥的。
退一步講,使用外治法可以隨時觀察其適應和耐受情況而決定去留(撒除或延續),不會造成重大醫療事故。
因此,《理瀹駢文》上說:“外治法治而不效也不致造成壞症,猶可另易他藥以收效,未若內服不當則有貽誤病機之弊。
外治為家庭日常保健與家庭常見病的初起治療提供了安全的前提條件。
5、防治結合,保健強身
許多中藥外治法,如藥物兜肚、藥枕、藥榻、藥被、藥衣療法,佩戴香囊等,不但可用於治療疾病,還可健腦益聰、強身健體,經實踐證實具有較高的保健價值。
總之,中醫外治方法有諸多優勢,醫者不可不察,一般患者也多可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