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哦!
艾灸探源
艾灸常用材料為艾葉製作成的艾絨。艾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乾燥葉。又稱冰臺、醫草、灸草、家艾、甜艾等。
艾名的來源,《本草綱目》載為:“此草可乂疾,久而彌善,故字從乂,而名‘艾’”。我國各地均產,故還常根據其產地定名,如河北產者稱北艾,浙江四明產者稱海艾,湖北蘄州產者稱蘄艾。
艾是我國勞動人民認識和使用較早的植物。《詩經•王風》:“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屈原名篇《離騷》中寫道:“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表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應用。這種應用,當以藥用為主,這可從其他的一些典籍中可得到印證,如《孟子》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莊子》中有“越人燻之以艾”之說。
將艾灸作為一種具體治療方法並記載於醫學典籍上,首見於《五十二病方》,內載二個用艾治病的處方,其中一方即為以艾葉作直接灸療,治療男子腸疝。稍後的《靈樞》一書中,提到的灸療也是以艾葉作材料的,並有“其治以針艾”之說,已將“艾”作為“灸”的代名詞了。
歷代醫籍雖也曾記載其他灸材,但均無艾應用的廣泛和歷史之久遠。艾葉作為藥物記錄,以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最早,對其藥性理論作了較全面的論述:
艾葉: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
明代李時珍則十分推崇用蘄艾施灸,他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艾葉)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日下重之,謂之蘄艾,相傳他處艾灸酒罈不能透,蘄艾一灸則直透徹,為異也。”
施灸用的艾,首先要求採嫩的艾葉,以春季採集為佳,且放置的時間要久。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卷十七》則認為:“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膚。”其次,艾絨製作時,要去除雜質和灰塵,艾絨要搗得爛細。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敘述頗詳:
取淨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
古人的這些經驗,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現代,對艾葉的應用研究更趨深入。在品種方面,發現全國各地除了正品艾葉為主要使用品種以外,還有不少地區將艾蒿、魁蒿作為艾葉使用。據統計目前國內艾的品種達20餘種之多。前3種因歷史的原因,可視作艾葉的代用品,其餘20多種則應視為艾葉的混偽品而予以區別。
在艾葉的品質方面,大量的研究表明,蘄艾在揮發油及微量元素含量、燃燒放熱量等方面明顯優於其他地區所產艾葉。在艾葉採收期研究中,以艾葉的揮發油的醇浸出物含量、各種所含化學成分的多少為指標的研究結果表明,艾葉的採收期以端午節前後(5—6月)最為適宜。在每天的採集中又以中午採收的揮發油含量最高。
由於艾葉具有取材方便,價格低廉的特點;艾絨便於製作成各種形狀的艾炷、艾條;艾易於點燃,燃燒時熱力溫和持久,能竄穿皮膚,直達深部等優點,所以應用至今,久盛不衰。
END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本書內容選自《中醫養生適宜技術》,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程凱,楊佃會。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我為您點亮健康,您為我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