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2月13號首診,小朋友三年級,這是她第二次來找我看病。
第一次是三年前,因抽動症、便秘、強迫症、納呆,在範醫生處治療,斷為肝陰血虧虛調治半年,治癒後,回西北。
時隔三年,又回來了,這次是足背的溼疹,,右足背滲著水、一大片都糜爛了,半年時間,用過不少藥,看過不少醫生,效果都不理想。

從西北而來,那裡,我呆過四天,有三天都燥得流鼻血,就是一個乾旱少雨,地硬貧瘠。因地制宜的話,就是個燥。
玉竹6 石斛6山藥10 太子參6 白扁豆10 蓮子10 芡實30 薏苡仁10
你如果見過缺水鹽鹼地的硬土就明白了,下了雨,根本存不住水,都流走了。
這個陰虛的胃,就是硬土,喝的水,根本就不能正常利用,變成了溼疹滲水。
滋胃陰,就是把這個硬土給變成正常的土,就能利用水了,也就沒有溼疹了。

我想著,病了這麼久,滲了這麼久的水,“津液”這類精華都流掉不少,肯定是虛了,而虛了,就不可能一週收官。
當天,灸了滑肉門和大巨。回住處第二天,溼疹復發,但沒有之前嚴重。
一週後複診,牙齦腫痛,方子加大黃3克以通大便,清陽明火。
當時是隔日灸,由於經絡仍不通暢,出現火鬱,孩子脖子長小疹子,脖子和脖子下方癢,衣服領蓋在皮膚上都顯燥得慌,並多汗且入睡困難。
改方:玉竹10石斛10山藥10太子參6白扁豆10蓮子10芡實30薏米10
麻黃5苦杏仁6生石膏10知母10蒼朮6大黃3甜葉菊1
後來,家長又灸了二次曲池同時在溼疹患處施灸,發現,做米粒灸後須同時吃一天甘消茶,否則大便會幹結量少。
孩子溼疹好了又復發,如此反覆了三四撥。到四月上旬好了後再觀察幾日,溼疹沒再復發出來,家長把女兒帶回了大西北。
剛到蘭州,就感覺不對頭,腳癢次數變多,大便變乾結量少。燥氣的影響太大。
身柱繫於肺,可調大腸,即可調陽明,又為督脈穴,可補先天。
中脘為胃募穴,可調胃腑,即可調陽明,又為任脈穴,可補先天。
足三里,為胃經合穴,也為補氣大穴,可補後天,意為鬆鬆板硬的土。
家長只灸了一次,娃的腳背就好了。好了後她的腳還是會癢,但隨著吃葆通、培土、大口七,慢慢就不癢了。

家長說道,中醫只要對證了,剩餘的就是時間問題。生活中跟著範醫生學點中醫知識,運用中醫思維和方法,解決家人的小毛小雨。我們的孩子也會認知到中醫的魅力,未來她們也會運用中醫解決健康問題。這也是種傳承。
小朋友此次治療,前後花了兩個多月,籍貫本是江蘇,在西北生活,還是很考驗基因的,要適應過來,可能得兩三代人。
好在米粒灸,能激動人體的潛能,本案,也基本上靠米粒灸治癒。
不少人問我,在哪學米粒灸,我的專著在製作當中,7月估計是上不了架,最快也要到8月,書出來以後,就可以看書學習了,到時如果還是覺得不夠的話,一方面可能會開線下班教學,一方面線上的話,會持續在“知識星球”app上分享一些門診的應用心得,這個知識星球是付費閱讀的,目前的價格是一年365元,也就是一天一塊錢的樣子,但不保證這個過程中會漲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