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rlchat #114|多巴胺“戒斷”後我更快樂了

girlchat #114|多巴胺“戒斷”後我更快樂了


girlchat #114
📖

週日晚上,手機上彈出通知:

“上週您的屏幕使用時間增加了12%,每天平均5小時10分鐘。”

腦海裡迅速閃過一週來的零散回憶。

工作時間刷到感興趣的瓜,沒忍住多瞄了兩眼,等回過神的時候,已經過了半小時。明明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可發了朋友圈之後,頻頻刷新有沒有多出來的點贊和留言。下班後計劃讀兩小時的書,轉頭又被短視頻牽扯了注意力,不知不覺間已經熬了一會兒夜。衣櫃裡還有沒拆吊牌的衣服,但依然購物慾爆棚地在各種種草平臺來回切換,只是為了享受短暫的激情下單的快樂……

這顆腦袋是出了什麼故障嗎?

回想起來,好像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注意力就變得越來越難以集中了。習慣了吃飯刷劇、排隊刷手機,線下和朋友聊天也要一邊回著微信,漸漸無法忍受哪怕片刻的安靜。時間長了,看稍微晦澀一點的書需要消耗極大的自制力,工作計劃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更重要的是,雖然在玩手機的當下是開心的,但我好像很久,沒有得到過真正的快樂了。

警報“嗶嗶”拉響,我的多巴胺出了問題。

不過……以上的情況不是我,但是可能正在發生在某個人身上,這個人他並不孤獨。也許你讀過🔗girlchat #20 | 這部Netflix紀錄片,推薦給每個21世紀上網人,也許你也從片段裡讀過,我是一個有意識會做digital detox的人,在很久以前我就開始有意識的開始做社交媒體減法,避免陷入奶頭樂tittytainment,以及各種淺層娛樂的陷阱,應對dopamine addiction,我不看短視頻、儘量避免看算法推送的內容、不打遊戲等等,直到我看到Dopamine Detox才找到了合適的語言去形容我有意識所做的事情,有點像在重新管理和設計我的多巴胺機制,因為除了短暫的快樂之外,我更想要的是長期主義的東西,更想要意義感。

“我們早已經不是用戶了,我們才是產品,我們正在被塑造”

多巴胺甚至會讓人不會愛,不敢愛,所有的fleeting intimacy短暫親密,都讓我們陷入了多巴胺的陷阱,也抬高了我們多巴胺的閾值,讓我們以為那短效的刺激就是愛情本身的樣子,每個人都火急火燎,每個人都急於求成,而無法真的建立深層的親密關係,有效的長久的intimate happiness。

🔗短暫親密殺死愛情
🔗上海沒有愛情

這是一個透明社會,同樣也是一個同質化的社會,我們都在被同化,自省是少數的找回自己深層渴望的方法。

及時行樂沒有錯,但有些“樂”只是chemical things,它甚至不是樂。

儘管關於多巴胺的話題早已不是第一次聊起,但這類文章就像多巴胺本身一樣,有自己的週期,需要不斷迭代,好讓我們再度從沒頭沒腦的日子裡支稜起來,有動力前進。以下是關於多巴胺的一些迷思和較為系統的“自救”方法2.0。或許不夠嚴謹,但沒有門檻,實操性強。

用dopamine dotex去對付depamine addiction。

看多了多巴胺的穿搭,不妨也看看多巴胺的戒斷吧,它可真是個狡猾的東西。

1.多巴胺是啥?
WHAT IS DOPAMINE

人為什麼容易受到多巴胺的操縱呢?好吧,我是在說我。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慾、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

這是什麼意思呢?理解起來稍微有點複雜,不如先看個小故事:

有科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把4、5只處於發情期的母鼠和1只公鼠關在同一個封閉盒子當中,公鼠立即和所有母鼠交配,直到精疲力盡。此時母鼠們會繼續向公鼠求歡,但公鼠無動於衷。直到科學家們將新的母鼠放進盒子裡,公鼠才重又變得精力充沛,和新母鼠交配起來。

有研究者實驗了這種現象是否在雌性動物身上也會出現,結果是肯定的。只不過程度低於雄性。

他們稱這種現象為柯立芝效應

是什麼導致柯立芝效應產生呢?多巴胺水平的增加以及其對邊緣系統的作用。

前文提到過,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當發情的母鼠投入,公鼠的多巴胺水平上升,產生交配衝動,而交配完成後,多巴胺分泌隨之下降。在這個過程中,多巴胺扮演著頭腦裡“衝動的信號”,傳遞著對未來的期許。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公鼠看到新母鼠才會有反應,新的性伴侶、視頻、物品、遊戲,以及糖分、菸酒、毒品……所有給人刺激的活動和物質都能增加多巴胺。這就是它們讓人沉溺的原因。

至此應該能很好理解“大腦出現故障”的原因了吧。多巴胺原本是為了激勵我們得到更多,生存得更好的東西。但由於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本能被允許低成本地暴露在各種刺激之下,多巴胺猶如來到了天堂,而被本能控制的我們,便不由自主地變得短視起來。

連出軌只有零次和無數次這種現象,在這裡找到了合理的解釋。

2.多巴胺需要“戒斷”嗎?

HOW ABOUT DOPAMINE DETOX

有個關於多巴胺的誤區是,多巴胺並不會給人快樂。

傳統的觀點認為:多巴胺同時調控了快感和動機。但心理學家肯特·貝里奇( Kent Berridge )和特里·羅賓遜 ( Terry Robinson )在1989 年研究發現,當降低多巴胺濃度時,小鼠的愉悅感幾乎沒有變化,但是動機明顯變弱了,變得沒有那麼想要去行動了。

也就是說,快樂受另一套機制影響,跟多巴胺無關。多巴胺和動機有關。

如果想從多巴胺中獲取快樂,那就等於掉入了甜蜜的陷阱。

你們也有過這樣的時刻吧?減肥和喝奶茶兩個念頭同時在腦海裡打著架,理智拼命抗拒,但大腦收到信息,不斷分泌多巴胺應允給我們快樂,終於理智崩斷了,但一大杯冰奶茶落肚為安後多巴胺開始消退,而仍然想要好身材的我開始感到痛苦。

多巴胺是騙子,它不受良心的約束,擅長畫餅,它是想要,不是喜歡。

它讓我們總是期待下一個視頻更有趣,也讓我們在快遞到手的一刻失去對它的興趣。享樂無罪,但理應適度。

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小紅書會開始流行“多巴胺戒斷”的原因。

在被多巴胺欺騙了無數次之後,所有人都會明白,我們想要的東西永遠存在衝突。單純順應本能只能獲得短暫的興奮,但人生必要的責任始終無法逃避,如果一味沉溺在多巴胺的陷阱裡,大多數人只會感到自責和焦慮。

那就像是理智在提醒我們,真正的快樂不是通過短暫的體驗,而是通過持久的創造獲得的。繼續擺爛,等待我們的,只有一個遲早會出現的、走下坡路的未來。

不過倒也不必絕望地戒斷多巴胺,人不能戒斷自己的動力,該被戒斷的是多巴胺隱秘的操縱。

凪的新生活


3.如何重置多巴胺的水平?

HOW TO RESET

小紅書博主@金輪fa王分享過他戒癮的故事。念書期間他沉迷遊戲,進入社會後發覺自己什麼技能都不會,被辭了之後面試四處碰壁。於是痛定思痛,在小紅書上書寫自己跟多巴胺和解的經歷。

印象最深的是他說:

“我沒有什麼輝煌的經歷,只是用結果驗證了一件事:其實人永遠都有得選啊。”

是的,多巴胺分不清什麼是真正的快樂,但多巴胺也不是萬能的。即便跌墮到谷底的成癮者也能有意識地戒癮,更不用說普通人了。

不過要問什麼樣的腦回路強大到足以控制多巴胺,答案還是多巴胺,只有魔法才能打敗魔法。

心理學家約翰·薩拉蒙(John Salamon)做過一個實驗,面對一份唾手可得的小份食物,以及需要跨越障礙才能得到的大份食物,低多巴胺水平的小鼠往往會選擇前者,高多巴胺水平的小鼠會選擇後者,而後者又進一步為小鼠提供了更高額的獎勵,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作用在人身上,當我們處在低多巴胺水平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疲憊,會受到那些能刺激我們多巴胺升高的事物的影響,比如短視頻、網購、遊戲等等。而當我們處在高水平多巴胺的時候,我們會有動力,去挑戰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獲得回報的事情。

輕鬆自由

那怎麼提高多巴胺的水平呢?

別急,對於已經成癮或有沉迷跡象的朋友,首要任務是先擺脫低水平多巴胺的操縱。

分享@Yourone精選製作的《戒斷多巴胺操縱,你要管理好這25件事》給你。

視頻總結了25個影響多巴胺的行為,並將它們分為S級(每個人都應該避免的)、A級(大多數人都應該避免的)、B級(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是否需要規避的)、Do Not Do Tier 級(可以做的)

省流歸納在這裡👇🏻

S — 避免社交媒體、遊戲、垃圾食品、酒精、性刺激、賭博。

A — 少看電視、小說、喝咖啡以及適當禁食。

B — 適當社交、鍛鍊、聽音樂、聽播客、做計劃或寫作、興趣愛好、思考過去、做白日夢、洗冷水澡。

需要注意的是:
思考過去,不是沉湎在回憶裡,而是多想好事,或者通過回憶推動做計劃。
做白日夢,不是空想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是想象自己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事情

以及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應該避免多線任務,刺激到低水平多巴胺。

Do Not Do Tier — 多喝水、工作、冥想。

關於工作的tip:可以把工作當做多巴胺分泌唯一的刺激源,訓練大腦愛上工作。


而當多巴胺水平重置之後,我們可以利用多巴胺的“獎賞預測誤差效應”來提高多巴胺的水平。

什麼意思?

所謂“獎賞預測誤差效應”,意思是獎賞的本質在於預測誤差。就像發工資不會讓我們興奮,但中彩票會一樣,意想不到的獎賞才會提高多巴胺的水平。

也就是說,其實我們天生能意識到,當我們感到不滿,想要獲得更多獎勵時,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所以想要提高多巴胺的水平,達成長遠的目標,最好的辦法是先設定一個小目標,達成後領取獎勵。

然後再設置高一級的目標,領取更高的獎勵。就這麼一步一步,提高多巴胺的水平,一步一步,積累成就和自我效能感,慢慢地形成正向循環。而當有一天你走出很遠很遠的時候,說不定,會發現自己已經站在了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位置上。

4.具體怎麼操作?

WHAT CAN WE DO

不得不承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就像很多女性總是把“減肥是終身事業”掛在嘴邊,這話一方面體現了女性的身材焦慮,另一方面也說明減肥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終其一生,誰都只能不斷和貪婪的多巴胺做對抗,通過刻意重複行動,讓體型維持在理想的狀態。

沒有一勞永逸辦法,所以自律才成為被稱頌的品質。

但如果看到這裡,你還是不願意放棄,那說明平衡多巴胺這件事對你來說真的很重要。恭喜你,你的福氣在後頭。

網上提供了很多改掉壞習慣、培養自律的方法,本質都是通過「增加動力」或「減少阻力」實現改變。

先來說說「增加動力」。

你知道為什麼很多人在遭逢生死之類的大事後,人會突然發生巨大的改變嗎?因為他們的認知改變了。

《貪婪的多巴胺》書中就舉過一個例子,研究發現,當女性吸菸者懷孕時,她們的戒菸率會上升。

除了受懷孕影響對胎兒的同理心更高之外,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對女性吸菸者來說,一旦“我不傷害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的條件成立,很多人就能在沒有自覺努力的情況下成功戒菸。

人不是純然理性的動物。很多時候,認知的影響力就是如此強大。

而認知又往往和情感聯繫緊密。叛逆的男孩會為了喜歡的女生咬牙讀書,調皮的孩子會為了媽媽的眼淚約束自己,或許當有一個人讓你發自內心地覺得,TA的喜怒哀樂比你的更重要的時候,你的多巴胺就會願意為之改變了。

說到底,愛是最好的動力。

害,明明在講科普,又繞回了真愛無敵。

而除了改變認知能增加動力,即時反饋也可以。

《健身的真相》

有朋友告訴我,她曾在三個月內瘦了20斤。而她之所以能減肥成功,就是因為她加入了一個健身房的減肥活動,這個活動要求每個參與者每天在群裡體重打卡、運動打卡、飲食打卡,不僅有專人記錄反饋,減重前三名還能獲得報名費全返的福利。

這個機制利用了多巴胺傾向及時反饋的特徵,即預期和結果配對的越快,多巴胺分泌的越多。

就這樣,即時反饋和獎勵刺激雙管齊下,朋友不僅達成了減肥目標,還培養了健身習慣,直到現在,她的體重也沒有反彈。

再來說說「減少阻力」。

有本書叫《最小阻力之路》,書中有個觀點是“結構決定行為,所有的能量沿著最小阻力之路進行。”好比一個人想從客廳走到廚房,就必須按照客廳到廚房的動線走,而不是用穿牆術,因為這條動線才是最小阻力之路。

人也一樣。想把能量用在刀刃上,不僅要和多巴胺的天性對抗,還要和刺激低水平多巴胺的環境做對抗。為自己設計良好的環境,規劃一條最小阻力之路,改變的過程才不會那麼痛苦,也更不容易反彈。

比如,不想在購物平臺消耗大量的時間,那就退訂所有購物 APP 的通知和商家短信。

想減少玩手機的時間,那就增加打開 APP 的成本,把不常用或你覺得浪費時間的 APP 都刪掉。

想培養閱讀習慣,那就把書放在家裡隨處可見的位置上,而不是把電視遙控放在隨處可見的位置上。

總之讓這個環境裡,少一些會刺激低水平多巴胺的東西,少一些阻礙高水平多巴胺的東西,通過這種方式,一步步養成習慣,而不是期待自己違揹人性。

就像前文朋友減肥成功的例子,運動這種事,剛開始很苦很難,但養成習慣後,漸漸也就成了尋常。

《何時是讀書天》

另一個「減少阻力」的方法是做好預期管理怎麼說呢?

我有朋友有個毛病,老喜歡給自己定宏偉的目標,有時是今年攢下一筆誇張的存款,有時是在一個月內讓臉和身材重返18歲,這麼不切實際的目標當然不可能成功,而失敗這件事,總是帶給她無比的沮喪。

我只好勸她,咱爸不叫王健林,不需要整什麼一百萬的小目標。所有行之有效的改變都得是漸變,不能是基因突變。

關於預期管理,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得向孩子學習。

很多家長都會給小朋友定規矩,告訴他們每天只能看多長時間的動畫片。絕大多數小朋友在預期誤差減小之後,都更容易停下。這就是種管理預期的好辦法。

對成年人也管用。

剛開始想要改掉壞習慣都不容易,那就給自己定一個規矩,比如下班後玩手機不超過1小時,訓練計劃就先開始5分鐘,重點是你的預期對你而言幾乎不可能失敗。

讓低水平多巴胺活動結束得容易一些,高水平多巴胺開始得容易一些,改變的阻力自然而然就小了。

5.多巴胺不是越高越好


THE BALANCE

有朋友跟我抱怨,說他大概是有“卡薩諾瓦綜合症”,對他來說,愛情就像一首停在高潮的歌,短暫絢爛卻不接受平淡的餘韻,女朋友像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也因此,他始終無法展現真實的自己,只能和他人維持淺層的關係。

從生理層面看,這和他的多巴胺有關係。

雖然高水平多巴胺會讓人亢奮並充滿動力,但是多巴胺水平過高也會導致我們忽視所擁有的東西,只看得到不能得手的東西和充滿新鮮感的陌生人。

事實上,只知道抓住未來,不明白珍惜當下的人是很難幸福的。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多巴胺盛行的時代,同時也盛行正念的原因。當下自有力量。

幸運的是,《貪婪的多巴胺》一書提到,人體內除了多巴胺,也自帶讓人變得幸福的“當下分子”,比如血清素、催產素、內啡肽和內源性大麻素,這些激素可以幫助我們加強情感聯結,提高生活的滿意度。

如果把幸福的人生比作蹺蹺板,那多巴胺和“當下分子”一定在蹺蹺板兩端保持平衡。

《貪婪的多巴胺》中介紹了兩個平衡的方法。

一個是找到精通一件事的樂趣。因為在盡其所能之後,多巴胺會暫停下來,允許當下分子在我們的快樂迴路中發揮作用。看到這裡,是不是大致理解谷愛凌的快樂從哪兒來了?

另一個則是從事創造性的勞動和工作。比如木工、烹飪、繪畫、創作音樂、運動等一切需要手腦結合的活動,它們需要我們同時調用想象力和執行力,也就是讓多巴胺和“當下分子”同時工作,讓我們在感到興奮時也會感到滿足。

該書的作者,哈佛大學人類進化生物學教授 Daniel E. Lieberman 在書中寫道:

“大多數人都懶得去從事創造性活動,我們找不到實用性的理由去做這些事情。它們很難,至少在開始的時候是這樣,它們可能不會給我們掙錢,也不會給我們帶來聲望,或者保證我們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但它們可能會讓我們快樂。”

不知道大家看這段話有什麼想法,反正當我在讀這段話的時候不斷跳出谷愛凌的身影。

2021年6月,她從舊金山飛到上海備戰冬奧會,卻因疫情被隔離將近一個月。剛開始,她在室內有條不紊地完成了訓練。可一週後,身心不受控制地開始懈怠,焦慮也隨之而來。直到一本名為《野蠻進化》點醒了她。

在GQ的採訪中,她說道:

“我把臉埋到書裡,不停問自己,什麼是真正熱愛的,什麼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抬起頭的瞬間,一個問題忽然浮現在腦海裡‘How bad do you want it?’

我不能忘記想到這句話的瞬間被刺激到的感覺,它好像是一句質問……又像是一句提醒。”

這句質問不也同樣適用於迷茫的我們嗎?
誰都有不想運動、不想努力的時刻,but how bad do you want it?

很久以前我就寫過🔗沒有愛好的當代年輕人是你嗎?,開始避免人云亦云去追逐一些過於trendy的東西,而忘記了長期主義的愛好,直到我把自己也當做方法,找到自己的方法去管理自己的多巴胺,審視自己,要求自己,當然不是100%嚴格的要求,我會遵循2/8原則,管理80%,放任20%,以求平衡,不管不顧的快樂我要,但我更想要的是智慧地生活。

運動和讀書都是我的方法,使用它們的時候我沒有任何功利主義的想法,因為它們就是生活本身,它們是生活的一部分,過程就是意義。

謝謝多巴胺,但它真的很狡猾。

Reference:

1. 醫學百科-多巴胺
http://www.a-hospital.com/w/%E5%A4%9A%E5%B7%B4%E8%83%BA

2. 百度百科-柯立芝效應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F%AF%E7%AB%8B%E8%8A%9D%E6%95%88%E5%BA%94/718824?fr=aladdin

3. 李睿秋(Lachel).打開心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
4. 丹尼爾·利伯曼. 貪婪的多巴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5. Robert Fritz. 最小阻力之路[M].臺灣:大寫出版,2015.

6. 《How bad do you want it?谷愛凌的箴言》

https://mp.weixin.qq.com/s/DYVbNBh9vShXlmi2QJHSTQ?

👀
——
EDITOR: 面蔡
edited by mialiu

——————————————————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字原創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