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要是脾虛再來湊湊熱鬧,尤其是在臟腑和經絡裡,很容易積累上溼濁之氣。
這時,身體裡的熱就會不斷炙烤這些溼濁之氣,就像大熱天用被子捂著東西一樣。
時間長了,就會產生一定的熱量,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化熱”,從而形成溼熱。
當溼與熱糾結在體內,就會表現出很多溼熱方面的症狀:
因為熱,容易長痘;因為溼,痘痘不容易好,而且反反覆覆。
溼熱的人需要清熱利溼,這個時候,用甘露消毒丹最合適不過了。
現在臨床用往往做成湯劑,當然也有用作中成藥劑型,但都有效。
這個藥方是清朝雍正年間江南暑溼時疫流行的時候,葉天士先生製成的,存活無算。
飛滑石450g,淡黃芩300g,綿茵陳330g,石菖蒲180g,川貝母、木通150g,藿香、連翹、白蔻仁、薄荷、射干各120g。用量僅供參考。
這個方子從一開始就是治療溼溫、時疫的常用方劑,對於溼熱黃疸、瘟毒輕型者,也可用之。
其中,藿香芳香化濁,宣透上焦之溼;白蔻仁、石菖蒲宣化中焦之溼;茵陳、滑石、木通滲利下焦之溼,從而三焦分消以治溼。
另用薄荷、連翹、射干、黃芩、川貝母清熱解毒、清利咽喉、清熱化痰以治熱,達到上解、中化、下利之功,用於溼熱毒瀰漫三焦的治療。
能開肺氣宣達於上,芳香化濁於中,清熱利溼於下,有三焦同治之妙。
故該方可用於溼熱犯於上、中、下三焦而出現的發熱、目黃、胸滿、丹疹、洩瀉等病證。
諸如口瘡、口臭、咽痛、咳喘、胃炎、肝炎、黃疸、脫髮、淋濁、瘡瘍、風溼等。
臨床看病人的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幹黃者,可知溼重熱輕、溼熱並重、以及熱重溼輕等,皆可用之。
或戳下方「閱讀原文」進入購買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