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針灸學

如何學習針灸學

1

熟記十四經腧穴

首先應在概括認識針灸治療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經絡學說的溫習,熟悉經絡的循行分佈和各經所主治的病候,同時應結合十四經穴模型或經穴圖,熟讀十四經穴分寸歌,並與同學勤加練習相互點穴或自身點穴。根據以指掐穴位陷中之處,覺有痠麻感的準則,系統熟記各經腧穴的準確位置及其主治作用,以充實針灸治療的基本知識。


2

熟悉掌握刺灸補瀉手法

在學習補瀉刺法的具體操作後,必須與同學互相針刺或自行練習,體驗如何才能達到進針無痛和得氣的關鍵。從針刺得氣循經感傳中,可親自體驗“經絡所通,主治所及”的針灸作用原理,同時是確定取穴是否準確的一個重要方法。通過勤學苦練,細心領會技術操作的主要內容,便可掌握針灸補瀉、行針導氣等手法的基本技能。但在練習針刺手法之前,必須全面認識各部腧穴針刺的深淺,針刺的角度,針時的體位,施術前後和在針刺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及暈針、滯針、彎針、折針等異常情況的處理方法,有些穴位是禁針禁灸的,應做好充分準備,才能開始練習刺法操作。


3

掌握針灸治療的處方準則

針灸治療學,是針灸基本理論知識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在學習治療學部分時,應在區別各個不同病候或某種病的某個階段,合理運用適用於該病的不同配穴,或不同針灸法的處方案例中,切實體會運用十二原和各經井、滎、輸、經、合的原則,本經五輸穴和有關之經五輸穴配合的原則,俞募配穴、局部與鄰近循經配穴、多經配穴、循經筋配穴等方法的基本原則,以及運用補、瀉、導氣、刺絡、艾灸,或針灸並施,或針刺不灸,或少針多灸的原則。通過對各種病案的深入討論,要求切實掌握針灸治療的基本法則,和常見病的處方準則。在此期間,應該多參考《針灸甲乙經》《針灸聚英》《針灸大成》等古代針灸專著及針灸醫案,以廣泛吸取古代針灸治療的經驗,深入探討古代針灸醫師在臨床上對針灸專業知識的運用,以學好基本理論知識,為展開臨床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4

臨床學習

在開始臨床學習以前,首先要熟讀《十四經穴歌》《十二經井滎俞原經合歌》《八會穴歌》《十二經脈循行與病候歌》《四總穴歌》《千金十一穴歌》《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並泛讀《金針賦》《肘後歌》《行針指要歌》《百症賦》《通玄指要賦》《席弘賦》《玉龍歌》《勝玉歌》《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十二經納天干歌》《十二經納地支歌》《十二經子母穴補瀉歌》《八脈交會穴歌》《八法交會歌》等。做好臨床學習的準備後,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治療操作。取穴時,應儘可能依據“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的古訓,嚴格要求自己準確取穴。在施針前應注意關心患者疾苦,和藹地詢問患者的病情,一邊理解該病辨證施治和處方用意,一邊爭取患者自願接受治療的意願,然後集中精神,全心全意為患者針灸。在施術過程中,應注意不可在患者面前看圖對穴,或頻頻問患者痛不痛,應細緻地在針刺得氣循經感傳的基礎上,按“徐疾”“迎隨”“呼吸”“開闔”等原則施術,儘可能達到“補則針下熱,瀉則針下涼”的感覺,或“補者,必然若有得也;瀉者,恍然若有失也”的效應。同時應注意領會各類疾病的取穴原則及其治療方法的選擇原則,例如何時針刺補瀉,何時艾灸治療,何時單純針灸,何時針藥結合。在此期間應有計劃地每天結合臨床實例,利用空餘時間,請指導醫師講授各種病的針灸治療經驗,吸收指導醫師口傳心授的經驗。同時應該多閱讀現代針灸治療的報道資料,吸收各地治療經驗,豐富針灸專業知識,要求切實掌握常見病的針灸療法。應結合各種臨床病案的討論,深入認識到善於運用針灸或針藥並用,懂得充分發揮中醫治病的優勢,才是提高醫療質量的關鍵。要學習針灸,必須重視臨床學習的環節,如無法聯繫實習單位者,亦應將開始針灸治療的前一個階段,自行劃定為臨床學習時期,嚴格要求自己,做到定穴準確,補瀉熟練,能將針灸基本理論知識,具體運用到臨床治療上,精通業務,以達到提高醫療質量的目的。


5

從科學實驗中進一步學習

在理論和臨床的學習及獨立開展針灸治療工作之後,須從治療實踐中,結合科學的實驗觀察,具體分析針灸的理論和作用機制,不斷提高針灸學術水平。例如:我們在臨床上治療脾腎氣虛引起的飲食無味、胃納不佳、四肢疲倦、面黃、唇淡、舌苔白、脈緩弱的症狀,用補法針刺及艾灸胃經之後,見到胃腸蠕動的波速加快,波深加深,波頻升高和胃排空時間縮短等胃運動功能增強的現象,從而證實《靈樞·本輸》指出的現象:十二經五輸(井、滎、輸、經、合)是“氣之所處,病之所合”。在針灸五輸穴治療小兒腸套疊的病案中,患者突然劇烈腹痛,哭鬧不寧,頻頻嘔吐,不能納食,腹脹,腹部可捫及有平滑的痞塊,鋇餐灌腸透視檢查提示腸套疊,發病後一天內,曾排出含有血液的糞水兩次,曾用中西藥劑配合針灸治療(刺足三里、內關、天樞、中脘等穴)未效。發病24小時後,現症狀加重,在準備外科手術治療之前,我們通過深入研究,採用艾炷直接灸的方法重灸膈俞、三焦俞二穴,用疾吹其火的瀉法灸之,配合刺足三里一穴,停止其他藥物治療並進行觀察。經針灸後,患者即覺腹痛腹脹明顯減退,哭鬧亦顯著減少。針後6小時,再做鋇餐透視檢查,發現腸套疊已明顯緩解,當時患者已能納食米湯,乃給予內服炭末,試探其腸道能否通利排洩,結果,翌晨即見有炭末從大便排出,證實其腸道之梗阻已經解除,該患者得以免於外科手術治療而獲愈,從而驗證了《靈樞·背腧》專題論述的五臟背俞能解除內臟疾病的專長作用。又如我們在針灸治療細菌性痢疾的臨床觀察中,體會到治療同一痢疾桿菌所致痢疾,均以取脾胃二經足三里、天樞等穴治療為主,但對溼熱痢與脾虛寒溼久痢,必須根據邪正虛實、偏寒偏熱等不同病候,使用適應於該病的當補、當瀉、應針、應灸的法則施治,才能使痢疾症狀減退,痢疾桿菌清除,腸潰瘍消失而獲愈。如臨床上治療慢性細菌性痢疾,症見下痢,大便溏洩有黏液,經久不愈,時輕時重,有時便膿血,裡急後重,面黃,唇淡,舌苔白潤,脈緩弱,屬久痢脾虛寒溼之病,若誤用瀉法針刺脾胃二經穴,且針而不灸,就是違背“虛則補之”的原則,勢必導致寒溼未獲溫散,而脾虛越甚,正氣不能勝邪,抗菌乏力,則病邪不能除矣。如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症見下痢,裡急後重,便膿血黏液,腹痛,身熱面赤,唇紅,舌苔黃白,脈滑數,屬溼熱痢之病,若誤用補法,針灸脾胃二經經穴,就是違背了“盛則瀉之”的原則,勢必形成溼熱不除,病當益甚。以上均驗證了《靈樞·經脈》所指出治療各經病候須以“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為共通法則。

通過上述臨床治療經驗,結合科學實驗觀察,我們對十二經五輸穴與五臟背俞穴的運用,針灸補瀉的應用時機及其治療原理,均得到更深的認識。因此,深入學習針灸學,必須臨床實踐結合科學實驗,進行理論聯繫實際的具體分析,方可達到邊做、邊學、邊提高的目的。這對提高醫療質量和針灸學術水平,繼承與發揚中醫學遺產具有積極意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