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治病的著眼點與用方思路

經方治病的著眼點與用方思路

經方好用也難用,就像是手握著一群能征善戰、各有所長的勇士,但如果不清楚敵方的弱點,也很難在戰鬥中獲勝。而用好經方的關鍵,就是找準經方治病的著眼點。關於經方的著眼點,學界有病名、症候群、病理狀態等多種不同看法。今天,就看看楊大華老師從經典原文中發現的經方使用要訣。

經方治病的著眼點在哪裡

有人認為經方治病是以病名為著眼點,理由是《傷寒論》講“六病”,《金匱要略》更是以諸多病名分篇;也有人認為是以症候群為著眼點,依據是經方的使用目標多是幾個症狀的有機組合;更有人認為經方就是一種對症治療,是以症狀為著眼點。筆者認為,經方治病的著眼點在於刻下的病理狀態,是通過干預內在的病理狀態來治病的。

病理狀態應當包括病理生理狀態和病理解剖狀態。經方干預更多的應該是病理生理狀態。那麼,依據是什麼呢?經文中有明確的透露。《傷寒論》反覆提到發汗後、發汗過多、吐後、下後、大下後等,這些文字說明了什麼?還不是揭示患者當時所處的病理狀態嗎?!

筆者早年讀到一些日本古方派醫家的著作,發現書中對方劑主治的歸納常常把這些信息忽略掉而專注於症狀。當時也非常贊同,以為易學易用。現在發現,這些通過竹簡得以流傳的文字不該這樣被輕視。

比如,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的條文,其“發汗後”三個字提示患者可能處於傷津的病理狀態中,而這種狀態是最初使用該方的前提,忽略這三個字,則難以理解方中用人參、甘草的作用。而經文中提到的“喘家”“失精家”“酒客”以及“尊榮人”等特殊體質,更是重視病理狀態的體現。

經文中還有這些文字,“榮氣不足”“亡津液”“熱結膀胱”“胃中虛冷”“瘀熱在裡”“熱入血室”“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胸中有熱”“胃家實”“胃中乾燥”“津液內竭”“寒溼在裡”“此為有水氣”“內有久寒”“上虛不能制下”“蓄血”以及“停痰宿水”等,它們是什麼?是病名?是症狀?還是症候群?都不是!應該就是對病理狀態的樸素描述。誠然,經方是以消除或緩解症狀為最終歸宿,但卻是以病理狀態為治療切入點的。

經方的用方思路有哪些

經方的用方思路大致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單一用方。當病理狀態比較單一時,基本上能用一張方解決所有的症狀,至於症狀是多是少並不要緊。如“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僻地者”,雖然症狀很多,但用真武湯一張方子足以解決。

二是根據或然證化裁的思路。主要體現在小柴胡湯、小青龍湯、真武湯、通脈四逆湯和四逆散等方。因為病理狀態的本質沒有變化,只是外部症狀的表現形式不同,所以,化裁後的經方也基本上保留了原方的要素。

三是合方使用。代表方即柴胡桂枝湯,另外,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也可以視為廣義的合方。

四是換方轉方的思路。當病情複雜時,則不能固守一方以冀收全功。如表裡同病時視其輕重緩急而先後分治。對於“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用四逆湯溫裡,再用桂枝湯攻表,而不是歸為一張方。對於誤治造成變證也常常採用先後分治。如桂枝湯誤治後,先用甘草乾薑湯復陽,再用芍藥甘草湯解決腳攣急。《金匱要略》說:“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這也是一個轉方的範例。

總之,經方根據不同情況而採取不同思路,完全貫徹“隨證治之”的辨治精神。

十年經方體悟

 

十年一覺經方夢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楊大華醫師是黃煌經方團隊的骨幹,黃煌老師的得力助手,主筆國際經方學院教材《經方醫學概論》,參與《經方100首》第一、第二版編寫;參與《方藥真傳——全國名老中醫經驗調查》編寫。在基層第一線實踐經方,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對經方的深刻認識,本文稿是楊大華醫師近十年研習經方的文集,有臨床運用實踐,有理論認識探研,內容豐富,真實生動,觀點鮮明,認識深刻,文筆較好,可讀性強,啟示意義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