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如今智能手錶大致可以分為“全智能手錶”和“輕智能手錶”兩類。兩者之間的主要差異,則在於前者往往擁有性能高得多的主控,並配備了擴展性更強(可以自由安裝、卸載軟件)的操作系統。
除此之外,“全智能手錶”更為重要的一點優勢,在於更高的算力底子也就意味著它可以搭載更復雜、更精確的健康算法。從而在各種運動監測、健康指標監控中,提供比“輕智能手錶”豐富得多、而且也準確得多的監測數據。對於特別重視自身健康、或是熱愛鍛鍊的消費者來說,顯然也很有意義。
但也正因為“全智能手錶”的性能強、算力高、算法複雜,所以這也必然導致它與“輕智能手錶”相比,存在著非常嚴重的續航短板。特歐諾個場來說,常見的輕智能手錶動輒可以實現一兩週、甚至更久(雖然這意味著它們的功能極其有限、有時候健康監測也並不準確)的續航。而絕大多數的全智能手錶,續航則往往只有一兩天,即便是極少數用上了最新款主控,或是加大了電池的機型,通常也只不過能撐三五天而已。
那麼問題就來了,除了單純的等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實裝、能效比大幅改善的新款主控,或是塞進更大容量的電池之外,難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來延長“全智能手錶”的續航表現嗎?
-
在傳統手錶行業,“自充能”並不少見
其實,或許是有辦法的。因為早在智能手錶產品出現之前,傳統手錶行業就已經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自充能”設計。
比如在機械錶領域,基於擺陀結構實現的自動上鍊機芯,很早就已經成為了市場中的主流。只要戴著手錶,就能通過手腕的擺動,促使機芯裡的擺陀發生旋轉,從而為發條存儲能量。特別是到了近代,隨著機械-電子“混合動力”機芯的出現,也出現了一些能基於擺坨為手錶電池進行充電的設計。
“光動能手錶”,本質上就是高感光太陽能電池在手錶上的應用
又比如說在一些電子錶上,太陽能電池也早已不是什麼很稀有的配置。特別是對於相對高端、“硬核”定位的電子錶來說,它們採用的高靈敏度太陽能電池面板甚至無需很強的陽光照射,而是可以從各種日常的光源裡汲取能量,儘可能地為手錶延長電池使用時間,別說幾周了、甚至幾個月才充一次電都有可能做到。
那麼,為什麼上述這些看似已經很成熟、額外的“自充能”技術,幾乎沒有在智能手錶上出現呢?
-
同樣的技術在智能手錶上,很可能效果不佳
首先,設計層面的難度無疑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拿太陽能電池面板為例,在傳統電子錶上一般被隱藏在錶盤下方,上方則是看似有顏色、其實透光率很高的材料。這樣一來,太陽能電池自然就可以靠環境裡的光線來實現“自發電”,甚至是並不強的燈光都可以。
糟糕的屏幕效果,但有太陽能電池(garmin forerunner 955)
但這招在智能手錶上,卻很難奏效。因為高端智能手錶的“錶盤”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整塊OLED屏幕,而OLED屏幕的透光率是很低的,這就會導致放置於下方的太陽能電池實際感光效率大打折扣。
亮麗的屏幕,但取消太陽能電池(garmin forerunner 965)
當然,這也並不是沒有解決辦法。比如可以降低屏幕的像素密度、降低屏幕開口率,這樣一來就能讓更多的光線從像素的間隙進入屏幕下方。但這樣做也會有明顯的代價,那就是會顯著降低屏幕的對比度和通透度,但這顯然很難讓所有消費者接受。
其次,傳統機械錶和電子錶之所以能有各種各樣有效的“自充能”設計,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在於,它們本身的功耗其實非常非常低。也就是說,自動上鍊的混合動力機芯也好、手錶錶盤下方的太陽能電池也罷,它們的“發電功率”可能遠比大家想象的低很多。只不過是因為對應的手錶本身耗電量也很低,所以這些技術才會看起來好像很有效,能夠顯著地延長手錶的使用時間。
哪怕是輕智能“混合手錶”,功耗也比傳統電子錶要大得多
然而對於全功能、性能強大的“全智能手錶”來說,它們的日常功耗水準要遠遠高於電子錶或是機械、電子混合動力的傳統手錶。這樣一來,在傳統手錶上很有用的自發電設計到了“全智能手錶”上,很可能是杯水車薪。就好比同樣的一塊充電寶,用在手電筒上和用在筆記本電腦上,所實現的效果註定將天差地別。
最後還有一點,那就是智能手錶本身其實是一個非常精密的產品。對於高端的“全智能手錶”來說,它們機身內部的堆疊複雜程度更是極高。在這一前提下,無論是額外增加發電擺陀,還是內置一層太陽能電池板,都會大幅增加體積(厚度),同時帶來顯著的成本提升。
對於那些最頂級的智能手錶來說,顏值要遠比續航更重要
如此一來,這一方面會讓全智能手錶變得更大、更厚、嚴重影響它們的顏值,另一方面在智能手錶本就因為主控性能進步太慢,對消費者吸引力下降的背景下,過高的定價顯然也並不明智。
模塊化手機為啥沒了?其實它從一開始就沒有希望
模塊化手機走不通的原因,因為本質其實是一種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