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實用技術叢書(全10卷 高清版)免費下載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 高清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曾仕強《易經的智慧》視頻 【免費獲取】

I導讀:陽虛用溫陽藥扶陽,而溼熱病清熱祛溼乃為常法,已故江蘇省馬雲翔老中醫提出扶陽逐溼之法。前輩的心得之言,值得吾輩後學繼承學習。

扶陽逐溼法治療溼熱病經驗
作者/馬雲翔
我在上海學習時,曾隨祝味菊老師臨證實習過一段時期,因而消除了對附子的一些畏懼,為我以後敢於用附子於臨床,打下心理上的基礎,但當時在祝老師處所接觸到的,還只是些非熱性病例,對如何和能否在溫病中應用,尚缺乏理性及感性知識,因此在醫校畢業自己開業之初,一直未敢在急性熱病的進行中應用。
大概在四十年代初吧,自己患了溼溫證,初起請人診治,用盡淡滲芳化之劑不效後,自己乃改用蒼朮、厚朴等辛燥之品以進,服了依然如故,但也沒什麼燥渴反應。最後於霍、佩、青、蒿等芳化劑中,加入附子試服,一劑即見到明顯效果,中午服藥後即昏昏睡去,醒來檢溫下降華氏度一度。
後乃在別的病員身上進一步試用,都收到同樣的效果。偶然的嘗試,意外的收穫,使我喜出望外,並把它作為自己的秘方,一直不肯輕易告人,現在當然沒有這個必要了。
溼熱病表解以後,往往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熱重於溼,發展成為陽明經證或腑證(入氣);一是溼重於熱,發展成為發熱淹纏,昏沉睏倦,胸痞納呆,四肢煩疼,口不渴或渴不多飲,如薛雪《溼熱病篇》首章所舉“始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的溼溫證。吳氏辨條43條所記,亦屬此類。
溼溫證目前出現的特多,它的特點,除前述口不渴或渴不多飲等以外,就是體檢時客觀上測得的體溫雖高(39或39以上攝氏度),但病人自己只覺昏沉瞀悶,並不知道有這樣的高熱,並且也無煩躁不安現象。
對這一證型的治法,歷來前輩定的原則,總的是清熱化溼,或者是化溼清熱,用溼熱分利解其膠結,亦即是葉氏所謂“滲溼於熱外”的辦法。根據患者的具體表現,分清其溼熱的比重,在臨床具體運用時,又有淡滲利溼、芳香化溼、苦辛燥溼等等。但在實踐中,所有這些利溼、化溼、燥溼之法,療效都不快,病證往往依舊反覆稽留,淹纏不解,所以前人對它有如抽絲剝繭層出不窮之喻。
我在初期的臨床實踐中,也用這些方法進行治療,療效的確並不理想,自從用附子為君以後,情況才有較大甚至可說很大的改觀,服後不但毫無不良反應,並且退熱快而穩定。
凡是發熱不煩躁,口渴不欲飲或不多飲的病人,都可君以附子,舌苔膩的程度,只作為附子用量多少的標準,凡是具備以上臨床特點的,即使舌苔不膩,亦可應用。至於脈搏,一般只作參考,並不把它作為是否可用附子的根據。用附子治療此等證候以後,以前抽絲剝繭的比喻,可以說已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
這一治溼熱方法,我杜撰稱它為扶陽逐溼法。因為陽被溼困,無以透發,才致病情淹纏,陽得援而振奮,溼濁自然就易被逐走了。這實際也是王太僕“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一種具體應用。
吳瑭《溫病條辨》上焦篇條“寒溼傷陽”,曾用桂枝姜附湯,我的看法,不一定寒溼才會傷陽,溼既是陰邪,溼溫、溼熱證只要溼重於熱,同樣可以傷陽,通過實踐,證明了這一點。同志們以後在臨證中,如遇到這一證型,不妨試試。
我對附子的用量,根據分析溼的比重(主要看苔膩口渴與精神睏倦等的程度),每次處方量,從5~10克不等,另外配用青蒿、藿香、佩蘭、陳皮、蔻仁、蒼朮之屬,總藥數一般不超過九味,因藥味過多,不但不易觀察藥效,而且也由於心中無數,怕相互掣肘,反起干擾。
總之,溼熱病只要如前所說:發熱不煩躁,口渴不欲飲,精神睏倦,舌不太燥,脈不太快的(特別第一、二兩症),都可主用附子以圖治,不但療效可靠,而且毫無不良反應,放膽用之可也。
本文摘自《江蘇省名老中醫經驗集》,江蘇科技出版社1978年出版,作者/馬雲翔,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中醫寶典App】免費下載

《問中醫幾度秋涼》在線閱讀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在線閱讀(小郎中學醫記)
中醫在線視頻課程
中醫二十八脈及全部脈象(動態圖解)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七方”、“十劑”、“八陣”,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嗎?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