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的力量——門純德醫家五要,諄諄教誨、真真切切

傳承的力量——門純德醫家五要,諄諄教誨、真真切切

 

中醫書友會
第354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父親是一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道不盡的真實。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深受敬仰的門純德老對後輩的諄諄教誨吧~真真切切、字字入心!迄今為止,我已行醫三十餘載,我漸漸懂得了這個道理。”可能這就是傳承的力量吧……                                (編輯/念念)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醫家五要
作者/門九章

           

簡介:門純德(1917—1984),字秉潔,河北蔚縣人。


門純德先生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學子,他的後代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五個孩子中有三個承傳衣缽,走上了醫學之路,併成為出色的醫家。


孫輩之中,有四人學醫,門學民、門學來兄弟兩人大學畢業後還開設了門氏中醫門診部。


他的長子門理章、三子門軍章和四子門九章都是幼承家學,稍長即跟隨父親臨證學習,在繼承家學的基礎上,不斷學習各家的學術經驗和現代醫學知識,在工作中卓有建樹。

我的父親門純德先生從 1957 年開始講授中醫時,就注重講授為醫者職業道德方面的有關知識,當時還編寫了一本學習手冊,稱《醫家五要》。


1971年,他在撰寫《中醫治療學》時,還把此內容寫在了四診的前面,題目為《進行診斷時醫生應該注意的事項》,他說:


“中醫流世傳承幾千年,深受人民群眾信賴。除了良好的療效之外,更重要的是醫療作風、醫療態度,是醫德的問題。醫德、醫態、醫術,這三者是互相關聯的。


這不僅是個療效的問題,而且是關乎人的生命的大問題。所以欲達到診斷的正確、遣方用藥的準確、療效的滿意,醫生首先要有良好的醫德、誠懇的醫態、精湛的醫術。”


他將這些內容概括為五個方面的問題,稱為“醫家五要”,即


要嚴肅而熱情,

要大膽而細心,

要專心而認真,

要保密而慎重,

要謙虛而好問。

前四個問題是講醫生應該怎樣對待患者,後一個問題是談醫生如何要求自己的。


“醫家五要”是先生在授課即將結束,每屆學生畢業前或臨床實習前都要講的題目,希望學生們傳承下去。我也秉承這個思想,並將先生的“醫家五要”進一步提煉,總結為“以德為尚,以學為道,以心比心,以人為本,以勤補拙”,在我們的講座即將結束時,作為最後的總結,與大家共勉。


一、以德為尚


醫家五要的第一要是“以德為尚”。


患者把看病稱之為求醫問藥,可見,在醫患關係中,患者是有求於醫生的。作為醫者,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使命是歷史和社會賦予我們的,我們應該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去承擔這個責任。


因此,患者求醫時,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最基本的理解和尊重。這種尊重不是一種刻意的迎來送往的禮儀,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平等。醫患之間是平等的,醫生要時刻理解患者,耐心傾聽,細心診斷,精心治療。


“德”體現在實踐當中,只要用心對待每一位患者,你的每一句話和每一個行為都會影響他。這種平等與尊重的觀念,我是從父親那裡學到的。


父親一生診務繁忙,無暇顧及自己的健康。在他逝世前兩年,在因雙眼倒睫嚴重影響日常工作的情況下,他才聽從醫生的建議實施了眼科手術。


術後休養期間,有一位來自運城市平陸縣偏遠山村的老大娘前來求診,為了找父親看病,她已經在大同住了好幾天,每天都來醫院打聽父親的康復情況。


一天上午,她又來求診,父親當時感覺視力已有所恢復,因此,讓我把她領進來,不顧術後身體的虛弱和疲憊,一如既往地認真為她診病,處方用藥。


看完病後,父親特意囑咐我騎車送她到車站。我把患者送到車站,併為她購買了車票。上車時,老大娘執意要塞給我車票錢,我婉拒了。臨走時,她感激地拉著我的手,和我說了一句話,她說:“謝謝你,謝謝門大夫,請你回去告訴他,我今後再也不會來找他了。”


我當時聽後並不理解,回去向父親轉述了患者的話。父親意味深長地說:“等你以後做了醫生,你慢慢就懂了。”直到現在,我才理解了患者,也理解了父親。


患者來自偏遠山村,在聽說父親醫術高超後,跋山涉水,一路奔波,來到大同求診。恰逢父親做眼科手術,在等待數日後,父親答應了為她診病。父親當時已醫名顯赫,在術後身體虛弱的情況下,面對一位偏遠山村來的患者卻毫無敷衍之態,認真地為她診病,之後還囑咐我把她送到車站,並買好車票。


父親平時常對我們說:“農村人進城求醫不易,住宿盤纏花費很大,咱們要設身處地為他們想想。”那個年代車票錢並不貴,但那是父親對患者的一份理解,一份尊重,一份關懷。患者是被父親所感動,她那句話的意思是,門大夫也很累,我今後即使要忍受疾病的折磨,也不再來麻煩他了。


迄今為止,我已行醫三十餘載,我漸漸懂得了這個道理。


我的很多患者為了找我看病,很早就要起床趕來掛號就診,非常辛苦。雖然由於患者眾多,就診時間有限,他們都能予以理解。


這就是我在講座之初談到的要善待患者,善待患者就是給予患者足夠的尊重。所以以德為尚,“德”行之於我們的處方下,行之於我們的行為中,行之於我們對患者的真情中。當患者來求醫時,我們能耐心地傾聽,平等地對話,溫和地解釋,這就是一種理解和尊重。


我在中醫傳承開篇講到的那位張姓老年患者,本週三去世了。他的兒媳婦特意到門診告知我老人家離世的消息,她說老人臨走的時候很安詳,當時還專門囑咐子女們去看看我,以感謝十餘年的顧護之情。在患者病危的時候,我當時有一種直覺,覺得他病情可能不太好,預計他快走了。


作為醫生,我們要關愛每個生命走到終點。我的老患者中誰即將離開人世,我都惦記著,我都知道。中醫傳承需要這樣的醫患關係,因為,中醫傳承不單單是醫者行為,從某種意義而言,更重要的是患者。


這是我們作為教師要給學生示範的內容。這些逝世的患者的名字,我都牢牢地記在心中。在講課時,我的多媒體課件中都有他們的照片,我要給每一屆學生講他們與疾病頑強抗爭的故事,這是我給患者留的一份紀念,這就是我認為的“德”,這就是我的追求。


再舉兩個例子。

  • 患者信任承載了中醫傳承

原中醫學院陶書記的母親長居四川,每次來太原都要找我調理身體。老人家脾胃有點虛弱,我一般使用理中湯、四逆湯或香砂六君子湯為她顧護脾胃。她說我的方子藥味少,藥量小,喝了胃很舒服,精神也很好。年復一年,老人家定期用中藥調理脾胃,直至八十多歲因病離世。


她臨終前,陶書記給我打電話說老人家還唸叨我,還想吃中藥。但是,由於器官衰竭,胃氣極虛,她連中藥也喝不下去了。這就是患者,是他們的信任承載了中醫的傳承。


  • 醫患之情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

還有一位患者李某,也是一位老年女性患者,找我看病時已經八十高齡了。患者因為兒子車禍罹難,相隔不久老伴肺癌去世,遭受嚴重的精神打擊而一病不起。


她當時股骨骨折,合併肺部感染。我第一次在門診為她看病,之後定期去她家裡為她診治。每週我都會抽出時間,通常是在晚上,結束一天的工作,吃完晚飯稍事休息後,我就步行到患者家裡為她診治,這樣堅持了很多年。


老人家身體非常虛弱,我一般用獨參湯或人參湯等方藥扶助正氣,患者服藥後精神好轉,食慾轉佳,因此,非常信賴中醫,我們醫患之間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多年後,患者臨終時,特意叮囑子女們在她走後,向我表達多年來的感激之情。當她的後代酬謝我時,我婉言謝絕了。患者離世後,我也感到非常悲痛,這種醫患之情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


給大家講這些故事,不是想表明我做得有多好,而是想告訴大家這個“德”是我們醫者自身所應具備的。


父親常常告誡我們:“醫乃仁術,以濟困扶危為己任,非品德高尚不能勝任,非醫德高超不能成醫立業。”理解患者,尊重患者,精研醫術,為患者解除病痛,這是我們應該做的,這是職業賦予我們的使命與責任,更何況我們還是教師,身負示範和傳承之責,任重而道遠。


二、以學為道


何謂“道”?道是一種規律,更是一種堅持。


“以學為道”是我們醫者一生都要堅持的,這個職業要求我們一生都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進取。學習不因職務高低有別,不因年齡長幼有別,不因工作長短有別。


我所講的內容是我之前的臨證經驗總結,當然以後還可能會有不斷的進步和提升。不停地學習使我們能夠不斷地修正自我,不斷地把好的經驗傳承下去,這是一個不斷學習和反思的過程。所以,一個優秀的繼承者也是一個優秀的學習者。


大家要多讀書,讀書的數量不僅要增多,而且讀書的範圍要擴大。《素問·氣交變大論》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作為醫者,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的知識,既要通曉自然界四時寒暑更替規律,也要熟知人文歷史知識,更要學習現代科學知識。


學習還要學會思考,學習是一種思想,更需要敢於思考,敢於認識,敢於自我實踐,學才能用之。


三、以心比心


“以心比心”與“以德為尚”意思接近,之所以要把它專門寫出來,是因為這是父親晚年告訴我的為醫之道,深深觸動了我。


他說,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就要看對這四個字理解到什麼程度,做到什麼程度。“以心比心”源自“將心比心”,比“將心比心”更直接,更自然,是指醫者要時刻站在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這也是我常常向弟子們灌輸的內容,也是我對學生們的基本要求。


有一次在門診時,我的診室進來一位衣衫襤樓的患者,隨身攜帶著幾個包袱,顯然是從農村偏遠地區長途跋涉,幾經周折來太原就診的。


當時一些學生跟隨我侍診,我便示意其中一名學生招呼患者坐下。然而這名學生或許是嫌棄患者身上的氣味,不願靠近,只是用腳將凳子踢向患者,示意其坐下。

我很少對學生們發火,但是這種不尊重患者的行為是不能容忍的。我當時強壓怒火,在為患者診治之後等患者離開,嚴厲地批評了這個學生,當眾斥責了這種有損醫德的行為。


我對學生和弟子們說,為醫者應以心比心,善待患者。老百姓看病不容易,即使最終對於病情無能為力,但是尊重和體恤可能就是對他們最大的關懷和慰藉了。


醫生是貴族職業,“貴”就是尊重別人。選擇了這個職業就意味著奉獻。一生要為這種尊榮而努力。


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說: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無論患者的地位高低,貴賤貧富,他們都是因為疾病而有求於醫生,醫者的責任就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解除患者的痛苦。


媒體報道了很多社會醜惡現象,其中也包括很多醫患矛盾和醫患糾紛,這不是國家的問題,而是民族文化進化的必然過程。


醫患之間是不對等的,醫患關係中,就心態和專業知識而言,醫者比患者有優勢。因此,作為醫者,面對醫患矛盾時,我們應該首先反省自己的言行。


不可否認,我們的工作強度大,我們很累。但是,我們想到過患者看病不易嗎?偏遠山村的患者因交通不便,一路輾轉奔波,好不容易來到太原,又費力才掛到專家號,見到醫生後,患者有多少話想說,有多少痛苦要表達,但是因為緊張可能還不會完整地陳述病情,這些我們都能理解嗎?


以心比心,只有把這四個字內化在行為中,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

四、以人為本


《論語》中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


何謂“禮”?


禮是一種社會行為規範。孔子認為,就人類社會而言,最高的是“道”,“道”之下是“德”,人們追求不到“德”了,才追求“仁”“義”“禮”“智”“信”。“禮”和“信”屬於最低層次,再不能缺失了;缺失“禮”,缺失“信”,人類社會就不復存在了。

所以,當時顏回問孔子,何為“仁”?孔子回答:“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高於“禮”,孔子常講仁愛,大同社會即仁愛社會。孔子指出,克己復禮非人也,由己也,需要從自身做起。


一般在解釋克己復禮時,是從政治層面進行解讀,剋制自己,復辟周禮。這是一種牽強附會的解釋,不是孔子的原意。《左傳》昭公十二年說:“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可見,克己復禮,古已有之,難道說古代就開始復辟周禮了嗎?


事實上,孔子的“克己復禮”是一種實現仁愛社會的行為準則,正如我給中西醫結合學院定的院訓——“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愛學生”。愛是最高境界,仁者愛人也。


如果做不到,我們可以努力追求,儘量理解。比如,一個同學在上課時不認真聽講,開小差,老師就認為這個同學不喜歡中醫,而沒有詢問一下他是否身體不舒服,可能是頭痛無法集中注意力。我們做不到理解,最起碼要做到的是尊重。


作為教師我們要尊重學生,在某個同學上課缺席時,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他曠課而應該瞭解一下,他是否身體不適或有什麼特殊事情,這就是尊重。當然,同學也應該向老師請假,尊重老師。尊重是相互的,你懂得尊重別人,別人才懂得尊重你。

 

因此,克己,是指不懈的堅持;禮,是指尊重別人;“克己復禮為仁”還原到現實生活中,就是每個人從自身做起,一貫地去尊重別人,這個社會就是仁愛的社會。同樣是漢代文學,這是我的理解。仁者愛人,只有尊重別人,理解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與尊重。


從古到今,作為知識人,我們應該把對文明的認知傳承下來。


因此,我提出了“以德為尚,以學為道,以心比心,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每一位患者。這個“人”更接近人的生理因素,是指自然人,生理人,有胃氣的人。


何為胃氣?《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平常之氣就是胃氣,所以做一個平人、平常人,是我們的追求。


五、以勤補拙


我們不是完人,會有很多不足,都是在不斷地學習和改正錯誤當中。今天給大家講的這些內容,都是我的實踐經驗,也帶著很多反思給大家舉證的案例,有很多是成功的,也有很多並不成功。


看病的過程首先是一個實證的過程,用心去做了,或有效或無效,抑或一些反思,我們都真實記錄下來,以供後人參考借鑑。


從人的一生來說,很多事情經過反思之後,才會發現不足之處。有時候講完課了,發現某個知識點講得還不透徹;有時候寫完書了,發現某一處寫得還不到位;有時候看完病了,發現診斷上還有欠缺。這些都需要我們通過學習和反思不斷去彌補。如何彌補?以勤補拙。


一個學者在一生當中不應是一種應試的勤奮,被動的勤奮;而應是一種使命感激發的勤奮,主動的勤奮。


人無完人,拙是人之共性。中醫先賢們留下很多寶貴經驗,我們掌握經驗後容易產生自滿的心理,因此,要時刻提醒自己,我們要有“以勤補拙”的過程,勤於學習,勤於實踐,勤于思考,才能彌補自己的不足,精進醫術,走好從醫之路,進而走好人生之路。


這次系列講座中的九個主題都已介紹完畢,最後我以一個詞作為結束語,這個詞就是“記憶”。


人類的記憶有很多分類,從社會學上講,人的記憶有個體記憶,民族記憶,還有文化記憶。中醫藥學留給我們的是民族記憶和文化記憶,都要內化在我們的個性記憶之中。


三十年的中醫臨證磨練了我的記憶,給大家講得這麼多醫話故事,都在我的記憶當中,可能有些年月日不是很到位,但是我記憶最深刻,也是最難忘的是那些特殊患者的名字,是中醫的方證經驗,整個過程我幾乎不忘。


同學們在學習中醫的時候,記憶的重點往往在背誦條文和方歌上,這種記憶是一種應試教育的機械記憶,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記憶,缺乏實踐記憶,更缺乏思想記憶,這樣的記憶終有一天會遺忘。


實踐是記憶的最佳載體,通過實踐獲得的記憶往往是最深刻的,這次系列講座就是我的實踐記憶,也希望同學們能通過實踐建構自己的個性記憶!

中醫數千年經驗承傳,濃縮的不僅是藥的文明和醫之精神,更是中華文化且重且深。


醫者之心,師者之志,寄望同學們學方用方不斷積累,實證實效不斷驗證,將心比心為患者解除病痛,在實踐中傳承中醫,留下我們中醫永恆的記憶!

祝每一位父親節日快樂!

遠在他鄉的我們

也別忘了給父親道一句:

“爸,節日快樂!”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門氏中醫臨證實錄》丨作者/門九章丨薦稿/小丨校對/李默玄編輯/居業、念念。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