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溼別迷戀薏米了,它才是真正“祛溼大師”!溼氣嘩嘩排、安神健脾也特牛,夏日必吃

祛溼別迷戀薏米了,它才是真正“祛溼大師”!溼氣嘩嘩排、安神健脾也特牛,夏日必吃

說到祛溼,很多人會先想到薏米。
 
畢竟,薏米可是“祛溼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萬金油”。
 
不過,也有不少人表示吃了薏米卻不管用呀!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薏米祛溼,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厲害!
 
在這之前,我們得先理清一個概念:
 
溼氣來自外溼(環境中的溼)和內溼(體內自產的“溼”)。
 
而內溼,則和脾胃有關。
 
脾胃作為水溼運化的水谷,好比人體的一臺“抽水機”。
 
當“抽水機”的出水道出現阻塞,引起體內“水溼”過多,排出不暢時,人體常表現為下焦溼熱、水腫、腳氣、溼痺(如關節肌肉痠痛)。
 
這時候用薏米,就能產生利水滲溼的作用。但它的健脾作用很弱,這就是薏米祛溼的一個大bug。

 
想要祛脾胃氣虛導致的溼,讓脾胃有動力把體內的“水溼”抽出去,就不得不提今天的主角——茯苓!

十藥九茯苓,能滲又能補!
 
有句話說“十藥九茯苓”,意思是中醫開的藥方裡,十有八九會有茯苓。
 
茯苓又稱為雲苓,味獨甘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藥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
 
這就意味著,它利水而不會傷正氣,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安神的作用,可用於各種水腫、小便不利以及痰多的症狀。
 
同時,它還兼具健脾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下降、身體乏力、大便溏稀等情況。這就是薏米所不能解決的bug。

更難能寶貴的是,不論是寒、熱、虛、實諸證,茯苓配合其他中藥服用,均可發揮其獨特功效。
 

在古代,宮中就有不少以茯苓熬製而成的膏方。
 
有關史料記載,茯苓是慈禧太后最常服用的長壽補益藥材。慈禧晚年特別愛吃茯苓餅,就因為它有很好的養生健體之功效。
 
而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茯苓具有抑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及降低血糖等作用。
 
所謂“一兩茯苓一兩金”,也是有其道理的。

此外,茯苓可分為白茯苓與赤茯苓(紅茯苓)。兩者都是茯苓的一部分,白茯苓是白色部分,赤茯苓是皮裡面淡紅色部分。

一般認為,白茯苓,擅長利溼健脾、安神;赤茯苓,擅長利尿、瀉心火。
 
作為藥用時,根據不同的病情需要選取白茯苓和赤茯苓。

如果平時煲湯,選白茯苓更好些,更適合大部分人用來利溼健脾。但尿頻、遺尿者,或者陰虛火旺、口乾咽燥者不宜服用。

茯苓這麼好,那怎麼才能買到優質的茯苓呢?彆著急,接下來的乾貨知識可得好好看了——

怎麼選擇優質的茯苓?

市面上的茯苓,有茯苓個、茯苓塊、茯苓片,應該買哪種好?
 
其實,哪種都可以,關鍵是要學會挑出質量好的。

  • 茯苓個:顧名思義,就是一整個的茯苓,為茯苓採挖後,反覆堆置“發汗”、陰乾而得。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

挑選要點:以個大形圓、體重,質堅實,外皮色棕褐、紋細、無裂隙,斷面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優。

  • 茯苓塊(片):均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茯苓塊,呈立方塊狀,大小不一;茯苓片,呈不規則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挑選要點:茯苓塊或片,以體重,質堅實,無裂隙,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優。

學會了怎麼挑選茯苓,那肯定得說說具體怎麼吃呀~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幾種食療方——

3款茯苓食療方,總有一款適合你!

1、茯苓雙豆祛溼湯

食材: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炒扁豆20克、陳皮5克、生薑2片、瘦肉300克(2~3人分量)。

做法:將茯苓、陳皮洗淨,生薑切片備用,赤小豆、扁豆用清水洗淨,浸泡數小時;瘦肉洗淨切大塊。將所有原料放入大燉盅內,加適量清水,加蓋後隔水燉2小時,即可調味食用。
 
此祛溼湯選用茯苓和赤小豆配合,起到祛溼、利尿消腫的作用;再加上炒扁豆,其健脾祛溼的作用更明顯;同時用少量陳皮,又起到運氣化痰燥溼的作用。
 
四者聯合,補脾而不膩,祛溼而不躁,健脾又化溼,尤其適合食慾不振、溼氣重的人喝。

2、茯苓枸杞子茶

食材:茯苓100克、枸杞子50克、紅茶100克。

做法:茯苓與枸杞子共研為粗末,每次取5~10克,加紅茶6克,加入適量開水泡10分鐘即可。
 
茯苓枸杞子茶,具有健脾益腎、利尿通淋的作用。
 
注意:茯苓利尿,每日用量不宜超過15克;有尿頻、尿急症狀的腎虛者,則不宜服用此茶,可能會加重症狀,影響睡眠。
 

3、茯苓淮山湯
 
食材:豬脊骨250克、茯苓20克、鮮淮山100克、芡實20克、蓮子20克、食鹽適量。
 
做法:將豬脊骨洗淨後,焯水備用;芡實、蓮子溫水浸泡1小時,瀝乾備用。鍋內加適量清水煮沸,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燒開轉小火煲1小時,調味即可。
 
這款湯中,茯苓祛溼健脾、淮山補虛、芡實益精氣、蓮子兼具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的作用,四物相配煲湯,湯味清淡甘甜,能健脾養胃、補益虛勞。

本文配圖均來源於壹圖網。

#多動腦、不易老#

下面問號處是多少呢?

編輯:魚躍

大家都在看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點個點個在看,一起養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