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爐集》之看名賢要看他的發心(師作《詠江鳥》十首並講解)(下)附原創詩詞視頻||學堂日報06.19

《金爐集》之看名賢要看他的發心(師作《詠江鳥》十首並講解)(下)附原創詩詞視頻||學堂日報06.19

(上附原創詩詞視頻)

以前人,一間茅廬,蒲團之地,都可以精進,何況我們有廣闊的龍江源!所以我希望,大家有這種直追古人的勇氣!不讓古人謂之有志,不讓今人謂之無量,就是身邊人,我們要相互尊重,有不足,我們要包容,但是古人我們要跟他比、跟李時珍比、跟徐霞客比、跟玄奘比、跟法珍師比我們眼前這些人,不要跟他比較。
我今天會講這些,是因為習勞完,回來吃到最好吃的面,璧華奶奶做的這個面,我覺得最近做得最好吃的,明天晚上還吃這個,太好吃了!一碗清湯麵,因為勞動以後,身心鬆通透,然後面就會比平常要香,所以有的人要求什麼?那一勞動兩三個小時,求的就是心情好愉悅,惜物惜食,然後拿起書來讀,就特容易讀進去。
勞動以後,喝水特容易吸收;吃飯也特容易消化;勞動完以後,看起書也特容易化,記住!所以勞動真是讀書的前行功夫。一個人他學問不高,他得去好好勞動!百丈禪師,他做《叢林清規》提倡農禪,作為出世修行者,也要自己勞動,減輕國家社會的負擔,同時生產的物資,要用來幫人利他,有手有腳,幹什麼事都要靠人供養?不屑於享受他人的供養,也是一種美好的品質!這就是農禪的一個精神作風。
所以,百丈禪師八九十歲了,弟子怕他過度勞累,把他鋤頭藏起來了,他一找不到鋤頭,他就不吃飯。大家請師父吃飯,師父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不能享受大眾的成果。所以大家又把鋤頭還回去了,這個百丈師,真是人天楷模!農禪表率!僧人決不坐吃國糧!必須習勞耕作為國家分擔!此舉千古傳芳!舉國敬仰!唐代有一首詩: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後來的人,如果不知道前賢,去取經付出鮮血生命代價,有些凍死在沙漠,有些渴死在路途中,有些病死累死,才有這些一本本的經書!清涼山的法緣師講:每一頁經文,都是前賢肝腦塗地換來的!她在那裡主持《大藏經》的大眾閱藏活動,這一句話,就看出經典的高貴、難得和稀有!讀書就要有前行功夫,讀書要先立志,要先知道書得來不易!敬書如敬佛!天下所有珍珠寶,無一能與經書比!
好,我再給大家分享一點點,中午我跟中正、王偉回來時,看到流水處,有一隻白鷺,一行白鷺上青天的那種,在那水邊,很悠閒自在的站在急流之中,上面是大嶂山,下面是虎山,大嶂之源頭,虎山鎖水口。周圍是竹林,流水在腳下嘩嘩作響,然後中正的手機沒收了,舒佳就把白鷺提前來照,還可以照得更清晰,這是一件事情,但是我卻寫成了詩,而且不是寫一首,是寫十首,是剛才吃碗麵,十分鐘寫的。
中國人為什麼寫詩?詩可以教化、可以託物言志、可以表達性情志趣、也可以預示將來,還可以哲理入詩,文字裡可以含這些魅力,我的詩名叫《詠江鳥》,江邊裡的白鳥,第一首:
我自江中棲,
任他水流急。
權當濯足去,
波浪不須提。
就是流水那麼著急急促,就當做洗滌腳一樣,古代有這樣一個典故: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就是說,水清了可以拿來洗衣服,水濁了可以拿來洗腳,江中這隻鳥,它的意很閒適,無論那水留得多麼湍急,遄遄作響,波濤洶湧,它不當一回事,就靜靜站在那裡。我要告訴大家,無論颳風下雨,大家要像定課一樣,定在那裡,入如中流砥柱不將風雨當一回事,要聽到詩外之意。第二首:
我自江中棲,
嘩嘩流水急。
只需腳底穩,
浪大不憂慮。
講一案,上車一中風患者,走路顫顫巍巍,手抖語塞身搖動,此乃天根也:大風先倒無根樹。胖哥用點按根盤手法將其雙腿按有力,不出一個月,好轉過來!此根基牢不怕風動搖!
站在水裡,水流的聲音很急,我們那五指要抓地,那麼浪大也不會怕,一句話八風吹過來,不動搖。八風即利衰譭譽稱譏苦樂,這是講了八風,蘇東坡作了一首《東坡志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來形容菩薩的殊勝莊嚴!我要講的,就是腳底要抓得穩,那麼各種風雨寒暑,我們不怕它!所以有人問,走路腳底痛怎麼辦?踩腳,你幹活的時候要抓穩、扣緊那腳趾,那你就是在行功,越幹越有勁,而不會鬆散!現在大家幹活,還太缺乏修煉了,璧華幹活的時候,有時候過度用力,還不懂得珍惜工具,他沒有很均勻的,跟呼吸身體調節一頻,也沒有扣緊馬步,這些東西你練會了,是你一生的寶藏!
做事要有一股氣勢,餘浩老師講:修學修的,就是一種氣勢,如果氣勢、架子都沒有,他一生難修出真果。餘師劈柴,採藥皆有一股威猛之氣,令我終生難忘!我今付之鐵鏟,傳於學子,望大眾知會,識得者誠有大道,明也傳來暗也傳!所以你澆菜、提水、鋤地、撿石頭、挑草都得要有一個架勢在那裡,像端身正意練毛筆字那樣,你別幹得扭扭捏捏,這是堂風所在!有些允許大家一時半刻做得不像樣,但是要進取精進!像那推車,昨天推車這種勁,今天推車又是這種,不一樣。像溫故知新的讀書人一樣,重複的事情,不去排斥它,但是我們去做,就有新意!像今天我們又去開了一片園,好第三首:
我自江中棲,
勝它籠里居。
華籠美食足,
江海任歡愉。
在江中棲居,勝過在籠中有美食,你看那江鳥,它遠遠沒有籠鳥那麼肥,顯得精瘦,但是它的神很足,籠雞有食近庖廚,野鶴無糧天地寬,美麗的籠子,美味的飲食都很充足,可是怎麼比得上,在江邊滄海藍天中,可以任意飛翔那樣歡快呢?比不上!所以大家要想想,你們來五經富,老師在保護你們啊!
我提供一個自由的天地給你們,讓你們有吃、有住、有學,而且還給你們父母一個交代,大家不要輕視這種機緣,你在哪裡有這樣的定課?還有患者來磨鍊提升,還有講學,開慧,書寫明心,世上再難找到其他的地方!保護大家這種自由的靈魂,但大家不要把自由當隨便!因為人一旦降格以後,他將一蹶不振,而且沒有未來、沒有光、沒有睛明!八萬裡河山,求的不正是山水田園,自由自在嗎?第四首:
我自江中棲,
無牽無掛慮。
誰同歸自然,
坐忘得天機。
就是那個江鳥,它是沒有憂慮的,我們好多人,都活輸給鳥了,整天牽腸掛肚、愁腸百結,其實你只要跟江鳥一起迴歸自然,在那裡忘我的幹活,你就得到天機了!就是《清靜經》講的: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寡慾精神爽,思多氣血傷。所以,這首裡講的是別思慮過度!第五首:
我自江中棲,
一身盡白衣。
志同雲朵共,
心向月宮依。
你看那江中的白鳥,它渾身都是潔白的,比喻潔白無暇的品質,它的志跟雲朵一樣高尚,它的心向著月宮,蟾宮折桂,代表月宮及第登科哦!是有這種愉悅胸懷,所以大家在江中、野地裡,要有高尚的心懷,要有高規格的活法!你有沒有發現,最近村民們,對我們越來越友善敬仰?從哪裡看出來?打招呼熱情、敬仰,還有些主動跟我們說:看你們耕那瘦田,我有肥地送你們耕。還對幾個堂內的學子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把路,清得一塵不染!看到沒有?走的人都不一樣。還有一個又一個的案例,
而且,我叫璧華眼睛要像掃雷器一樣,看到龍江源有一個菸頭,就我們走的那條路,你就迅速把它歸到附近的垃圾桶去,河裡有一個塑料袋,都要讓它迴歸垃圾桶,敏銳!我們要讓我們所居處的地方,讓它成為淨土,叫立地成蓮國!我們不講立地成佛,講立地成蓮國,蓮花的國度!所以那個開荒的斜坡,下面池子裡,今年要種謝蓮花,我也要弄一個蓮溪,那條我們就叫蓮溪算了,前面就是蓮池。第六首:
我自江中棲,
張弛隨興趣。
但下垂絲綸,
豈愁無巨魚。
要張嘴還是收翅膀,隨我自己;就像姜太公一樣,他就將繩子掛在那裡,他不愁沒有侯王來找他,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只釣王與侯,姜太公他要直鉤的,願者上鉤。現在好多祠堂,中間那壁畫,就是姜太公釣魚,渭水訪賢,文王來訪嘛,所以人只要江中有才華,自會有人來訪學。你看最近汕頭的,還有惠州那邊,邀請老師去講學,我弱弱的講一句話,沒想到他們更加尊重。
我說:我想將一百個,世界疑難的問題,大醫院裡都束手的,甚至宣判沒辦法治的,我要做這個案例,我做完以後再去講,我怕我分量不夠,我要多做案例。我就委婉的,拒絕了講學,也就是說,人只要找得到這種條件、環境,來創事業做案例,你上哪找?有人找我,我們在大自然裡,何愁青山無柴燒!第七首:
我自江中棲,
風光無比擬。
常居山水裡,
即是蓬萊奇。
這風光已經不知道用什麼來比擬了,沒辦法比!就是蓬萊的奇山聖水,我要讓大家知道,我們生活的這片地方,是真的好!引來了鷗鳥。第八首:
我自江中棲,
水流不止息。
岸邊花朵開,
天外西來意。
你看今天下午,我們看到天外,有一座筆架山,筆架山上有一個紅日西落,叫日落筆架山,今天的落日,天外裡都特別紅,都在向我們暗示,一直都要從朝紅到暮。
第九首:
我自江中棲,
清風拂白衣。
偶飛嶺樹立,
時隱山林居。
我在江中棲居,清風吹我白色的衣服,我偶然飛到嶺頭書上立,時常隱居到山林裡,這是鳥的自由。意思是告訴世人,大自然自由的天地多麼廣闊,何須固守在自家一間房宅裡,操碎心靈,要趁光陰時間,做有意義的事。第十首:
我自江中棲,
游魚何密密。
一瓢飲足矣,
萬戶非吾意。
就是那江鳥,一天就吃個肚子飽就好,它也沒有存糧,沒有儲蓄,一瓢足矣,並不是要積個萬戶口,這不是它的意,這種不執著的精神,這是《詠江鳥》十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