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端午節是一個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傳統的節日,往往對人們的生活有指導意義,端午節尤其如此。所以,善養生者,必須懂得端午節的含義。
生活經驗也告訴我們,一旦過了端午,太陽就會顯得尤其明亮。
端午過後,天上的熱氣降於地面,地上的溼氣往空氣裡蒸騰,溼熱交織,最容易滋生病菌,醞釀各種邪氣,使人生病。
我們知道,“病”字含有一個“丙”,丙也屬火,因此病跟火有著密切關係。
端午是火熱季節的開端;如有不慎,那麼就是疾病的開端。古人又把端午叫做“惡日”,你如果說端午是“佳節”,那就有點兒不對了。
前秦丞相王猛在端午節這一天生了個孫子,全家人都以為不祥,王猛給這孩子取名“王鎮惡”,希望這孩子能把這惡日鎮住。
為了在這個火熱的季節不至於生病,人們想了很多辦法,這些方法後來就形成了習俗,至今沿用。
端午過後,邪氣主要是溼熱、穢濁,所以要芳香化溼,芳香化濁,端午節的習俗中總離不開芳香。
比如,插艾葉和菖蒲,佩戴香囊,用蒼朮、白芷等薰香,是為了芳香化溼濁。
喝雄黃酒,是為了讓雄黃和酒的雄烈之氣殺死病毒邪氣,同時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艾葉、菖蒲等芳香之草不僅可以懸掛於門前,待到風乾後,還可以用於沐浴,有化溼,安神之效。
取曬乾後的石菖蒲、艾葉各10克,就足夠煎水洗一次了。
端午節吃粽子,是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其中也暗合醫理。
古代很多醫家,但凡遇到患者嗆咳,都認為是肺虛,藥中會加糯米三五錢以補肺。
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有一年夏季我因為咳嗽初愈後又吃了很多櫻桃,結果又咳嗽了,而且喝水都容易嗆,後來喝了一些糯米粥,就不再嗆了。
而且,肺陰虛的人,往往喜歡糯米制品的食物,這也是因為它能補肺。
《時病論》有“疰夏”一症,就是講人在春末夏初這段時間,因為春生夏長,耗費精氣過度,到了這個時節,就容易出現精力不濟,疲乏無力,所以要用金水相生法。
用藥固然可以,但在生活中,吃點糯米制品,也有這個作用,所以,這就又非粽子莫屬了。
當然,粽子不宜多吃,容易不消化,也是事實。而適量吃一點,在這個季節是很有利於健康的。總之需要靈活把握。
如有啟發,歡迎點贊、轉發,惠及身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