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衛中醫經典伴我成長征文活動”優秀徵文展示:第1-3篇

“人衛中醫經典伴我成長征文活動”優秀徵文展示:第1-3篇

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獲得不定期福利!!


由人衛中醫舉辦的“社慶70年有獎徵文|人衛中醫經典伴我成長”活動先後收到了近50所高校、醫療機構及相關單位等70餘篇徵文,參與徵文的朋友有在校學生,有臨床醫生,還有部分中醫藥愛好者,透過字裡行間,我們感受到了大家對於中醫的熱愛,對於經典的渴盼,對於人衛中醫的信任。我們衷心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感謝社會各界對人衛中醫長期以來的大力支持!

經過初評,我們共篩選出近30篇優秀徵文入圍並進入複賽。本公眾號將於6月22日—6月30日每日展示3篇左右的入圍徵文作品(個別徵文的內容根據發佈要求,在不改變原文風格基礎上已進行適當調整),並計劃於7月1日—7月8日開啟投票通道,敬請關注!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精彩的文章吧!


徵文編號1:

十年耕耘路 書香潤醫心

作者:張震(中國中醫科學院)

身處北京,居大不易。在些許凌亂的屋內,唯一可看的便是一角深色木製書櫃,其中人民衛生出版社的中醫書籍佔據了大部分空間。循欄撫跡,這些書籍已跟隨我十年。看著略微泛黃卷邊的《黃帝內經素問》,回想起第一次閱讀時的憧憬與懵懂。十年耕耘,路在何方?


一、夢開始的地方

2013年的九月仍處於湖南多雨的季節。在父母的目送中,我帶著行囊走入了湖南中醫藥大學。由於高考的遺憾,我並未被中醫學專業所錄取,而是調劑到藥學院進行本科階段學習。或許正是因為沒有了專業的學習機會,我總是格外珍惜中醫相關的講座或課程。在第一學期的閒暇裡有幸聆聽了很多教授專家的彙報,漸漸發現“勤讀經典”竟然是最高頻率的詞彙之一。這本是學習的良法,但當我進入圖書館時,又感到不可思議:經典古籍浩如煙海,想要勤讀談何容易。在眾多的經典古籍中,《黃帝內經素問》的歷史地位最為特殊,可以稱為醫書之祖,奠定了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基礎。我便計劃從此開始。與其看那令人望而卻步的大部頭訓詁專著,薄薄的人衛版更令人喜愛——更何況封面還有一朵古色古香的梅花呢?後來我才瞭解到,原來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梅花本,以嚴謹的校對、精美的排版而被奉為業內傳奇。在過去的年代裡培養了無數的杏林英才。我一借到手就幾乎徹底沉迷於其間,正文與註解構成了卷面的宏闊天地,語言的樸奧與韻對猶如錚錚刀鳴響徹心中。手捧梅花本,清誦天真論,我的心中萌發了強烈的學習渴望,一股真正傳承延續千百年醫學智慧的信念瀰漫全身。在朝夕學習相處中,我也堅定了自己的人生選擇,於第二學期申請轉專業至中醫學,正式開始了學醫生涯。


二、經典與科研相長

梅花本終究要歸還圖書館,而我也攜帶著現代重印版踏上前往北京的征程。2018年,我被中國中醫科學院錄取,成為一名學術學位碩士。曾聽到一個觀點:學術學位的培養目標是致力於科學研究,而本科五年培養的經典思維最忌諱這些。抱著這些疑慮,我開始了碩士階段實驗室的奔波。起初,陌生的名詞、高深的技術令人頭暈目眩、應接不暇,課題研究的壓力彷彿將以前的熱情一切兩斷。看起來科研與經典確實是截然相反的事物。開題的那一天,專家詢問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信號通路與中醫理論的聯繫,倉促之間只有沉默以對。開題結束後,我看著屏幕上的信號通路圖陷入了沉思。脫離了理論指導,課題又將成為何種課題?於是放下手頭的工作,拿起了久違的梅花本《黃帝內經素問》。漫無目的地翻閱中,我發現營衛氣血是構成生理認識的基本學說,與現代科學的神經血管耦合有相似之處。經典論述更注重宏大視角的事件敘述,而科研聚焦於微觀細節的表型驗證。讀至《湯液醪醴論》裡“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時,腦海中劃過了一道閃電,為我點醒了課題思路。於是以此為借鑑發表了兩篇論文,在完成學位答辯的同時也真正從對立的心態中解脫,獲取了更多的體會。


三、醫經中的智慧人生


博士階段與其說是碩士工作的繼續,不如說是踏入社會的另一種成長。從學生宿舍搬出後,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生,猝不及防間變成了參與社會建設的一分子。從三甲醫院走進連鎖藥店兼職,從實驗室走進社區街道掛職,擇業的壓力、瑣碎的事務總像線團牽扯著思緒。無論走到哪裡,我都會帶著一本梅花素問,似乎它就是我的定心丸。為人診病時常以四失五過而自警,即便有所成績,一句“粗工嘻嘻,以為可知”便能壓下浮躁的內心。即便喧囂的地鐵之內,筆端也會勾畫著古今天人之變的至理。進則法天則地,要道數極;退則恬惔虛無,精神內守。不知不覺中,讀經典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十年耕耘路,書香潤醫心。感謝人民衛生出版社陪伴我一路成長,祝願中醫經典代代流傳。


徵文編號2:

醫路漫漫,經典同行

作者:劉昭文(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池汪活水,湧由泉來。中醫經典匯聚中醫智慧,是現代中醫發展的基石。《瀕湖脈學白話解》《黃帝內經素問》《醫宗金鑑》《傷寒論》……一本本古香古色的人衛中醫經典捧在手中細細拜讀時,似乎能感受到古代醫家從遙遠的過去與我們同行、對話,在中醫經典“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理論的引導下,感知古代中醫對於疾病的認識方法和解決思路。


曾經在與前輩跟診學習的時候遇到過這樣一個醫案,一位39歲的男性患者訴因房事頻繁致早洩半年有餘,伴有潮熱,手足心熱,煩躁,舌紅,苔薄白,脈左右皆弱,左尺稍數。前輩辨證考慮此患者為腎虛火旺證,我暗自竊喜,其正如教材中所示之病證,故想當然地認為該患者必當用六味地黃等方以滋陰益腎,或用豬苓、澤瀉等物瀉腎中伏火。出乎意料的是,前輩卻用了黃柏、縮砂仁、炙甘草、白朮、人參,看到這個方子我不甚理解,遂垂手詢問前輩此中真意,前輩說:“中青年男性或因先天不足,或因房事不節而常出現腎精虧虛,陰虛火旺之證,各代醫家多用補陰清火之法,許多患者訴初始效果較好,服用一段時間後即出現症狀反覆。此方源自封髓丹,立足陰陽,組方精巧,回去多多查閱經典體會其中妙義,不能固守教材。”


經查找後可知,封髓丹出自清代醫家鄭欽安《醫理真傳》,由黃柏、縮砂仁、炙甘草三味藥組成,黃柏、甘草尚可理解,黃柏可堅腎清火,炙甘草調和寒溫,然縮砂仁又作何用?帶著疑問我到圖書館尋找答案。圖書館有一套完整的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中醫臨床必讀叢書》,105本經典著作,內容豐富全面,浩如滄海,鬱如鄧林,常常是打開我迷茫的鑰匙。翻看《素問·髒氣法時論》中有記載“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辛者能散能行,以其能“致津液”而能潤“腎燥”,然辛味如何能“致津液”?《素問·經脈別論》詳細論述了人體津液的輸布與排洩,這是屬於中醫的“生理學”,書中寫道“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可知人身之水液皆由胃達脾,由脾上肺,又循三焦而下輸膀胱,《醫宗金鑑》記載砂仁可“通三焦達津液,能內五臟六腑之精而歸於腎”,我頓有所悟,則可知縮砂仁醒脾溫中,通行三焦,故能下滋腎陰,與黃柏、炙甘草合用,則有調和水火,封藏腎精之效,為“固精之要藥”。 


此法輕巧清靈,把握玄機樞紐,猶如飛葉摘花,後世有很多醫家運用此方此法均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比如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論予治陰虛勞熱脈數七八至者,六味、左歸均鮮有效果,改予重用黃芪、知母后十劑而愈,故言:“以後凡遇陰虛有熱之證,其稍有根柢可挽回者,於方中重用黃芪、知母,莫不隨手奏效。”又可常見其重用山藥,健運脾土,納精於腎,以之大滋真陰,餘以為同為此中之意。由此,我對於腎陰虛“補土伏火”的治法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所謂“蓋醫出於儒,非讀書明理,終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變化”。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我們更要不負偉大的時代。醫路漫漫,人衛經典群書傍手,熟讀經典,勇於實踐,不負先賢。將中醫經典轉化為中醫思維和臨床能力,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高臨床療效。


徵文編號3:

讀《本草綱目》,品多味人生

作者:田凱羽(浙江中醫藥大學)

《本草綱目》是人民衛生出版社於2005年出版的圖書,人民衛生出版社排印本是以《本草綱目》最早的刻本金陵本為底本,參考其他有關文獻整理而成的。本書設計新穎,層次清晰,只收原文,不加註文,書末附有中藥正名筆畫索引和拼音索引,閱讀、查閱方便。


第一次閱讀《本草綱目》是在小學三年級,小孩子生性愛玩,讀書對於當時年幼的我來說簡直不是一個好的選項。但當我走進當地圖書館,發現這本《本草綱目》時,我被吸引住了,書裡文字與圖片的結合相得益彰,即使是面對經典書籍索然無味的我,竟也覺得此書生動了起來。


越長大越覺得這書裡的中藥怎麼與我的人生經歷如此相似,中考的失利就像一大團烏雲,籠罩著我的身體,也籠罩著我不太成熟的內心,當時的我簡直像極了植物大戰殭屍裡面的火爆辣椒,一點就燃。悲傷持續了一段時間,在父母和朋友的陪伴下,我漸漸接受了這個事實,並且下定決心不能重蹈覆轍,高考絕不能失利。此後,我便將學習作為頭等大事,並朝著高考目標不斷邁進。花椒味辛、性熱,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就如當時的我,愛生氣、愛發脾氣只是保護殼,只要學會接納自己,與自己和解,就可以“散寒止痛”,重新感受到世界的善意。


高考填報浙江中醫藥大學是我的第一志願,不僅僅是因為對中醫藥文化的喜歡,更是因為從小耳濡目染《本草綱目》的緣故,《本草綱目》增加了我對中醫藥文化的瞭解,讓我明白了隱匿在中醫藥文化中的樂趣。經過三年高中的努力學習,我的高考成績不負所望達到了本校招生的要求,順利地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學府,雖說學的不是中醫藥相關專業,但是作為中醫藥院校,中醫中藥的學習必不可少,這讓我進一步接觸到了中醫中藥。甘草微寒、味甘,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減輕疲勞的功效,就如順利考上大學的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知道成績的那天,所有的疲憊都煙消雲散,所有的辛苦都值得,連帶著嗅到的空氣都是甜絲絲的。


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本草綱目》作為中醫藥文化的啟蒙老師,在我心中舉足輕重。《本草綱目》它又是一本非常耐人尋味的書。讀完了它,每一次的回味都能讓人懂得不同的道理,懂得了這些道理,就讓人有了前進的方向,把這些道理當作做人的原則,讓自己的思想變得更加成熟。讀了這本書,使我對中醫藥學越來越感興趣,也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哲理,它不愧為醫學寶庫。本書的作者李時珍先生曾說過:“古有先賢問路,才得後人坦途。”如今的我們正是站在了李時珍先生的肩膀上才得以將中醫中藥發揚光大。


讀《本草綱目》,品多味人生。《本草綱目》伴我成長,我定不負所望。


徵文活動鏈接:

社慶70年有獎徵文活動 | 人衛中醫經典伴我成長

-END-

隨手點贊、在看,傳播健康、分享知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