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端午節也是古人的“防疫日”,夏季歷來是各類疫病(傳染病)的高發季節,而古人也在與疫病鬥爭的過程中,總結了許多有效的方藥和防疫經驗,其中許多方劑至今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類傳染性疾病。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其中4首在夏季應用較多的名方。
解肌湯出自唐·孫思邈(541—682)《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
【藥物組成和用法】
組成:葛根四兩(56g),麻黃一兩(14g),黃芩、芍藥、甘草各二兩(28g),大棗十二枚(33g)。
用法: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飲一升,日三服。三四日不解,脈浮者,宜重服發汗。脈沉實者,宜以駃豉丸下之。《延年秘錄》有桂心一兩(14g)。
【主治疫病】
1.傷寒。傷寒為傷寒桿菌造成,臨床表現為發熱,常伴有全身不適,乏力,食慾減退,咽痛與咳嗽等。
2.溫病。溫病是指感受溫邪所引起的一類外感急性熱病的總稱,包括風溫、春溫、暑溫、溼溫、伏暑、秋燥、溫毒等。
太乙玉樞丹最早見於宋·王璆(生卒年不詳)《是齋百一選方·卷十七》。
【藥物組成和用法】
組成:山慈菇(去皮,洗淨,焙)、川文蛤(即五倍子,捶破洗,刮內桴)、千金子(即續隨子,去油,取淨霜)各二兩(82g),紅芽大戟(洗、焙)一兩(41g),當門子(即麝香)三錢(12g)。
用法:上五味,先將慈、蛤、載三味研極細末,再入霜、香研勻,糯米湯調和,乾溼得宜,於辰日淨室中,木白內杵千餘下,每料分四十錠,故亦名紫金錠。再入飛淨失砂、淨明雄黃各五錢尤良。或以加味者杵成薄片,切而用之,名紫金片。每服一錢,涼開水調下。孕婦忌之,又不可與甘草藥同進也。現代可做丸藥溫水送服。
【主治疫病】
《隨息居重訂霍亂論·第四藥方篇·方劑》按:太玉樞丹“治諸霍亂,疫療瘴氣,喉風五絕,廠瘧鬼胎,驚忤癲狂,百般惡證,及諸中毒,諸痛疽,水土不服,黃痘鼓脹,蛇犬蟲傷,內服外敷,功難彈述,詢神方也"。
現代臨床常用於治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細菌性痴疾、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傳染性疾病。
1.溼熱疫、暑熱疫或溫熱疫。證屬溼熱穢毒,痰火熾感,或尚有表證,或神昏者。
2.諸莎霍亂、疫療瘴氣等。瘴氣是中國南方山林荒野特有的病邪之統稱,包括瘧邪等。瘴氣為病症名,溫病之一。感受山林間溼熱瘴毒所致,多見於南方。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症見發熱,惡寒或寒戰,無汗或有汗,全身痠痛,頭痛項強,噁心嘔吐,口微渴,或見咳嗽,嗜睡,或煩躁不安,皮下斑疹隱隱,舌質略紅或正常,苔白或微黃,脈浮數或弦數。
4.細菌性痢疾。症見發病急驟,寒戰壯熱,口渴,汗出喘息,頭痛煩躁,甚則神昏抽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伴有下痴膿血,舌質紅絳,苔黃,脈滑數或沉伏.搐,
5.流行性腮腺炎。症見壯熱煩渴,腮腫拒按,心煩噁心,便幹尿赤,舌紅苔黃,脈滑數或弦數或洪數,屬熱毒
6.麻疹。症見發熱持續,起伏如潮(謂之“潮熱”),每潮一次,疹亦隨之外出,口渴引飲,目赤哆多,咳嗽加劇,煩躁或嗜睡,舌紅,苔黃,脈數
何廉臣謂“玉樞丹尤為解毒闢穢之要藥”“善解溫毒”。慎用或禁用於寒疫,雜疫應用時應根據疫邪性質,增損使用。
達原飲出自·吳有性(1582—1652)《溫疫論·上卷·溫疫初起》。
【藥物組成和用法】
組成:檳榔二錢(8g),濃樸一錢(4g),草果仁五分(2g),知母一錢(4g),芍藥一錢(4g),黃芩一錢(4g),甘草五分(2g)。
用法: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後溫服。現代用水煎服,或顆粒沖服。以上劑量為煮散,飲片可根據病情增至5倍左右。
【主治疫病】
主治溫疫或瘧疾,邪伏膜原證。原文指出:“避瘟去暑,解熱,止嘔利便。主溫疫初起,先憎寒而後發熱,日後但熱而不憎寒。初得之二至三日,其脈不浮不沉而數,晝夜發熱,日哺益甚,頭疼身痛,其時邪在夾脊之前、腸胃之後,舌上白苔,甚則如積粉滿布無隙。”本方常用於瘧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腦炎屬溫熱疫毒伏於膜原者,2003年“非典"期間作為鄧鐵濤教授治療方案應用,起到重要治療作用。
1.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主治邪伏膜原證,症見發熱惡寒,或寒熱往來,伴身痛、嘔逆.口乾苦、納差,或伴哈咳,氣促,舌苔白濁膩或如積粉,脈弦滑數。此外任繼學教授使用達原飲合升降散治療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認為吳有性描述的瘟疫症狀表現與SARS極其相似,都是邪伏膜原導致。廣州中醫藥大學二附院急診科採用任繼學教授的建議,應用中醫藥療法取得很好療效。
2.瘧疾。症見憎寒壯熱,頭痛身困,胃滿食少,舌質紅,苔左半邊黃厚膩、右半邊少苔,脈弦數。證屬外感疫風之邪,邪伏膜原之瘧疾。使用達原飲加味治療,效佳。
3.甲型H1N1流感合併麻痺性腸梗阻。症見發熱畏寒、腹痛、腹脹、腹瀉。舌質淡,苔水滑、中部黃厚膩,脈弦。證屬溼熱之溼重於熱,給予董樸夏苓湯合達原飲化裁,服用中藥3次後即見尿量增多(3500mL),腹脹減輕,腹肌張力下降,腹瀉好轉。此病例在使用西藥8天、腸梗阻和腸道菌群失調未見改善且日漸加重的情況下,及時介入中藥,迅速緩解症狀,為中醫介入治療突發傳染病提供經驗。
4.病毒性腦炎。症見發熱或伴惡寒,頭量頭痛,納差肢酸,或伴噁心嘔吐,苔白厚膩,脈濡數。證屬溼熱蘊蒸,邪阻膜原。使用達原飲加減治療,有效率90.5%,較純西藥見效快、療程短、價格廉。
5.艾滋病。對200例艾滋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表明達原飲加減治療艾滋病CD4T細胞數量逐漸回升,病毒載量下降,有利於免疫功能恢復重建.
6.新冠肺炎。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本方適用於新冠肺炎輕型各證,及普通型寒溼阻肺證。
行軍散出自清·王士雄《隨息居重訂霍亂論·藥方篇》。
【藥物組成和用法】
組成:西牛黃、當門子、真珠、梅冰君、蓬砂各一錢(4g),明雄黃(飛淨)八錢(32g),火硝三分(1.2g),飛金二十頁。
用法:上八味,各研極細如粉,再合研勻,瓷瓶密收,以蠟封之,每三五分,涼開水調下。現代用散劑,沖服,1次0.3~0.9g,1日1~2次。
【主治疫病】
主治霍亂痧脹,山嵐瘴病。多指夏傷暑暈,腹痛吐瀉。夏月氣候炎熱,易發暑邪,侵犯三陽經,傷津耗氣引起惡熱、口渴、疲乏、汗出,甚則出現口渴氣急,昏撲譫語等。
現代臨床用於治療痢疾等傳染性疾病。症見大便次數增多,腹痛,裡急後重,痢下赤白黏凍,舌紅,苔黃膩。證屬溼熱鬱滯,傳導失司。
《歷代疫病中醫防治試效方》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中國曆經千年而多發疫病,歷代抗疫,皆為通用方,即突出“辨病論治”的重要性,而非“辨證論治”的一人一方,因此在與疫病鬥爭的過程中,中醫歷代醫家形成了諸多行之有效的方劑,經驗珍貴,值得總結。
本書《歷代疫病防治試效方》寫作目的在於整理歷代醫家的效方指導當下疫情,從立方背景、藥物組成、主治疫病、配伍分析、拓展運用為綱要進行撰寫,收錄升降散、散溫湯、普濟消毒飲、達原飲及仝小林的武漢抗疫方、國家衛健委的清肺排毒湯等名方、效方,旨在為一線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師提供參考,在繼承中進行創新,為積極防治疫情做貢獻。本書不僅助於本次抗疫,對長遠地臨床參考、應用及推廣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