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首土驗方,重新認識最常見的行道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不知不覺間春花已經含苞待放,街邊楊柳也萌發出朦朧的綠意。說起楊柳,大家一定不陌生,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折柳、插柳、戴柳、射柳的傳統習俗,文人墨客更是將柳賦予了離別之情。但估計很多人並不知道,柳葉、柳根還是治病良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瞭解一下集文化與醫學價值於一身的楊柳。  

始於六朝時期的送別“折柳”,借柳的音以示“挽留”,用柳飄悠的形態喻依戀之情,以柳無限的生命力祝願對方隨遇而安。“欲寄情,渾無所有,折盡市橋宮柳”。始於唐代的“插柳”,本是為驅疫避邪的,後來又有了裝飾的意思。“有意栽花花不活,無意插柳柳成蔭”。“戴柳”“插柳”同屬清明節風俗,有“留住青春”的意思。“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舊時蘇州在清明日還有沿街的賣柳條聲,供人們插、戴之用。“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彩雲翹”的歌,反映的就是當時的情況。

自戰國始,我國有“射柳”的習俗,在百步之外用弓箭射樹上的柳葉。“百步穿楊”說的就是“射柳”的佳績,後來成了讚揚將士武藝高強的代稱。隋煬帝在新開鑿的大運河兩岸廣植柳樹,還賜柳以“楊”姓,故從此有了“楊柳”之稱。

柳是綠化的好樹種,又是治病的良藥。中醫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柳具有祛風、利尿、止痛、消腫的功效,用於風溼痺痛、淋病白濁、小便不通、疔瘡丹毒、齒痛齦腫等多種疾患的治療。

現代科學分析發現,柳條內含的鞣質、水楊酸、碘等,具有殺菌、利膽、止痛、收斂等作用,對乙型肝炎、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燒燙傷的治療都有理想效果。對癌症化療後白細胞的回升、機體正氣的恢復有積極作用。

柳葉對地方性甲狀腺腫的療效比較理想,因為它每公斤含碘量高達10毫克,高於海帶類食物,是一般食物含碘量的數千倍。柳對治療高血壓、乳腺炎、咽喉炎、腮腺炎等也有較好效果,總有效率均在80%以上。

柳花散瘀、止血,常為各種血證和婦科調經效力。

柳根祛風除溼,多與痔瘡、黃水瘡、耳膿不出打交道。

柳屑(柳樹蟲蛀孔中的蛀屑)治皮膚瘙癢隱疹、溼氣水腫;柳須主痺證四肢拘攣、癰疽瘡疥。

柳白皮祛風除溼、消腫止痛,對乳癰、牙痛、風溼痛都有作用。現代研究認為它有退熱之效,給予了它更廣泛的用武之地。

柳樹全國均有,取材方便。現介紹單方3首,供讀者選用。

枯柳樹根治乙型肝炎:枯柳樹根30克、白糖5克,沸水泡茶。經常飲用,有保護正氣、恢復肝功能、促進乙肝表面抗原轉陰的作用。

鮮柳葉治高血壓:鮮柳葉50克,作茶葉泡水服用,有降血壓、保持血壓穩定和消除頭痛、眩暈、失眠等症狀的作用。

柳葉治單純性甲狀腺腫:柳葉90克,水煎服,每日1劑,30日為1個療程,對消除症狀和整體治療有效。

民俗裡學中醫

77則俗諺詩詞  揭示中醫養生秘訣

49個實用妙方  解決常見健康問題

《國學養生叢書:精華本》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溫長路教授帶領讀者探尋日常耳熟能詳的民俗風情、諺語俗言、民歌詩詞、成語典故中蘊藏的中醫健康知識,內容活潑通俗,巧妙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養生保健方法,輕鬆瞭解簡便實用的防病治病妙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