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物”竟在你家,家家有!這菜扔掉也別放冰箱!一張圖看懂食物幾天變質

“致癌物”竟在你家,家家有!這菜扔掉也別放冰箱!一張圖看懂食物幾天變質

 點擊下圖關注養身廚房 

端午節結束了,粉絲朋友們是不是也跟小廚一樣吃了好幾天的粽子~
當然除了粽子,家人聚餐也是少不了的。

然而沒吃完的粽子和剩菜剩飯就一股腦地都扔冰箱了。
尤其是夏季天氣炎熱,儲存在室溫下食物容易腐壞。就一股腦全塞進冰箱!
很多人都有囤積食物的習慣。節目組請來一堆嘉賓,家裡竟然有3個冰箱、4個冰櫃。
不翻不知道,一翻嚇一跳。冰箱裡不僅有發了芽的大蒜,還有過年存的大蝦、去年的花生醬……

更別說近期囤的蔬菜水果了……
很多人覺得東西放進冰箱就能保鮮
凍住的食物就能長時間存放
甚至放1年以上,這樣真的健康嗎?

專家提醒,冰箱儲存食物不當
存在著不少你不知道的危害!
冰箱隱藏致病菌

1

耐寒致病菌
李先生在吃了自家冰箱裡面的東西后,出現頭疼、噁心,伴有腹瀉等胃腸道反應,肚子抽疼難忍,緊急送院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王主任告訴我們冰箱這個“細菌室”中可能產生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耐寒菌。
而導致李先生病情的罪魁禍首,也就是——李斯特菌
專家提醒:開封后的乳製品、熟肉、肉腸、午餐肉可能存在李斯特菌。小孩和老人免疫力相對較低,千萬不能吃放置過久的食物!

2

黴菌
多數家庭應該都會定期清理冰箱,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冰箱門上的密封條,這可是一個藏汙納垢的重災區,還容易滋生一類致癌物——黴菌。
黴菌的繁殖靠孢子,生命力非常頑強。

甚至能夠抵抗零下50多度的低溫,雖然在零下10度就不繁殖,但溫度上升就恢復生命活力。
在顯微鏡下看見冰箱門上有一種叫鏈格孢的黴菌,它是能引發吸入性過敏的一種黴菌。

還可能有很多別的黴菌,比如多主枝孢(引發過敏)、青黴(橘子發黴後的黴菌)、黃麴黴(致癌)、煙麴黴(引發感染、過敏)等。 

清楚黴菌小竅門

我們可以用酒精和可樂1:1的比例兌好,吸水性強的紗布或紙纏繞在叉子上,蘸一蘸溶液,沿著冰箱門縫隙清除黴菌。

注意:單獨用一個叉子來清理冰箱,最好不要和用來叉食物的叉子混淆。

致癌物——亞硝酸鹽
冰箱清理乾淨了,但是我們就可以把剩菜、剩飯長時間放在冰箱中嗎?
節目將平時經常打包的蔬菜、肉類送去食物與營養髮展研究所公共實驗室。

結果會是怎樣呢?
將兩份樣品連續5天先進行冰箱冷藏,然後檢測其細菌數量,以及營養物質的變化。

結果發現隨著時間推移
蔬菜的菌落數在第3天成倍增長
到了第4天更是到了50000以上!

維生素C含量從第一天開始就急劇下降
到了第三天幾乎已經沒有營養了
而反之亞硝酸鹽的含量
第三天達到了第一天的3倍!
亞硝酸鹽攝入人體後
會在胃中與蛋白質分解物形成亞硝胺
被列為2A類致癌物
食物儲存不當,容易引起亞硝酸鹽
但是大家也不必過度恐慌
成人攝入0.2一0.5克可引起中毒
一般食物中的亞硝酸鹽達不到這個量
醃菜和剩菜一樣都會產生亞硝酸鹽
我們說要少吃醃菜
但不是完全不能吃
每日泡菜量不超過25克
每週不超過2次

吃的時間點也很關鍵

專家給出了以下圖示,由圖可知,醃菜中亞硝酸鹽含量從第2天開始急速上升,在第7天的時候達到頂峰,之後又開始緩緩下降。
1張圖看懂食物儲存
冰箱內的食物延長保質期有訣竅,曹主任教了我們一個存儲口訣——“1357”。

1

“1”是指雞鴨魚肉類生鮮製品

冷藏室存放不超過1-2天

肉類如果是冷凍的

要先分隔再冷凍,避免反覆解凍

冷凍肉類在6到9個月內吃完


3

“3”是指葉菜類的蔬菜

冷藏不要超過3天

夏季綠葉菜居多

對於非綠葉菜的蔬菜

儲存時間可適當延長 


綠葉菜儲存

以下蔬菜可以放冰箱儲存

1-4天:

菠菜、生菜、油菜、空心菜、小白菜

5-9天:

四季豆、萵筍、芹菜、荷蘭豆、蒜臺

10天以上:

番茄、青椒、玉米、西藍花、捲心菜

以下蔬菜常溫下儲存比放冰箱更好!

不同的蔬菜放冰箱的儲存時間如下
3-5天:茄子

1-2周:蓮藕、胡蘿蔔、南瓜、黃瓜

1個月以上:

土豆、山藥、紅薯、大蒜、生薑、洋蔥、白蘿蔔

5

“5”是指牛奶等奶製品冷藏不超過5天,新鮮雞蛋儲存不超過5周

7

“7”是指塊莖類的蔬菜和大部分水果儲存不要超過一週

夏季高溫食物易腐壞

食物儲存也有時間

 今日互動

泡菜含有微量亞硝酸鹽

可以吃,但是要少吃

對嗎?

重要通知!!!

由於微信改版
導致無法及時看到養生廚房的文章
親愛的粉絲朋友
建議關閉消息免打擾
看養生廚房文章更快!更方便!

點擊視頻查看教程↓↓↓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點擊下圖,進入養生廚房公眾號首頁

點擊右上角三個點點擊下方“設置

點擊“消息免打擾”後的綠色按鈕,變成灰色

就設置完成啦


《養生廚房》邀請資深中醫康復師
教您夏季艾灸防病
經常做一做,收穫大健康
點擊預約直播↓↓↓
注:本文內容來自養生堂2018年9月13日、2022年10月4日節目,僅用於知識學習和分享。
本文為養生廚房原創,公眾平臺未經同意不得擅自轉載。轉載請留言聯繫養生廚房。
有任何疑問,請留言或聯繫客服詢問,謝謝合作。

求分享

求點贊

求在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