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風是什麼?為何讓人又愛又恨?

BM風是什麼?為何讓人又愛又恨?

約翰·柯林(John Currin)《Jaunty and Mame》,布面油畫,121.9×91.5cm,1997年

六月到來,夏日炎炎,從露臍裝到格子短裙,人們的小蠻腰與大長腿迫不及待地逃脫出服裝的束縛以享受日光SPA。這使得甜美復古的“BM風”成為夏天撞衫率最高的造型。可BM是什麼?其又體現了什麼?今天,時尚芭莎藝術帶你瞭解“BM風”背後的爭議與思考。

01

洗縮水的衣服?

你是否還記得《老友記》裡的詹妮弗·安妮斯頓或電影《獨領風騷》的主角們?她們穿著露腰的短上衣,配上小短裙或闊腿牛仔褲,一副休閒愜意的加州甜心範兒便渾然天成。這些造型如今都可歸為“BM風”穿搭,但“BM風”從何而來、為何深受追捧?

電視劇《老友記》劇照,1994年

電影《獨領風騷》劇照,1995年

BM,是意大利快時尚品牌Brandy Melville的縮寫,“短、緊、露”是其風格特點。由於衣服樣式多樣、色調清新、價格友好,完美滿足了愛美的“吃土”女孩們的需求,故它又被稱為“性價比之王”。

Brandy Melville官網

但“BM風”的野心並不止於此,它其還試圖優化女性身材比例。不過,與繪畫大師迭戈·委拉斯開茲(Diego Velázquez)不同,後者傾向於展現女性真實的軀體曲線,而BM則利用衣物與身體的遮擋關係來優化視覺上的身材比例,意圖實現人人“胸以下都是腿”。可這何其容易?

迭戈·委拉斯開茲《鏡前的維納斯》(The Rokeby Venus),布面油畫,122×177cm,約1647-1651年

韓國女團BLACKPINK全員成為“BM風”的野生代言人

02

充滿爭議的體重器

試想,人人都穿著童裝會是怎樣一道風景?狂傲如“BM風”,其所有的衣服都只有“均碼”,且此均碼非“人人可穿”,而是全員“S”碼,甚至“XS”碼。苛刻的尺寸使得“BM穿搭”一定程度上成了門檻:胖還是瘦?弄潮兒還是路人臉?青春還是成熟?
可以不高,但必須得瘦!當“BM風”被視為一種時尚時,能否穿上成了女性的自我規訓和身體牢籠。網上曾流傳著“BM女孩身高體重表”,按此標準,身高1.7m對應體重51kg。也因此,其成為了行走的“人間體重器”。但胖瘦真的那麼重要?是,也不是。

網上流傳的“BM女孩身高體重表”

杜安·布賴爾斯(Duane Bryers)筆下的胖女孩希爾達(Hilda)也備受人們的喜愛

瘦,很美,且有時需要付出代價。例如,西方中世紀的緊身束衣便與“BM風”遙相呼應。《亂世佳人》中的斯嘉麗忍著劇痛只為把腰束得更細一些,因為苗條的腰肢可以在視覺上提高胸、腰、臀的曲線衝擊美,從而實現“盈盈一握”的小巧嬌態。

電影《亂世佳人》截圖,1940年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蓬巴杜夫人的肖像》,布面油畫,157×201cm,1756年

胖,也很美。眾所周知,雷諾阿痴迷於描繪豐滿的女性。圓潤的肩頭不小心裸露,如熟透的麥穗,飽滿而豐盈,讓人感受到女性的力量與柔韌。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阿《Blonde Girl Combing Her Hair》,布面油畫,1894年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阿《Head of a Young Woman》,布面油畫,43×33cm,1890年

不難看出,不同時期的人們對胖瘦有不一樣的追求。放眼歷史,當下“BM風”的盛行不過是審美循環中的一部分,人們既不必將此作為“美”的唯一標準,也不必將胖瘦之爭強加於它。
因此,大眾審美不等於單一審美。儘管“BM風”所代表的精緻美學風靡一時,但它絕非唯一標準。德國攝影師彼得·林德伯格 (Peter Lindbergh) 就將鏡頭伸向人們最真實的情緒狀態:恐懼、疲憊和愁眉……

彼得·林德伯格拍攝的章子怡

彼得·林德伯格拍攝的索蘭格·諾爾斯(Solange Knowles)

林德伯格反對濃妝與修飾,因為“只有真實才能帶來美麗”。他熱衷於記錄女性坦然的一面,並用黑白捕捉其最本真的處境。簡單寬鬆的T恤、隨意散開的頭髮以及有贅肉的身材……這些與“BM風”截然相反的“美”因純粹而顯得更加動人。

彼得·林德伯格拍攝的艾瑪·沃特森(Emma Watson)

但“BM風”也“凍齡”?起初,格紋和童趣圖案都暗示著其受眾是20歲左右的年輕女孩。可似乎不管大眾媒體如何宣傳“女人無懼年齡”,女性都仍渴望年輕。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大火的背後,是中年女性在打破年齡界線還是向“低齡化”低頭?
或許人們擔心的不是少女青春活力的泛濫,而是社會標準和資本只向年輕女性傾斜。“BM風”中凸顯女性身材的設計需要人們在心理上接受並勇於展示自我,這無疑對年齡稍長的女性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身材管理要求。

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將“逆齡”定為其宣傳標籤
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2》訓練過程中,姐姐們也偏愛“BM風”穿搭。

但歸根結底,“BM風”為穿搭提供了一種選擇,這是女性對著裝自由的需求和追求,也是對偏執古板的封建思想的應戰。
亦如時裝設計師蒂埃裡·穆勒(Thierry Mugler)也意圖弱化“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性別感。在其設計中,女性可以選擇穿上輪胎式的“英雄盔甲”;也能選擇內衣外穿,盡顯曼妙的體態輪廓。那麼,擁有如此多粉絲支持的“BM風”能否成為經典?

蒂埃裡·穆勒1997年春夏秀場

蒂埃裡·穆勒1998春夏系列

03

解放不等於減少

通常而言,經典的潮流或具有開創性、或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而如今,“BM風”將女性身材完美展露,與“將身體從繁瑣的服裝中解放出來”的主張相呼應。可減少衣服並不等於解放,大膽肯定女性慾望的正當性與不完美也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方式。

保拉·雷戈《Snow White and Her Stepmother》,粉彩畫,212.6×274cm,1995年

保拉·雷戈《Snow White Playing with Her Father's Trophies》,粉彩畫,170×150cm,1995年

畫家保拉·雷戈(Paula Rego)借童話故事展現一個家庭的女人們為得到男性關注而引發的鬥爭;女性主義藝術家先驅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用刺繡和繪畫體現出女性身體以及她們在生育過程中的掙扎與堅韌。兩者肯定女性價值的同時,也通過略微誇張的手法促使人們正視其生存感受。

朱迪·芝加哥《Birth Tear》,絲綢刺繡,20.5×27.5cm,1982年

朱迪·芝加哥《The Crowning Needlepoint 3》,129.5×81.3cm,1983年

其實,“BM風”只是審美觀念,是大眾對於自我形象的一種標尺。穿搭風格與人們內心思想的關係是複雜的,因此我們無需糾結於其中的“愛恨糾纏”。不論是胖瘦之爭、同一與多元之爭,抑或自由之爭,都推動著人們不斷去尋求自我風格的定位。所以“BM風”本身沒有問題,錯的是那張刻板的身高、體重對照表,以及一味追求表中數值而陷入瘦身誤區的人們。你如何看待“BM風”嗎?歡迎留言分享。

精彩回顧:
男人,必須陽剛嗎?

編輯、文  朱泓諭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