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快到了,不論男女,都要以坐月子的態度來養生

​三伏天快到了,不論男女,都要以坐月子的態度來養生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
2023年三伏天時間表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今年7月11日開始就將進入三伏天,還有不到一個月就到三伏天,大家要提前做好養生準備哦!

伏天怎麼避暑?

“伏天過不好!!!對我們的健康影響太大!”

“伏天裡我們要一心防暑?”

錯!!!正好相反。。。古代聖賢幾千年的順天時養生智慧告訴我們:
入伏之後,要!防 !寒!
伏天開始: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腠理開洩,一旦著涼,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
人們在夏季多喜食冷飲,愛吹空調,這些過度貪涼的行為都可能讓身體在無形中被寒邪傷害。
很多病都是由於進食寒涼而導致陽氣受損,或過於貪涼致外邪入侵所致。千萬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時防寒甚至比防暑還重要。
這時受寒會怎樣?
身體受寒,毛孔會閉合……
一是熱邪不出,內外熱邪勾結,心焦、肉酸、氣短、皮粘等諸多不適纏繞周身;
二是熱邪壅阻,外遭風寒,常患熱傷風感冒;
三是體內陽氣不足,身心不長,表現為秋冬心寒,四肢不溫。
你沒聽過“冬病夏治”?或者“冬病都是夏天積累的”嗎?
就是因為伏天開始你可能因為以下這些事情而導致寒氣入體:
1.受涼,如洗冷水澡、趟涼水、吹空調等;
2.從飲食中來,主要是進食冰涼的食物,如冷飲、冰鎮水果等。
下面將我前面寫過的“坐月子”養生方法推薦給大家,一定要照著做哦,特別是身體虛寒的女性、身體虛弱的老人家及發育不良的小孩子。

第一招:喝熱茶

喝熱茶可刺激毛細血管普遍舒張。研究證實,飲用一杯熱茶9分鐘可使體溫降低1℃~2℃,降溫可維持15分鐘以上。因此,夏天喝熱茶是簡便易行的降暑良方。
夏季陽氣浮散於外,人體內裡虛寒,因此夏天應適當選擇溫熱食物,喝熱茶,為人體提供充足的能量,讓汗孔打開,微微出汗,這樣才能更好地散熱。同理,洗熱水澡、熱水泡腳也可達到促進汗腺分泌、增強代謝、加快散熱的作用。

第二招:做艾灸

最佳的方法就是少食寒涼、以灸瀉熱。用艾灸的方法,選則陽穴灸之(先灸百會,再灸大椎),便達到以火瀉熱的效果。
在施灸的過程中,適量出汗,再喝一些溫熱的薄荷葉水,頓時人就會感覺到清爽無比,悶熱之氣一掃而光。所以伏天艾灸,是瀉熱清涼、養生避暑、冬病夏治的最佳方法。

第三招:八段錦

《黃帝內經》說“動能昇陽”,但是夏天運動最好不要出大汗,因此煉煉八段錦是個不錯的選擇,有助於身體修復治療頑疾。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副院長汪衛東介紹,“八段錦”老少咸宜,術式簡單,不受年齡、天氣和地點的限制,非常適合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們,每次練習只需二十分鐘哦~

第四招:“趁熱”調肩頸


貼“三伏貼”
入伏前後,心經氣血旺盛,和它相表裡的小腸經也會跟著氣血旺盛起來。小腸經走肩膀,以擅長調理頸肩外頭著稱,被稱為“肩脈”。所以凡是頸椎有不適、肩周有問題的朋友就要抓住這個好時機來調理了。
這時在肩頸貼三伏貼也是打通“肩脈”的一個好方法。
敲打雙手後溪穴
把手抬起來,握拳,對敲雙手後溪穴。每天有空就可以敲,尤其在下午1-3點氣血流注於小腸經的時候,敲夠200下,效果更明顯。小腸經起於小指,沿著手臂的外側後緣上繞到肩胛處,所以它能調理頸肩問題。
功 效:緩解肩頸腰痛,兼具祛斑美容
小腸經還經過面頰部、耳屏前方,所以刺激小腸經對緩解口瘡、咽痛、耳聾、耳鳴、聽力下降等問題均有效果。

第五招:熱敷熱浴熱泡腳



熱敷肚臍
女性、老人及兒童,平時可以用熱水袋或熱毛巾(溫度在四十攝氏度左右),敷在肚子上,半小時後取下,每天堅持敷,輔助身體排汗散熱,是治中暑,解暑的好方法。

熱 水 浴
如果用冷水洗澡,會使皮膚毛細血管變細,反而跟讓人覺著熱。而洗熱水澡,可以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散發熱量,消除人體疲勞。或用熱水泡腳,也可使全身毛孔張開,有利於散熱。
熱水泡腳
在夏季,堅持用熱水泡腳,可促進排汗,增強汗腺功能,提高耐熱力。建議每晚臨睡前用45℃左右溫水浸泡雙腳,水淹沒踝關節處。每次浸泡15~20分鐘,以感到微微出汗最好,千萬不要大汗淋漓哦!
如果是陰虛火旺體質的艾灸,這時可以多按揉湧泉穴、太溪穴;然後艾灸這2個穴位10分鐘,滋陰的效果很好。

冬病夏治,三伏貼

在中醫看來,三伏天養陽驅寒,治已病、防未病的好日子。
把冬季易發作、常發作的疾病或不適,在夏季驅散,也就是『冬病夏治』。這種在伏天敷貼的方法,就是我們熟知的三伏貼。
 
三伏貼是天灸的一種。通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通過穴位外治,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
 
天灸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自此後貫穿半個中國歷史,後清代名醫張璐《張氏醫通》記載夏月三伏用白芥子塗法,三伏貼便開始盛行。
 
傳統的三伏貼,常配有白芥子、甘遂等這樣對皮膚刺激性強的中藥,貼敷過程會引起皮膚髮泡,如宋·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記載:“鄉居人用旱蓮草椎碎,置於手掌上一夫,當兩筋中,以古文錢壓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謂之天灸,尚能愈瘧。”
現代工藝製作的三伏貼,保留傳統三伏貼用的白芥子、甘遂、乾薑等藥材的基礎上,通過現代工藝,製作成成品三伏貼,降低藥物對皮膚的直接刺激性,增加三伏天貼敷的頻率,同樣達到補陽祛陳寒的目的,冬病夏治。
去年的享泰極三伏貼訓練營大家收穫滿滿:

中醫老苗精彩的課程《三伏天灸療法》;聽完課後大家完成作業題,檢查自己的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訓練營群裡大家互相交流貼敷碰到的問題和貼敷後的感受;當為期40天的三伏貼訓練營結束後,大家收穫了知識,收穫了健康……
因此,2023年,離三伏還有一段時間,去年的學員就迫不及待在詢問了:今年的三伏貼訓練營什麼時候開始呀!?^_^
從今天開始,2023年享泰極三伏貼訓練營正式開營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