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杭州亞運會開幕倒計時100天,亞運火種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大莫角山成功採集。這一刻,源自太陽的火種,向歷史欣然致敬。照亮五千年的文明火光,輝映亞運未來。
2023年6月15日,杭州亞運會火種採集儀式在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舉行(杭州亞組委供圖)
火種採集,無疑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北京亞運會火種採集於念青唐古拉峰下,廣州亞運會火種採集於居庸關長城北烽火臺,如果說這兩座城市不約而同選擇了地理的標誌性點位,杭州則以沉穩和自信選擇了五千年曆史的原點。
良渚古城遺址全貌(王川 攝)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向明說:“在這裡採集火種,寓意著良渚的文明之光穿過歲月時空,點燃新時代的亞運之火,象徵體育精神傳承發揚、賡續不竭。”
按照時間線向文明的原點行進,莫角山的火種不僅是盛夏陽光的饋贈,更是遙遠歷史的表達——這火光溫熱,如滋養著江南風土的大地;這薪火綿延,是傳遞文明的千載詩篇。
良渚,意為“美麗的水中之洲”。
草樹相蓊鬱,稻田淡雲遮,這是盛夏時節從空中俯瞰良渚遺址時給人的直觀感受。
良渚的故事,站在歷史的高崗上看,是一個不斷被講述的過程。這個過程,因文保的成就而興,更源於發展定位、保護理唸的堅定書寫。
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良渚遺址調研。習近平觀看了良渚文化保護紀錄片,聽取情況彙報。那時,良渚遺址發現的脈絡不可謂不清晰:1936年,施昕更發現良渚黑陶;1959年,夏鼐命名“良渚文化”;1986年,反山發掘貴族大墓;1987年,瑤山發現祭壇;1992年,莫角山遺址成功發掘……
莫角山宮殿區——小莫角山(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供圖)
但新世紀之初,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也叩問著這片古老而深沉的大地——
《習近平浙江足跡》中描述了習近平同志來到良渚遺址時,看到這樣一番景象:“山石裸露,滿目瘡痍,茫茫荒野上,塵埃漫天飛揚,幾十家礦場的採石爆破聲此起彼伏。”
會上,習近平同志斬釘截鐵地說:“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與會者當中,就有良渚遺址的發現者、考古學家施昕更的後人施時英,他對當時的場景記憶猶新,“習近平同志態度非常堅決。”
專業技術人員正在對遺址本體進行系統性保護研究工作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供圖)
擲地有聲的話語,讓記憶的時鐘撥回到1936年11月3日下午2點,正在野外考察的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今浙江省博物館)館員施昕更,有了一個偶然的發現:在一個乾涸池塘的塘底,躺著兩片“黑色有光的陶片”。
經過大量的書籍查閱,施昕更得出初步結論:這陶片來自遙遠的石器時代!它背後所承載的文明,必將向世界亮出一把丈量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標尺!
他興奮地寫道,“我對於這遺址的研究,更加迫切,乃不揣譾陋,毅然負責做三次小規模的發掘工作,得到意外的收穫,在江南考古工作上也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事吧!”
1938年秋,施昕更的《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一書幾經波折終於問世,良渚文明第一次引起國內外的關注。
此後的80多年,一代代考古學家在良渚接續研究,這片“美麗的小洲”成為了世人認識中國歷史的重要窗口。
2004年6月,習近平同志在對良渚遺址管委會工作彙報信的批示中強調,良渚文化作為長江下游史前時期最為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在中國文明進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保護好良渚文化遺址,對於守護好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建設浙江文化大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守護住歷史,就是守護住了文脈,守護住了民族的根和魂。在習近平同志的關心下,嚴重影響遺址保護的石礦場關停,“炮聲”不再,青山還綠,考古工作在穩定的工作環境中不斷迎來新的高潮。
2007年,格局完整、規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現人間;
2009年至2015年,由11條水壩組成、控制範圍100平方千米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顯露真容……
良渚古城遺址全貌(王川 攝)
這片土地,就如“良渚”二字的字面意象,在學者的勾勒和世人的見證中徐徐展現——這裡有著長堤拱衛的豐美水草,有著逐水而居的稻作畫卷,有著令人驚詫的精湛技藝;有著世界最早的水壩系統,更有國家社會的完整雛形……
一幅真實、完整的古代中國圖景,欣欣然展現在世人面前。
曾有專家這樣評價:“良渚,是在考古語境中最清楚的一座城。”
何謂“清楚”?
良渚先民生活場景(方建飛 攝)
夏日的晌午,我們在遺址公園走著,放眼望去,狼尾草鬱鬱蔥蔥,標識著良渚先民“堆墩”而居的生活區域。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遺址的發掘無疑是一項百年工程——但即便如此,發現的成果已經足夠我們勾勒出這座城池的宏大尺度:
以石為基,以土為牆,引水入城,宮殿、王陵、糧倉、城門、水利設施、玉器作坊格局分明,在寬40—60米的城牆拱衛下,王者居於正中臺地,俯瞰四野——階級的分化、城鄉的分野清晰明白。
良渚的橫空出世,定義了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時間座標,使中華文明有了一塊可以與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文明遺址並列的文明高地。
良渚陸城門航拍(方建飛 攝)
2008年10月31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再次視察良渚遺址保護工作。
“習近平同志多次囑咐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良渚遺址,反覆強調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勉勵我們把良渚博物院建設成為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學術研究中心和愛國主義教育中心。”時任良渚博物院院長的蔣衛東對當時情景記憶猶新。
從古代中國的考古實證,到現代中國的文明表達,良渚承載起更深刻的歷史使命——
2016年6月13日,著名考古學家宿白、謝辰生、黃景略、張忠培聯名致信習近平總書記,希望促成良渚遺址早日申遺。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要統籌安排,申報項目要有利於突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有利於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有利於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
2019年7月6日,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3屆大會主席、阿塞拜疆文化部部長阿布法斯·加拉耶夫的木槌重重落下,“良渚古城遺址”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王川 攝)
2019年7月6日,裡海之濱的阿塞拜疆巴庫,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一錘定音,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這樣評價: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長江流域對“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起源作出的卓越貢獻,是東亞和中國五千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是人類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
申遺成功後,一座20米高的雕塑《良月流暉》在遺址公園入口處落成,雕塑勾勒出天、地、人的意象,象徵中華文明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原動力。創作者韓美林說:“良渚遺址,是文明古地,是文化高地,也是藝術聖地。我們應當讓沉睡在大地上的文化遺產,在我們的畫本里、書法中、雕塑間、陶瓷上,都重新活起來。”
從2020年開始,杭州將每年7月6日定為“杭州良渚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對此評價:“有理由相信,良渚古城遺址還會保護利用得更好,良渚文明的故事還會傳播弘揚得更廣。”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
總書記對於中華文明的表述,在良渚文化的元素中有著直觀的體現,這也正是良渚從過去走到現在,再從現在走向未來的核心密碼。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西門世界遺產標誌(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供圖)
記者面前,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執行院長馬東峰緩緩打開一本厚重的展冊《鬱郁乎文哉》,目光停留在兩幅玉琮圖片上。琮,是良渚獨有的代表神權的玉器。第一幅是典型的良渚玉琮,第二幅的玉琮則有點不同:相同的形制,相仿的紋飾,但在線條的密度方面區別很大。
“這個文物發現於西周晉國墓中,也就是說,西周人出於某種原因,得到了這件對他們而言兩千多年前的良渚玉琮,再結合自身的圖騰崇拜,對這個玉琮進行了二次加工……”
橫跨兩千年,縱橫幾千裡,兩個時期、兩個地域的文明,在一個器物上巧妙疊加融合。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將玉文化稱為“玉魂國魄”。面前這個小小的玉琮,從精湛的技藝層面、審美的時空層面、藝術的融合層面、傳播的廣泛層面,將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進行了淋漓盡致的闡述。與西方文明從新石器時代跨入青銅時代不同,中國新石器時代之後,率先迎來的是玉器時代。玉,是中國文化的標識,是中國個體人格的範式,標誌著中華文明以文化立國、以禮制立國。良渚文明的發現,突破了西方學術界建立的文明起源理論和發展模式。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後,眾多國際友人慕名而來(王川 攝)
如何讓良渚這座“中華第一城”的獨特標識更為閃耀?
在新的起點上,對良渚的認識和定位,不僅要在一鍬一鏟中追尋文明來源的答案,更要站在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接續文化使命的語境,作出創新解讀。
杭州良渚遺址管委會副主任楊曉萍說:“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之一,良渚遺址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始終在大遺址的保護、利用、傳承之路上探索創新。”
一方面,把法的思維、法的精神貫穿大遺址保護始終,推動良渚遺址保護管理走上依法治理的良性軌道,出臺《杭州市良渚遺址保護管理條例》,成為全國首個大遺址保護地方性專項法規;
其次,圍繞文物“發掘—保護—研究—利用”全生命週期,打造“良渚遺址5000+”數智應用平臺,構建良渚遺址文物智慧治理體系,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大遺址保護利用新經驗;
同時,在創新展示方式上,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產監測管理中心主任孫海波介紹,如今遺址已經構建起“1+3”(良渚博物院加良渚古城、瑤山、老虎嶺三大遺址公園)完整價值展示體系,實現考古遺址“像公園般美麗”。並通過文創集市、公益研學、公眾體驗、文創開發等活態利用,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持續點亮“良渚名片”。
當前,杭州正謀劃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並以此串聯起五千年良渚文化、兩千多年運河文化、一千多年徑山文化以及雙千年古鎮文化、苕溪文化、紅色文化和現代數字文化, 讓文明聖地成為發展新核。
以文彰旅,以旅塑文,核心驅動,串珠成鏈。
這蘊含著歷史文化賦予社會經濟發展的厚重底氣,將在實踐中推動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國、準確地把握現代中國、敏銳地引領未來中國。
馬東峰說,過去我們非常關注文物的工藝、考古價值,但實際上,審美是更深層次影響人類生活的一種標準——玉石和玉器,某種意義上承載和定義著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傳遞著中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這種審美的底色,化成了溫婉如玉、白璧無瑕的性格操守,也彰顯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奮進態度。
市民參觀良渚博物院(王川 攝)
今天,我們應當如何看待良渚的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面深入瞭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這片土地首先告訴我們,文明需要在交融中進步,在進步中迭代。良渚文明不是一個囿於小圈子的文明,9道城門延伸出的廣袤時空尺度上,它是具有強大營造能力的“基建狂魔”,是與中原文明有著深度交融的開放體系,是推動交流接續向前的動態過程,更是沉澱文明成果的歷史座標。良渚的火種,帶著理想與激情,在中華大地開枝散葉,落地生根——
良渚古城南城牆和水城門遺址(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供圖)
它見證著“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浙江精神邁入“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新篇章;見證“精緻和諧、大氣開放”的杭州人文精神孵化出“溫暖善城守望相助”的“最美現象”。
其次,良渚也啟示著我們,人類對於美、對於和諧的理解是共通的——這種理解在過去凝聚著我們形成統一的民族認同和觀念信仰,在未來也必將引領我們構築堅定的文化自信、果敢的時代擔當。
當前,杭州在“八八戰略”的引領下,正全力建設全域文化繁榮全民精神富有的一流歷史文化名城,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在現代化先行中實現文化先行——這條道路上,有先人走過的步履,也將留下供後人遮陰的綠意。最憶是杭州,我們憶的不僅是美麗的風景,也是文化的根、精神的魂、審美的源。
讓火種引領長路,讓文明見證征途——我們當有這樣的自信,因為我們的文化基因,實際上在五千年前,就在這片土壤上悄然奠定了。
評論
千古江山今朝新
——王 帆
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
良渚古城遺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座標,也是人類文明的文化瑰寶。
九州共貫,多元一體。明白了中華文明從何而來,才能決定我們去向哪裡。
莫角山上,良渚先民迎來春日的第一縷陽光,希冀萬物復甦、風調雨順;
這縷光亦是杭州第19屆亞運會的火種,喜迎四方賓客,共襄盛會。
良渚的文明之光,穿越時空,薪火相傳。
在良渚,我們看到內圓外方的形制是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精神信仰;精雕細琢的紋飾是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價值追求;溼地營城的勇氣是開拓進取、團結協作的高尚品格;藏禮於城的智慧是交流共享、兼收幷蓄的開放態度;全民尚玉的風氣是溫潤端方、中正平和的審美理想。
“火種”在五千年前已經埋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特性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孕育了“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時代呼喚,“精緻和諧、大氣開放”的美好追求,當代浙商篳路藍縷的“四千”精神,溫暖善城守望相助的“最美現象”……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百世歲月當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
此時此刻,透過良渚這扇“窗”,看到的正是現代中國自信的模樣。
文/ 記者 張劍秋 徐文傑 王帆
通訊員 搖慧敏
攝影/ 記者 王川 方建飛
視頻/ 記者 沈達 陳悅心 王瀟雨 林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