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銀行”這個詞,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比較陌生了。但在1995年,那可是全世界都討論的熱點,哪怕金融小白也全都知道。因為這家歷史悠久的銀行居然被一個小職員搞垮了。
1762年,剛滿22歲的英國人弗朗西斯·巴林和兄弟一起,創立了一家叫“約翰和弗朗西斯·巴林”的公司。
這家初始資金只有1萬英鎊的公司,就是巴林銀行的前身。
年輕的巴林先生一開始並不熟悉金融業務,創業14年,原先的1萬英鎊居然縮水了75%,只剩下了2500英鎊。但他大膽且自信的投資交易方式卻引起了業內的關注,包括像英國皇家交易保險公司這樣的巨頭都對他青眼相加,開始讓他有機會進入倫敦更高層的金融圈進行博弈。
巴林先生沒有浪費這種信任。他的巴林銀行對普通客戶的借貸沒有興趣,而一直青睞那些最刺激、最冒險、回報也最豐厚的頂級舞臺,比如深度介入當時英國與法國戰爭背後的金融博弈——為英國政府對抗幾乎不可戰勝的拿破崙軍隊提供商業貸款。
這種風險極高的投資伴隨著大英帝國的崛起,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嚐到甜頭之後,巴林銀行的冒險觸角開始遍及全世界:從英吉利海峽到伊比利亞半島,從意大利到西印度群島,從印度到北美——哪裡有資金需求,他們就出現在哪裡,通過敏銳的眼光和冒險的精神獲得豐厚的利潤。
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購地案”,再一次讓巴林銀行名聲大噪。
那一年,年輕且雄心勃勃的美國決定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從法國手中購買路易斯安那——那塊地大約214萬平方公里,幾乎等同於當時美國的國土面積。
1500萬美元的買賣放到現在來看當然是無比劃算,但必須承認的是,這筆款項在當時是個天文數字。更關鍵的是,美國人並不是直接付錢給法國人的,而是通過一家中間銀行,以購買國債並轉讓的方式來達成這筆交易。
而提供中介服務並抽得極大利潤——當然也要冒很大風險——的那家銀行,就是巴林銀行。
事實上,美國人買地的這筆款項進入拿破崙的腰包後大大充實了他的軍費庫,間接為他之後橫掃歐洲奠定了基礎。為此,之前支持英國對抗法國的巴林銀行也受到歐洲其他國家的指責——無非是一些“助紂為虐”的話,這對只追求利潤的銀行家們而言完全是可以聽過算數的。
巴林銀行沒多久又為自己的“金融無國界”觀念增添了一條註腳:在偉大的拿破崙皇帝遭遇“滑鐵盧之役”的慘敗後,歐洲各國對法國開出了鉅額戰爭索賠,站出來為法國提供賠款貸款的,又是巴林銀行。
此時,創始人巴林先生已經過世,但巴林銀行的威望已經如日中天——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英國、法國、普魯士、俄國等各國代表均一致認為:巴林銀行提供的擔保是他們願意與法國簽訂和平條約的重要保障。
作為一家聲名卓越的英國本土銀行,巴林銀行當然在很早就介入了英國政府的事務,他們的理財能力得到了英國王室的深愛,並由此開始與王室成員聯姻。尤其是在二戰期間,財政捉襟見肘的英國政府在美國及其他地方拍賣了大量資產,負責操盤的就是巴林銀行。
作為回報,巴林家族的五位男性被英國王室封爵(三個男爵兩個伯爵)——這是史無前例的。1988年,巴林家族獲得了伊利莎伯二世女王頒發的“傑出成就獎”。

巴林銀行標誌
進入1990年代以來,頂著”英國王室信賴合作伙伴“光環的巴林銀行,繼續全世界擴張的步伐,僅1994年,它就先後在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地開設辦事處,並把亞洲和拉美新興國家和地區作為主要的業務增長點。
截至1993年底,巴林銀行全部資產大約為59億英鎊,1994年的稅前利潤為1.5億美元,其核心資本在全球1000家大銀行中排名第489位。
這家已經擁有200多年曆史的英國老牌銀行,正計劃進一步加快前進的步伐。
但他們絕對不會想到,他們邁向第三個百年的大銀行之夢,很快就要被打破了。
“破夢人”的名字,叫尼克·李森(Nick Leeson)。
如果說,要在巴林銀行的光輝歷史上只留下兩個人的名字,那麼其中一個無疑是創始人弗朗西斯·巴林先生,而另一個名字,必須是尼克·李森——如果只允許保留一個名字,那恐怕也是後者。
按照世俗的眼光來看,尼克·李森應該和享有盛譽的巴林銀行不會有太大的交集——至少不太可能從高層層面來撼動巴林銀行的歷史進程。
尼克·李森1967年出生於英國的一個典型工人階級家庭:父親是泥瓦匠,母親是護士。小尼克也是按照普通人的軌跡上學和成長的,只不過他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太行。他小學畢業時的六科成績中,英語文學和歷史分別得了C和D,數學的成績是F,也就是不及格。
這樣的成績無法保證尼克·李森進入優秀的中學,所以他應該是進入了一所類似財務會計的職業學校,並在18歲畢業後就進入了一傢俬人銀行,負責結算紙質支票、貸記和借記等基礎工作——沒錯,他並沒有上大學。
1987年,工作兩年的尼克·李森跳槽到了摩根士丹利銀行清算部,參與在後臺清算和結算上市衍生品交易。20歲的尼克·李森應該是展現了相當不錯的才華和能力,他當時的年薪已經有2萬英鎊,這在和他一起長大的同階層小夥伴中屬於鶴立雞群。但尼克·李森·並不滿足現狀,他在兩年後又選擇了跳槽。
這一次,他加盟了剛剛被英國女王頒發“傑出成就獎”的巴林銀行。
尼克·李森剛加盟巴林銀行時的年薪是1.2萬英鎊,他應該是降薪跳槽的,因為他認為在巴林銀行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他一直想成為一名交易員,因為那能給他帶來更多的提成和報酬。更何況,1.2萬英鎊的年薪對於剛剛22歲,只擁有中學文憑的尼克·李森而言並不丟人——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英國人的平均年薪收入為3.8萬英鎊左右(考慮通貨膨脹因素,1989年的1.2萬英鎊大約相當於2021年的3.6萬英鎊左右)。
勤奮且有野心的尼克·李森很快就證明,這份薪水匹配不上他的能力。
尼克·李森加盟巴林銀行後不久,就與其他四名結算專家被派往香港,負責調查雅加達分部的後臺賬目。他很快就憑自己的專業經驗找到了雅加達賬目的大量漏洞,為總行挽回了一筆極為可觀的損失。
這一仗打得相當漂亮,巴林銀行總行慶幸自己招到了一個期貨與期權方面的專家,開始對尼克·李森另眼相看。之後的幾年裡,尼克·李森一直兢兢業業,很快就憑藉自己出色的專業能力嶄露頭角。
1992年,巴林銀行為了加強自己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和賺取更多的利潤,決定在新加坡開設期權和期貨辦事處,在新加坡的SIMEX(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進行執行和清算交易。
誰來做期貨與期權部門的總經理?巴林銀行總行的高層都不約而同想到了一個人:尼克·李森。
才25歲的尼克·李森於是走馬上任,成了巴林銀行駐新加坡分部期貨與期權部門的總經理和首席交易員。而他完全沒有辜負領導的期望,當年就憑藉大膽的投資和冒險的野心,為巴林銀行掙得了1000萬英鎊——相當於這家銀行當年全年利潤的10%。
一時之間,尼克·李森聲名鵲起,在業內甚至有了“不可戰勝的李森”的稱號。而他當年的年薪已經升至了5萬英鎊,另外領到了13萬英鎊的年終獎金。
如果英國也有一句類似“英雄不問出處”這樣諺語的話,那麼尼克·李森無疑是最適合的代言了——出身普通,逆天改命,跨越階層。
那一年,尼克·李森只有25歲,他當然相信自己有著更光輝燦爛的未來。
但在風險極高的金融領域,“未來”其實是一箇中性詞,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定性,那就是:
在巴林銀行的新加坡分部,有一個“99905”的賬號,專門用來處理交易過程中因為疏忽所造成的錯誤。
這是一個正常的賬戶,因為在銀行諸多的交易中,很難避免會出現錯誤,比如把“買進”的手勢誤解為“賣出”,比如購買價位出現了差錯,或者購買時間出現了提早或延遲。
這個賬號存在的必要性就是:一旦發生了當場或短時間內不能挽回的失誤,就應該將這項失誤轉入這個專門“記錄錯誤”的賬戶,然後向銀行總部報告如何處理。
1992年,巴林銀行總部的相關工作人員打電話給尼克·李森,要求他們分部重新設立一個賬號,專門用來記錄比較小的錯誤——尼克·李森照辦了。但不久之後,總部又打來電話,稱總部的電腦進行了全新升級,性能加強了,所以不需要再另外設立新賬號了,依舊使用原來“99905”的賬號。
但是,卻沒有人關心尼克·李森設立的那個新賬號是否被取消。
事實上,尼克·李森並沒有取消那個新設立的賬號——他把這個賬號設定為“88888”,因為他知道在華人文化中“8”是個吉利數字。
這個後來被全世界金融界熟知的“88888”賬號,並沒有成為尼克·李森的“聚寶盆”,而是變成了一個深不見底的“無底洞”。
第一單錯誤出現在了1992年7月17日,李森手下一個王姓的交易員犯了一個錯誤:把客戶富士銀行要求“買進”的20份日經指數期貨合約錯誤操作成了“賣出”。
如果要糾正這個錯誤,就需要買回40份合約——按照當日的收盤價計算,損失大概在2萬英鎊左右。
這樣的損失是應該立刻報告給英國總部的,但李森沒有選擇那樣做,而是把這個錯誤放進了“88888”那個總部並不知道的賬號中。
如果日經指數在之後幾天內下跌,那麼李森將有機會彌補這個錯誤,但日經指數反而上漲了200點,這就使得這個失誤所造成的損失從2萬英鎊擴大到了6萬英鎊——當時李森一年的薪水也才5萬英鎊。
按照尼克·李森自己的說法,犯錯的是他的摯友、同樣是交易員的喬治。這位剛剛與妻子離婚的喬治成天沉浸在痛苦中,以至於將尼克命令“賣出”的100份期貨交易全部錯誤執行成了“買進”——這一單的損失高達800萬英鎊。
如果說6萬英鎊最多讓李森挨頓批評扣點獎金的話,那麼800萬英鎊足以讓他從巴林銀行卷鋪蓋走人了。所以李森決定無論如何不能將真實情況報告給總部,而是憑藉自己的各種隱瞞混過巴林銀行總部的審計,然後“暗箱操作”來彌補這個“大窟窿”。
其實也沒有。他手裡只有一張牌——那張他試圖“化腐朽為神奇”的牌:
他利用“88888”這個“影子賬號”進行了一系列只有他自己知道的交易操作:贏了填補虧空,輸了就繼續埋在這個賬號裡。
但這恰恰是違規的——尼克·李森在巴林銀行新加坡分部既負責交易又負責清算,相當於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巴林銀行的資產在神不知鬼不覺的狀態下完全由一個賭徒似的人全盤掌控。
難道巴林銀行沒有相關監控機制嗎?當然有的。事實上,巴林銀行有一萬次機會發現尼克·李森的問題,其中哪怕有一次能引起重視,這起全世界銀行界的經典案例就不會產生了。
但巴林銀行並沒有發現——或者他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是因為尼克·李森之前的“戰績”驕人,耀眼的光環矇住了很多人的雙眼,另一方面,是巴林銀行的監管執行存在巨大漏洞,很多規則如同一紙空文,根本沒人認真執行。
事實上,巴林銀行總部不止一人不止一次提出對新加坡分部賬戶資金的質疑,但都被尼克·李森用最簡單的手段矇混了過去。比如他曾偽造了一份花旗銀行5000萬美元的存單,來解釋賬面上虧空5000萬美元的問題。查賬人員只是查證了有這張存單的在,卻沒有人去查這張存單的真假。
為了應付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的“保證金”要求以及自己彌補“窟窿”的成本,尼克·李森要求總部不斷給新加坡分部匯款,高峰時曾達到每天1000萬美元——居然沒有人質疑尼克·李森把這些錢究竟用到了哪裡。
面對這樣的情況,尼克·李森不是沒有感到過自責乃至恐懼,他後來回憶說:
“我為自己變成這樣一個騙子感到羞愧——開始是比較小的錯誤,但現已整個包圍著我,像是癌症一樣,我的母親絕對不是要把我撫養成這個樣子的。”
尼克·李森曾無比接近解脫:1993年7月的某一天,他憑藉賭博式的交易把“88888”那個賬號的所有虧損都填上了,甚至還略有盈餘。但很快又虧空了170萬美元,然後更是一瀉千里。
到了1994年7月,“88888”賬號裡的虧空已經超過了5000萬英鎊。這個時候,尼克·李森自己也感到麻木了,他像一個被牽著線的賭徒,完全失去了對市場的正確判斷,只是不斷下注,奢望能夠“贏一票大的”填補虧空,然後徹底歇手。
諷刺的是,1994年12月,巴林銀行在紐約舉行了一個金融成果會議,從全世界各地分部趕來的250名高管依舊把已經造成巨大虧空的尼克·李森當作英雄,對他報以長時間的掌聲。
“對於沒有人來制止我的這件事,我覺得不可思議。倫敦的人應該知道我的數字都是假造的,這些人都應該知道我每天向倫敦總部要求的現金是不對的,但他們仍舊支付這些錢。”
1994年9月23日,由弗蘭克·德邦拉特導演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在美國上映。
尼克·李森為了實現自己的“救贖”,把所有的賭注都押了出去。
1994年下半年開始,日本經濟出現了復甦的跡象。作為參與日經指數交易的老手,尼克·李森對日本經濟回暖抱有很大信心——事實上他身上揹負的巨大壓力也迫使他必須在一頭押上全部重注。
但是,1995年1月17日清晨5點46分發生的一場突發事件,徹底擊碎了尼克·李森的夢想——日本關西地區發生了里氏7.3級的強烈地震,史稱“阪神大地震”。
完全可以預想的是,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日經225指數直線下跌,1月23日更是暴跌1055點。尼克·李森手持的大量多頭尺寸遭遇迎頭痛擊,瞬間就損失了2.1億英鎊。
此時,尼克·李森如果能夠及時剎車,事情並非沒有挽回餘地。但這時的他已經是賭場裡輸紅了眼的賭徒,完全失去了理智。他動用了手裡所能動用的全部資金,買進了3萬份日經指數合約——他想憑一己之力影響市場。
此外,他還不斷向倫敦總部索取資金“補倉”。到了2月10日,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自1984年創立以來的一個紀錄被尼克·李森創造了:他代表的巴林銀行手握5.5萬份日經期貨及2萬份日本政府債券合約——統統是在“88888”那個“影子賬號”裡完成交易的。
1995年2月23日,尼克·李森遭遇了最後不可逆轉的暴擊:日經225指數降到了17885點。
此時,他已經給巴林銀行造成了近14億美元的虧損,而這家曾承載無數光榮與夢想的老牌銀行,所有可用於交易的資本只有8.6億美元。
這一天,在倫敦總部,茫然失措的巴林銀行高層試圖求救於英格蘭央行,但面對如此一個驚天窟窿,央行無能為力,而其他銀行也選擇袖手旁觀。
1995年2月27日,英格蘭中央銀行宣佈了一個震驚全世界的消息:
擁有233年曆史的英國商業投資銀行——巴林銀行因經營失誤而倒閉。
消息登上英國報紙2月27日的頭版頭條。來源/《衛報》
全世界的金融界對這個令人愕然的消息都缺乏思想準備:
東京股市英鎊對馬克的匯率立刻暴跌至近兩年最低點,倫敦股市隨之也出現暴跌,紐約道·瓊斯指數下降了29個百分點。
而就在2月23日,尼克·李森留下了一張紙條後,就帶著妻子匆匆逃離了新加坡。
1995年2月27日,尼克·李森在法蘭克福機場剛剛走出飛機艙門,就被逮捕了。
四天的時間裡,他曾逃往馬來西亞和泰國,但最終還是在德國落入法網,隨後被引渡回了新加坡。
他自己承認了兩項罪名:通過偽造文件等手段“欺騙銀行審計人員”和“欺騙新加坡交易所”。這兩項罪名最終導致他被判決在新加坡樟宜監獄服刑六年半。
1999年7月,32歲的尼克·李森因為身患直腸癌被保外就醫,但最終他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1996年,還在獄中的尼克·李森完成了一本自傳,書名是:《流氓交易員:我是怎麼搞垮巴林銀行和震撼世界經濟的》(“Rogue Trader: How I Brought Down Barings Bank and Shook the Financial World ”)。
出獄後,尼克·李森建立了自己的個人網站,並不諱言當初自己的所作所為。他應邀出席了不少演講活動,席間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教訓。他完成了大學心理學學位的研讀,並且在業餘時間依舊從事股票交易——當然只能用他自己的積蓄。
2001年,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的記者,在倫敦市郊的一家小電影院採訪到了巴林銀行曾經的首席執行官彼得·諾里斯——他在銀行破產後,買下了這個小電影院,當起了影院老闆。
回憶起當時這起轟動全世界的事件,彼得·諾里斯並不掩飾對尼克·李森的反感:
“多年來,巴林銀行一直認為僱傭的員工都是值得信賴的,都信奉巴林銀行的企業文化,都將公司的利益時刻放在心中。但我們發現李森在巴林銀行服務期間一直是不誠實的。所有金融機構的管理層都應該從李森事件中吸取教訓,意識到用人的風險所在。”
而新加坡在1995年10月17日公佈的一份有關巴林銀行破產的報告,卻有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巴林銀行集團如果在1995年2月之前能夠及時採取行動,那麼他們還有可能避免崩潰。截至1995年1月底,即使已發生重大損失,這些損失畢竟也只是最終損失的1/4。
如果說巴林的管理階層直到破產之前仍然對“88888”賬戶的事一無所知,我們只能說他們一直在逃避事實。”
1999年,根據尼克·李森自傳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
按照當時《經濟半小時》的採訪報道,彼得·諾里斯經營的那家電影院,也上映了這部影片。
“有一個好像長得很像尼克·李森的人,就坐在電影院裡!”
放映結束,全場燈光亮起,諾里斯仔細觀察了那個人,發現他就是尼克·李森。
但尼克·李森後來在接受《南方週末》的採訪時卻否認了這個說法。他說電影上映時他舉辦了一個私人觀影會,邀請了諾里斯,“但他很早就退場了”。
事實上,兩人見面確實沒什麼話可說——又能說什麼呢?
四年過去了,兩個人雖然都已經完全改變了職業和身份,但畢竟人還都在。
而那家擁有233年曆史的老牌銀行,已經煙消雲散了。
1、《我如何弄垮巴林銀行》(尼克·李森,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10月1日)
2、尼克·李森個人官方網站(https://www.nickleeson.com/blog/)
3、《約見前巴林銀行總裁彼得·諾里斯》(CCTV《經濟半小時》“資本世界”專欄,2001年4月28日)
4、《搞垮巴林銀行的人說:我應該去中國找份工作》(張華,《南方週末》,2011年4月29日)
5、《巴林銀行破產案》(《中國儲運》,2008年04期)
6、《巴林銀行倒閉 誰是罪魁禍首》(餘維彬,王雲海,《銀行家》,2004年01期)
7、《不見過程的落敗——從內控看巴林銀行倒閉》(鄭田,《理財雜誌》,200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