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技圈的焦點無疑已經是ChatGPT、是人工智能,元宇宙、web3則成為了明日黃花,而更小眾的NFT更是距離徹底涼涼幾乎只有一步之遙。日前騰訊數字藏品平臺幻核發布公告稱,因為業務調整,幻核APP將於2023年6月30日晚12點下線。在幻核APP下線後,用戶將無法在APP中查詢、下載、展示和分享已購買的數字藏品,並且也不能再進行退款操作。
因此幻核方面建議,用戶在2023年6月30日之前儘快進行退款。事實上,幻核的停運是必然的,早在去年8月中旬,幻核方面就曾發佈公告稱將停止數字藏品的發行,同時所有通過其購買過數字藏品的用戶,可自行選擇繼續持有或發起退款申請。一個數字藏品(NFT)平臺不賣NFT,放棄本職工作自然也就意味著不是轉型、就是要退出了。
兜兜轉轉半年後,幻核最終還是迎來了宿命的終結。
其實NFT的涼涼是必然的,其全稱為Non-Fungible Token,也就是非同質化代幣,是對數字資產權利內容和歷史交易流轉信息進行記載的電子化憑證。在區塊鏈領域,Token代表的是區塊鏈上一種可流通的加密數字權益證明,但NFT不同於比特幣、以太坊等同質化代幣,是不具備可替代性和可拆分性的,也就是說每一個NFT都是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獨一無二的。
但NFT與虛擬貨幣等同質化代幣存在本質的差異,既沒有數字商品的實際價值做支撐,也不具備支付功能等任何貨幣屬性。兩年前NFT最火的時候,就被廣泛應用於數字藝術領域,收藏家希望用NFT的唯一性特質來進行防偽以及確權,藝術家則認為NFT在某種程度上淘汰了過去中心化的版權證明機構(例如拍賣行),提供了繞過中間商的機會,並擁有革新藝術品交易模式的潛力。
但NFT的問題在於,項目就好比是股市,購買者對未來的預期決定著項目的價值,因此炒作也成為了NFT項目的標配,如果一個NFT項目沒有名人背書簡直就是不正常的。例如在去年12月,Justin Bieber、Snoop Dogg、The Weeknd等數十位名人在美國陷入集體訴訟,NFT買家指控他們秘密收受無聊猿等NFT項目的報酬,對大眾進行誤導性的推廣。
其實不僅僅是NFT項目的發起者主要是為了賺錢,NFT的買家也同樣如此。那麼又是哪些人在購買NFT呢?據英國投資機構Hiscox集團的說法,在花費超過25000美元的NFT買家中,有95%並非出於對藝術的熱愛,而是希望快速獲得投資回報。這也就意味著,在一個市場裡無論買家、還是賣家都要掙錢的情況下,這種非理性的繁榮就是一種擊鼓傳花,後續入場的買家就會被當做“接盤俠”。
所以NFT涼涼的關鍵,就在於想要靠炒作掙錢的人太多,真正的數字藝術愛好者太少。以至於NFT市場的繁榮和虛擬貨幣的行情更是高度捆綁,經濟學家Ethan McMahon在此前接受英國 《衛報》的採訪時就表示,“在第一季度以太幣上漲的幾個月裡進行了2090萬筆交易,可一旦價格下跌,交易量就收縮至1270萬筆左右。”
隨著市場的冷卻,許多NFT擁有者發現長期持有等待升值的承諾,其實僅僅只是鏡花水月,因此就開始了踩踏式的出清。最典型的例證,就是推特聯合創始人Jack Dorsey以推特貼子創建的NFT,在2021年3月曾以驚人的290萬美元價格售出,但是到了2022年10月20日,賣家的售價僅有130美元,只有當初的0.00005%。
當然,即使真的對數字藝術有信仰、是NFT的信徒,問題在於哪怕是這類消費者,在看到那些幾乎千篇一律的無聊猿、加密貓、加密朋克時,也可能會對其所含的稀缺性和唯一性有所懷疑。畢竟這種複印式生產的作品真的能被稱之為“藝術”嗎,它又真的是足夠稀缺嗎?
作為對比,當初比特幣生態草創的時候,真有一大批極客對中本聰締造的點對點交易體系有信仰,不然也不會出現早在2010年就實現了用比特幣購買披薩的操作。而絕大多數NFT項目將急於賺錢的野心幾乎是直接擺在了明面,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共識無法凝聚。要知道在區塊鏈賽道,共識可謂是比黃金更珍貴,而在NFT領域,或許所有人的共識只有一個,那就是賺錢。
如此左腳踩右腳上天的玩法,NFT又怎能不伴隨著整個虛擬貨幣市場的熊市逐漸衰落。當初騰訊、阿里等大廠加入NFT的盛宴,其實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既然NFT這個概念如此火熱、也有一定的前景,現在提前佈局總好過將來措手不及。所以在幻核本來就是閒棋冷子的情況下,如今被拋棄自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智能手錶為什麼難做?這臺工程機透露了真相
通過這臺工程機,我們發現了智能手錶的難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