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晚報記者打卡了位於重慶市九龍坡區的沉香博物館。館內收藏了來自中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產香地區的沉香藏品300餘件,包括各種香爐、香具和香材等。
圖源:陝西曆史博物館官方微博
工作人員靈素介紹,館長凌鯤會制香,提出“成香九要”:尋、揀、淨、制、研、陳、合、成、窨,這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總結出的“君臣佐輔”的制香體系,花、草、木、蟲、石等,都可以成為製作香料的原材料。
她還說:“館長有視頻號,可以瞭解更多信息和小知識,還可以學到更多的拍攝技巧哦,因為館長以前是攝影師,館中還展出了他的部分相機。”
館中的香具挺多,但在視頻號中,館長特別提到,他最喜歡的香爐是博山爐,心中的“第一爐”,當屬陝歷博(陝西曆史博物館)的漢代博山爐——茂陵陽信長公主陪葬墓出土的鎏金銀竹節銅燻爐。
圖源:陝西曆史博物館官方微博
據陝歷博官微介紹,此爐口外側刻銘文一週135字。記載此爐宮廷所造,原未央宮物,後歸陽信家,舊稱“金黃塗竹節燻盧(爐)”。燻爐的爐口外側和底座圈足外側,都發現了銘文“內者未央尚臥”等字。
有學者推測,可能是漢武帝給他姐姐陽信公主及其丈夫大將軍衛青的賞賜,或者是太后送給女兒陽信公主的陪嫁。
各種制香的原材料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老師說:
“博”意為眾多,“博山”指傳說中的三座仙山:東海蓬萊、方丈、瀛洲。鎏金銀竹節博山爐,上有4條龍,中間有3條龍作為支架,底盤有2條龍,九條龍是皇家的標配。香爐中部,竹節有5節。這“九五”的設計,若是皇帝的禮物,就不算越制。
據《西京雜記》記載:西漢首都長安,有個能工巧匠叫丁緩,擅造九層博山爐。爐身鏤刻珍禽異獸,出煙孔利用山巒重疊之勢,多開在隱蔽處,平視不見孔隙,薰香時卻升起嫋嫋煙篆,仙氣嫋嫋,華美異常,既是一件家居實用器,也是一件藝術品。
九層博山爐,可能是當時頂級的博山爐了。陝歷博的那個博山爐,5節竹節也可能算普通的,7節的等級相對高些,9節的竹節應該最高。當然,漢代的等級制度可能也沒有像後世明清時那麼嚴,也會根據器物的實用性設計高度,看放地上,還是案几上……龍也是,到了清代,只能皇帝用五爪金龍,前代龍的造型,不同時期用龍的顏色和爪數不同。此外,有銘文“內者未央尚臥”,說的就是未央宮臥室用的實用“香薰機”。
赤壁杯(現代)
重慶文史館館員姜軍說:
上古時,人們最初焚香,應該是焚的香木。香木有很多種,比如柏木等。“祭天則燔柴,祭地則瘞血,祭宗廟則焫蕭。”燔(fán)和炳(ruò)都是焚燒的意思,柴指木,蕭指蕭艾(蕭艾,字艾蒿,艾草發現者,先秦時期,周武王身邊的名醫。此公以野草灸穴位,治療了自己和無數士兵。野草本無名,武王命以蕭艾之名,給野草取名。)後來,艾灸可醫百病,一代代傳下來,一直流傳至今。
《說文解字》中所釋香字:“香,芳也,從黍,從甘。”“香”的本意是指新登場禾穀的那種自然馨香,後引申為泛指草木的芳香,以及鼻子所嗅到的香氣。
我們可以從香器、香材、品香場景等多個維度,體會古人傳承數千年的風雅。
那博山爐可能用什麼香呢?現代常用的線香、盤香、篆香或者香餅嗎?個人認為直接焚燒的可能性更大。當然,也可能是香爐裡面放碳,然後上面放香餅或者香丸。如今還有學者討論,小型博山爐,下面可能還放置裝水的承盤,這樣有水的滋潤,香氣或許沒有這麼燥。不過,都應該視實用場景和香料為宜。
秦統一六國後,貿易交流更頻繁。到了漢代,漢武帝時期,南部溼熱地區及海外的香料紛紛傳入。皇室貴族使用中國本土所產香料,比如蘭、辛夷、茅香等花草外,還使用外國進貢的香料,比如,龍文香、衡蕪香、闢寒香等。
《漢武帝故事》記載,西王母降臨,皇上特意焚燒“兜末香”。這種香乃是兜渠國所獻,形狀像大豆,如果將它塗在宮門上,其香味在百里之外都能聞見。據說關中地區曾出現了大規模的傳染病,很多人死去,焚燒了“兜末香”後,傳染病就不再蔓延了。
(部分史料參考《香乘》《香典》等,陳昉亦對本文有貢獻,一併感謝)
當天,工作人員靈素還給記者粗略講了沉水的天然沉香,比不沉的好。而常用的線香,正確的點線香方法有這兩點需要注意:
用藍焰
點香時,一隻手輕輕傾斜向上捏著香,並將打火機點燃線香的頂端,用火焰藍色內焰點燃。
等一會
點燃後,不要馬上去聞香味,需要等待10~20秒後,在距離約20~30釐米的地方,手輕輕晃動,引香入鼻,細細品味。當天試品的是沉香和玫瑰等材料做的香,花香氣醇厚,韻味十足。
重慶晚報-廂遇記者 楊雪
責 編:蔡 靜
主 編:羅再芳
總值班:嚴一格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