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進入農曆五月已經有陣子了。
在古代,農曆五月又稱“五毒月”,有不少與之相關的禁忌和辟邪減災方法。
現代人習慣用公曆,除了一些傳統節日,對農曆早不“感冒”,遑論“五毒月”這種說法。
那麼,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它~
五毒月,一年中最毒的月份
早在屈原時代之前,民間就有“農曆五月百病氾濫”的說法。
中醫也將農曆五月視為“多事之秋”,敦促人們務必端容肅己,嚴禁殺生、行淫,否則嚴重傷身,損氣耗精元。
中醫認為,五月即午月,而午屬火。赤日流火,氣溫上升,熱浪滾滾,人體易受熱邪侵襲。
此時,陽氣生髮也正旺。陽氣在表、盛於外,更易損耗陰津,使內裡虛寒,其中脾胃尤易羸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脾胃虛寒,則病邪叢生。
《傷寒論》裡就記載:“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
另外,這個階段雨水也多,外溼嚴重,人體溼氣難免隨之加重。
與此同時,氣候溼熱,毒蛇、蜈蚣、蠍子、蟾蜍等毒蟲紛紛出動,稱農曆五月為“五毒月”,真沒冤枉它。
對此,大家該怎麼應對呢?
別怕!小編按照不同人群的生活習慣,簡單總結了2個要點,大家照著做,身體不吃虧~
男女忌吃2飯
1、過於寒涼的飯
夏天天氣炎熱,一些吃起來清清爽爽、冰冰涼涼的冷食備受大家青睞,如涼粉、涼麵、涼皮、涼拌菜、蔬果沙拉等。如果再配上一杯冰飲料,豈不爽哉?
然而,冷食冷飲多半寒涼,常吃常飲會造成一系列身體不適。
從中醫角度來說,過食生冷、寒涼食物,一方面會使脾胃陽氣受損,陰寒凝滯胃腑;另一方面會刺激脾胃,加重運化負擔,使脾胃失調。而這些都會導致“胃寒證”。
此外,脾胃陽氣受損,運化失常,水溼排不出去,體內溼氣加重。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長期吃冷食、喝冷飲,從頭傷到腳。其中,腸胃首當其衝。
冰冷的食物能使胃腸道溫度猝然下降,胃黏膜血管迅速痙攣收縮,導致胃黏膜缺血、胃腸蠕動失常,進而出現嘔吐、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若短時間內大量吃冷食、喝冰水,那麼食道和胃遭受的冷刺激,還會牽連心臟,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缺氧,誘發心絞痛、心律不齊、心肌梗死等。
2、夜宵
作為夏天的標配之一,誰能抵擋住夜宵的誘惑?但問題是,夜宵存在兩大問題:過葷和過晚。
吃得過葷,即肉食吃太多,脂肪和蛋白質攝入量很容易超出人體所需,可導致:
-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進而引發脂肪肝、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
-
血清膽固醇增高,甘油三酯升高,血栓形成加速;
-
多餘的營養物質還會成為細菌的溫床,而細菌又會使脂肪、蛋白質等迅速腐敗,產生有害腸粘膜健康的物質。腸粘膜長期經歷“被薰染—炎症—壞死—再生”的過程,稍有意外,極易發生惡變。
此外,夜宵中的肉食,多半以煎炸、燒烤為主。
經過高溫煎炸,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質容易發生高溫變性,可能產生苯並芘、雜環胺等致癌物質。
燒烤肉食時,魚類、肉類中的脂肪,會因高溫裂解產生大量自由基,進而加速人體衰老,生成致癌物質苯並芘。
總之,經常大量食用煎炸、燒烤食物,患癌風險蹭蹭漲。
至於吃得過晚,不僅容易讓人上火、長胖、睡不好,還會因與睡眠間隔時間太短,導致胃食管反流。若長期胃食管反流,可能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
建議:儘量不吃夜宵,尤其是高脂、高蛋白的食物。
老少禁沾2氣
1、暑氣
夏至後,天氣越來越熱,還沒入伏,不少地區就直逼40度,簡直不要太嚇人!
高溫天熱浪撲面,氣溫居高不下,如果不注意防暑,體內熱量積蓄過多或體溫調節功能出現紊亂,就很容易中暑,甚至得熱射病。
此外,暑熱襲人,人稍有活動就毛孔大開、大汗淋漓,特容易缺水,甚至脫水。
不注意防暑要不得,但過於貪涼也不可取。
如果過於貪涼,偏嗜生冷食物、常吹空調風扇、衝冷水澡等,很容易腹瀉、感冒、溼氣纏身,對於有基礎病的中老年人來說,嚴重時還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建議:
在日照最強烈的時段,普通人避免出門活動,戶外工作者注意防曬避暑,並常備白開水及防暑藥物,如清涼油、風油精、暑症片等。
此外,天氣再熱,也禁忌過於貪涼。
2、溼氣
夏季本就多雨,而雨水越多,溼氣越重。不少小朋友下雨天喜歡出門玩水,這樣不但容易溼氣纏身,而且還有觸電、溺水等危險,家長一定要及時制止。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五毒月”不但橫跨夏至、小暑兩個節氣,還撞上了初伏,暑熱自然越來越重。
暑熱多挾溼,溼重困脾,易傷脾陽,進而出現頭身困重、四肢酸楚、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淡無味、胸悶欲吐、大便稀溏等症狀。
若再加上貪涼而致的寒氣,三者相互勾結,一同侵擾人體,容易讓人大病小痛不斷,苦不堪言。
因此,大家在防暑的同時,還應兼顧祛溼、防寒。
建議:平時飲食中可加點姜,空調溫度不要調太低,常居空調房披個披肩,睡前泡泡腳。
以上配圖均來源於壹圖網。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轉載須得授權,侵權必究
#多動腦、不易老#
看圖猜成語,看你能對幾個
編輯:初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