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2008版)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慢性腎炎·鄒燕勤論
整理/章永紅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後天必本先天為主宰,先天必賴後天為滋養。脾虛失運,胃陽不足,均可導致土不制水而水聚為病。
胃主降濁,胃氣降則諸濁陰皆降。只有胃的降濁,才能使水谷之濁氣下達大小腸,從便溺而消。
故腎主二便與胃之降濁相關。可見,無論脾還是胃,在生理病理上與腎均有密切的聯繫。
慢性腎炎水腫期或腎病綜合徵,水腫日久,反覆消長不愈,甚至全身水腫,納呆便溏,神疲乏力。此時應健脾滲利,方選防己茯苓湯、春澤湯加減,並重用白朮、蒼朮、茯苓、苡仁等藥。
如晨起頭面腫甚,小便量正常,則宜補脾化溼為主,不宜過於分利,方選參苓白朮散加黃芪、赤小豆等。脾胃氣虛不運,易致水停為腫;水溼停聚又易致脾胃氣滯。氣滯水停,氣不行,水難消。故對水腫日久難消者,應注意調氣。除疏肝調氣外,調理脾胃氣滯亦不容忽視。
腎炎水腫長期不消,腹部脹大,皮膚增厚,小便不利,時有嘔惡,常用五皮飲、大橘皮湯加減,可加蘇葉梗、萊菔子等藥。如為其他證型兼有水腫,脾胃氣滯,則可在辨證方中選加蘇梗、橘皮二味,尤其是蘇梗用量宜偏大,可酌情用至20~30克,臨床效果頗佳。
腎炎蛋白尿常須從脾胃調治方能取效。慢性腎炎或腎病綜合徵,脾虛氣弱最為多見。常見氣短納少,倦怠無力,腹部微脹,大便不實,脈細,苔薄白等。方用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加減。並重用黃芪、白朮。如患者無自覺症狀,僅尿檢有蛋白,則以補脾固精為主。並重用芡實、懷山藥、黃芪、白果。
脾虛溼困或脾胃溼熱在腎炎蛋白尿中頗為常見。脾虛溼困者多見胸脘脹悶,納少便溏,頭重,身微腫,脈細濡,苔白膩。治以胃苓湯、參苓白朮散加減。其中蒼朮可用至30克,白朮可用至20克,茯苓可用至30~60克。如為脾胃溼熱,則多見胸悶納差,口乾而飲水不多,口粘口苦,心煩,尿黃或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方用甘露消毒丹加減。
對於蛋白尿持續不降,經多種方法治療無效者,儘管病人可以沒有溼熱表現,但我們認為患者可能存在隱性溼熱病灶,可在辨證方中加用青風藤、黃蜀葵、辣寥、爵床等藥治療,常能取得明顯效果。
對於雷公藤治療無效的病人,採用上述幾味祛溼清熱解毒類藥亦能取得顯效。常用量均為30克以上。脾胃溼熱病人,用藥宜輕靈,不宜大劑峻補或單純補益,否則易致溼熱壅滯難化,蛋白尿難消。
慢性腎衰病人脾胃功能紊亂往往較為突出,如噁心嘔吐,口粘納呆,便秘或腹瀉,舌苔黃膩或水滑、或焦黃起刺等。故調治脾胃在腎衰的治療中十分重要。
如溼濁中阻,症見嘔惡頻繁,舌苔白滑,選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旋覆代赭湯加減常能取效。加用蘇葉10克,蘇梗30克,止嘔效果頗佳。或用太子參30克,半夏10克,九香蟲10克,代赭石30克,水煎服,亦能取得明顯效果。
如果嘔惡不甚,以口粘納差,舌苔白膩或薄黃膩為主,則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若舌苔黃膩,則加用蒲公英、石韋、墓頭回;若大便幹,則加大黃;若尿酸高,則加玉米鬚、黑櫓豆衣。以藿香正氣散加減治療慢性腎衰溼濁中阻,或脾胃溼熱(須伍用清化溼熱藥)輕症,不但能明顯改善臨床症狀,而且能降低血中尿素氮、尿酸。
對溼濁化熱或脾胃溼熱證,亦可選用黃連溫膽湯,蘇葉黃連湯加減亦常有效。如果患者便溏納差,神疲氣短,脾胃虛弱較為突出時,則以異功散加味調治。如用大黃治療腎衰,使用不當,而致腹痛、便溏、納呆,甚至心慌氣短,此乃正氣不支,應立即停用,或改用保留灌腸法,同時口服調補脾胃湯藥,常用六君子湯、八珍湯等加減。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