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急救,要掌握這5法


鄧春雷



中醫寶典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2008版)高清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I導讀:挽救急危重症之際針灸功效最捷,常可及時施行挽救垂危,故應首先使用。若遇危急重症先用針灸緩其標急,爭取時間贏得治機,更合藥餌標本同治常能獲良效。

針灸急救五法的臨床應用和體會

作者/鄧春雷

《標幽賦》曰:“拯救之法,妙用者針”,是極力強調挽救急危重症之際針灸功效最捷,常可及時施行挽救垂危,故應首先使用。而臨床各科急症大多發病急驟,來勢竣猛,傳變迅速,稍有延誤則治機已失;若待藥餌齊備而已成難挽之勢者頗為多見。乃勤求古訓、博採驗方,每遇危急重症輒先用針灸緩其標急,爭取時間贏得治機,更合藥餌標本同治每獲良效。
筆者將其歸納為針灸救急五法,或結合成功驗案和體會簡述於後,謹供諸同道臨症急救之參考。

1.醒神開竅法:
凡有中風、中暑、熱病昏迷,或有癔病、溺水、自溢、電擊及某些中毒病人的早期昏迷階段者均可及時用本法急救。
取穴:
百會、人中、合谷(雙)、湧泉(雙)。
針用瀉法、提插捻轉並用。刺激宜強,留針時間宜長,每隔3-5分鐘行針一次。至病人清醒後行針間隔時間可延長,但不可起針,以防反覆。多數病人在針後有呻吟、流淚、呼痛、甚至睜眼看人或回答問題。此時即可針對病因辨證施治或用藥餌,或配合相應的搶救措施。
但本法主要用於正盛邪實、陽熱鬱閉所致之竅閉神匿的昏迷病人,至於顱腦外傷、失血休克及中毒晚期病人則非本法所宜。
例如郭某,男,48歲,農民,來院時已中度昏迷。家屬代述前半夜在房中取暖沉睡,今昏迷不醒即送求救。查其已近重度昏迷、面唇發紺、口吐白沫、喉中痰鳴、雙瞳目等大(2mm)、對光反射遲鈍,面部小肌束抽搐。血壓100/60mmHg,心率110次/分,律齊、未聞及雜音,兩肺呼吸音粗糙,脈數而有力,診斷為“CO中毒”。當即送入急救室輸氧、保暖、通風、輸10%葡萄糖液500ml及維生素C及B6等,擬用“氯酯醒”(中樞興奮藥)而藥房無此藥,求助於針灸乃用本法針後病人開目四顧。後因移出搶救室而將留針拔出,病人再度昏迷。再用上法針之又復清醒,乃留針2小時,間歇行針至脫險出院。

此外用本法救治毒蜂叮傷、電擊、溺水救出之昏迷病人均得一次成功。若為中暑或中風閉症者再加用十宣或十二井穴點刺出血,也可獲效。
2.昇陽益氣、固脫止崩法
凡久病勞傷或產後虧虛致氣血暴虧或脾不統血而發生崩漏不止並見面色蒼白、汗出肢冷、呼吸急促、昏迷不醒,脈微欲絕者可急用本法益氣攝血、固脫止崩。
取穴:
百會(灸)、人中(針)、氣海(灸)、關元(灸)、足三里(針)、三陰交(針)、隱白(灸)。
針用補法,灸用艾條重灸至清醒後仍宜留針並用溫和灸法鞏固療效。有條件者應配合輸血(或代血漿)、補液措施則效果更佳。
例如我院某老師之家屬患子宮肌瘤,長期月經過多、嚴重貧血,於1994年3月3日因服“活血化瘀”之劑而出現暴崩,下血不止。情急之際挽餘急救,但見患者年屆50(歲),面色蒼白,肢冷汗出,表情淡漠,呼吸迫促,脈微細幾絕,血壓已量不到。是暴崩失血已成虛脫(休克)之危候。更觀其血流殷褥、床前痰盂中鮮血滿盈而血下之勢不減。乃急用是法針灸並施。5分鐘後血止、脈現,10分鐘後神志恢復可回答提問。留針2小時,更以人參10克,大棗10枚濃煎頓服(每日三次),建議輸代血漿並服十全大補湯以善其後。七天,告愈。為免除復發往西醫大行子宮全切術。現體健勝於往昔。其他失血或虛脫者也可仿此急救。
3.平肝熄風法
凡肝陽上亢風火相煽之中風急性期可用本法急救,有平肝潛陽、降火熄風之殊功。
取穴:
合谷、太沖、足三里(均雙)。
針用瀉法,更取大敦(雙)刺血三滴。以針後血壓回降及功能障礙緩解為有效標誌。
曾救治柏某,女,43歲,幹部,於1986年1月9日突然頭疼眩暈,旋即左半身麻木癱瘓、語言障礙,急送我院。查其左面肌松馳,鼻唇溝消失,伸舌偏左,左半身癱瘓。血壓180/130mmHg。診斷為中風先兆。當即用本法治療,10分鐘後病人清醒,語言已清楚,頭已不痛,唯訴心慌,測血壓為158/120mmHg。左下肢主動運動已恢復。乃用天麻鉤藤飲善其後,每天針灸一次,五天後告愈。可見在中風急性期若能早用針灸及時阻止血壓上升則可防止或減輕顱內出血或血栓阻塞所致之後遺症。本例之成功貴在早期、及時阻止傳變惡化,是故預後亦佳,可供參考。

4.清熱瀉火止衄法(附止咯血法)
主要用治鼻衄。大凡風熱犯肺或肝火犯肺以及胃火上擾而損及鼻絡者均可出現鼻衄。其嚴重者血出不止形勢危急。及時針灸清瀉邪熱則可迅速止血,有釜底抽薪之妙。
取穴:
上星、合谷(雙)、迎香(雙)、內庭(雙)。
針用瀉法。其中面紅火升、口苦便幹、煩躁易怒、脅脹脈弦,舌紅苔黃者為肝火當加行間和大敦刺血;若衄血起於外感之後伴有發熱咳嗽者為肺熱,宜加瀉尺澤和少商刺血,若輕度鼻衄也可燈火灸法灸少商(左衄灸右、右衄灸左),也有清肺熱止衄之功。若口渴、煩熱、便秘、舌紅、苔黃、口臭、脈洪數者是胃火衄血。用本法止衄時應加瀉內庭(雙),病案已在有關論著中詳細闡述,茲不再重複。至於肺癆之咯血不止者除用蒜泥加硫黃、冰片各1分調敷湧泉穴引血下行外,可針魚際、太淵、尺澤、肺俞以瀉火、斂肺止血。但最簡便者莫如用梅花針沿頸動脈搏動區以上向下叩刺15分鐘,一般叩刺5-10分鐘即可止血。
5.清熱通腑止痛、止痢法
六腑以通為用,以塞為害。大凡溼、食、邪熱、疫毒為患導致胃腸及膽腑氣機逆亂、壅滯不通而引起腹痛、脅痛、吐瀉下痢者均可以本法清瀉邪熱、疏理氣機、止痛止瀉、止嘔止痢。
其方法是在辨明病位的基礎上遵循《內經》中“合治內府”之古訓,首先取其“合穴”或“下合穴”及本腑募穴刺之,針用瀉法。然後取清熱三穴(大椎、曲池、合谷)和鎮吐要穴內關(雙)針而瀉之即可收調氣止痛、清熱通腑止吐止痢的功效。
例如急性胃炎的胃脘痛伴劇吐不止,可針內關、中脘(募)、足三里(合穴)而收和胃降逆、鎮痛止吐之功;膽囊炎所致之脅痛則可速針陽陵泉(合穴)、日月(募穴)、中脘、內關(鎮吐)而共取通腑清熱、調氣止痛之效;腸癰初起者針天樞(募穴)、上巨虛(合)通腸腑之瘀滯,兼針合谷、曲池瀉陽明邪熱而得治癒;下痢赤白、腹痛如絞者針天樞(穴)、上巨虛(合),也針曲池、合谷而痢止。此均“合治內府”經驗之實用也。其病案也已有專論介紹茲不贅述。
總之,在運用針灸治療急症時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診斷明確,尤其是對病位、病因病機和預後轉歸應當心中有數,要明確其是否針灸適應症以及其“可刺與不可刺”或“已不可刺”。對於後二者就不可勉強從事,而應儘早轉科以免延誤致成難挽。
二是貴在早期、及時,只要是屬於“可刺”之列者應儘早儘快針灸救治,越早效果越好。
其三是對於重危症候應採取輸血、補液、吸氧、吸痰,以及抗感染措施配合針灸綜合救治,可提高療效和搶救成功率。至於取穴準確、手法熟練等已屬最根本的要求此不多議。
本文摘自《陝西中醫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作者/鄧春雷。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醫在線視頻課程

中醫二十八脈及全部脈象(動態圖解)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