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這4類常見藥,吃久了可能導致心臟衰竭!年紀大了要慎用!

警惕!這4類常見藥,吃久了可能導致心臟衰竭!年紀大了要慎用!

疫情的三年雖然已經過去,但朋友圈“四處求藥”的浪潮似乎還在眼前,這一波疫情讓不少人認識了布洛芬這一藥品。

布洛芬其實是一種非甾體抗炎藥,作用類似的還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名字似乎很拗口,但其解熱鎮痛的藥物作用卻是人們生活都離不開的,比如治療高熱、頭疼以及女性生理痛等。

為什麼非甾體藥可以解熱鎮痛呢?

其實這類藥的作用機制是抑制一種名叫環氧合酶的同工酶,這種酶是前列腺素得以合成的關鍵酶,通過抑制它進而抑制前列腺素作用。

前列腺素會使神經末梢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強,使機體更容易感到疼痛且使疼痛感更劇烈、時間更長。此外,前列腺素還會釋放內源性致熱源,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升高。

最後,前列腺素還會導致毛細血管擴張,局部紅腫熱痛。這樣看來,似乎非甾體抗炎藥能解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絕大部分傷痛,是老百姓的“萬能藥”,但是,這種藥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副作用,就是會觸發心臟衰竭!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為了明確非甾體抗炎藥物與心臟衰竭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病例對照研究。

將365名已經初步診斷為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與658名沒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對比,通過詢問記錄有無入院前1周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物史(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結果統計後發現:有1周前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史的優勢比有10.5,而沒有用藥史的僅有1.6,並且首次以慢性心衰入院的幾率與消耗的非甾體抗炎藥物的劑量呈正相關,半衰期長的比半衰期短的幾率更大。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傳統的非甾體抗炎藥物的使用與心衰的發生及程度呈正相關,考慮可能與用藥後鈉、水瀦留,導致血管內血容量增加,也就是血液的“量”增加,心臟需要泵的血就更多,心臟的負擔也因此加重。

既然對於本身就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而言,服用布洛芬這類非甾體抗炎藥存在如此潛在危險,這類人群要如何治療疼痛呢?

醫學指南給出了一種階梯療法,先進行運動、減少體重、熱療及冷療等物理治療,效果不佳再使用非甾體抗炎藥,並且從最小劑量開始以及儘量縮短服藥時間,症狀好轉後立即停藥。

降糖藥物也會引起心衰?

在中老年慢性病人群中,糖尿病患者佔很大一部分比例,而糖尿病患者一經確診,基本上終身要依靠降糖藥物治療。

這些患者中又有不少同時患有心血管疾病,那麼口服的降糖藥物對心功能會有影響嗎?兩種疾病的治療會產生相互排斥的作用嗎?

我們知道,常見的抗糖藥物根據不同的作用機制,大體分為9類,其中經典降糖藥有二甲雙胍、磺酰脲類、噻唑烷二酮類、阿卡波糖以及胰島素。

目前,對經典的降糖藥物與心衰之間的研究尚不全面,而噻唑烷二酮類藥物,這種通過激活PPARγ核轉錄因子,調控糖脂代謝來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從而發揮降糖作用的胰島素增敏劑,卻有研究明確證實有誘導心衰產生的副作用,吡格列酮就是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藥物。

國外一臨床實驗通過研究表明,在16390名糖尿病患者接受吡格列酮或安慰劑治療的1年到3.5年的時間內,服用吡格列酮的人群發生心力衰竭的人數有200名,佔比2.3%,而對照組僅有139名,佔比1.8%。

經過數據分析表明,試驗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糖尿病群體中,吡格列酮會增加嚴重心力衰竭。

掃碼免費聽講座

因此,美國心血管協會(AHA)和美國糖尿病協會(ADA)聯合推薦:對於當地心功能Ⅰ、Ⅱ級糖尿病患者,應謹慎使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而心功能Ⅲ、Ⅳ級患者應避免使用如吡格列酮般的噻唑烷二酮類藥物。

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深受病情折磨,如果由於口服藥物不當引起心衰,則是雪上加霜,將會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預期壽命,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醫療成本。

因此,在口服藥物治療糖尿病時要遵循專科醫生建議,密切監測自己的各項指徵,注意不良反應。

用好鈣離子通道阻滯劑,這把“雙刃劍”!

鈣離子通道阻滯劑是常見的降壓藥,耳熟能詳的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它主要是阻滯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通過減少細胞鈣離子內流使細胞內鈣離子濃度降度,從而使血管平滑肌舒張,血管擴張,血壓降低。

這種調控機制對心臟而言有額外的好處,血壓降低後也會使心臟的後負荷降低,心臟的“工作壓力”減輕,有利於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細胞的疲憊。

但是,鈣離子通道也是一把雙刃劍!

首先,在降低血管平滑肌收縮的同時,也會使心肌細胞的鈣離子內流減少,從而使心肌細胞的收縮功能降低,促使心衰的發生。

其次,當本身由於高血壓、肺功能減低所致的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服用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後會引起其體內兒茶酚胺的濃度進一步升高,進一步抑制心肌細胞的收縮功能,加劇心衰。

最後,長期使用鈣離子阻滯劑必然會引起體內腎素及血管緊張素的升高,這兩種激素會使心臟的冠狀動脈血管收縮,眾所周知,心臟的功能是向全身供血,而冠狀動脈則是向心髒供血的血管,當冠脈血管狹窄時,心臟的血液供給下降,若心臟的耗氧量升高的話,心肌細胞就會缺血壞死,嚴重者可引起心衰。

因此,當高血壓患者使用鈣離子阻滯劑藥物降壓效果不佳時,應及時就診,遵醫囑疊加另一種或幾種降壓機制的藥物聯合作用,密切監測自身血壓、心律變化,不可一味地增加劑量或縮短用藥間隔。

另外,有收縮性心力衰竭的病人本身心臟收縮功下降,更不宜使用此類藥物治療,否則將進一步加重心衰。

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需謹慎!

I類抗心律失常藥,主要是鈉通道阻滯劑,常見的有鹽酸利多卡因、鹽酸普羅帕酮、氟卡尼等。

為了研究此類藥物在治療心律失常的過程中是否會對心臟功能產生影響,國外一研究團隊讓100名心律失常患者,口服此類藥物並監測其心功能情況。

結果發現有16名患者的左心室功能降低,其中12名有過心衰病史的患者左心室泵血功能降低的更加明顯。

而決奈達隆是一種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主要治療房顫、房撲等,與上述鈣離子通道阻滯劑一樣,同樣有著抑制鈣、鈉和鉀通道的作用

並且,有研究表明,本身心功能評價較差( IV級)的患者,長時間口服決奈達隆的後因心衰而造成的死亡率相比於未口服決奈達隆者翻了一番。

因此,決奈達隆的說明書及處方信息中會有明顯的提示:該藥物禁用於胸悶、氣喘、憋氣、頭暈、乏力、下肢水腫等症狀的心衰患者。

因為產生機制不同,心律失常的特點也各有不同,因此,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種類很多。本身患有心律失常的人群一旦診治不及時,病情加重後就很有可能會引起心衰,當藥物治療不規範時引起心衰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因此,在口服藥物治療心律失常時要謹遵醫囑,定期檢查心臟彩超以評價心功能情況。

掃碼免費聽講座

結語

綜上所述,藥物與藥物之間會有相互作用,不同藥物的副作用也不盡相同,我們只有一個心臟,當心功能不全時,更需要對一些藥物的使用提高警惕。

一些藥物有導致或加重心衰的潛在風險,尤其是本身患有類似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長期使用一類藥物時要格外注意相關副作用的情況。在使用藥物之前,遵從醫生的建議,規律按時按量口服藥物,並檢測不良反應。

此外,心力衰竭是一種多原因導致的疾病,最終都是由於心肌細胞壞死、心臟泵血功能降低所致,因此,患者還應該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鹽飲食、適度的運動和戒菸限酒等,以減輕心臟負荷,增強心臟的“功能儲備”。

點擊上方關注【黃帝養生上品女人視頻號

點亮【在看】,讓更多人走進健康生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