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陽虛心悸證證治(桂枝甘草湯證)

心陽虛心悸證證治

(桂枝甘草湯證)

心陽虛心悸證的代表條文是《傷寒論》第64條: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心陽虛心悸證的典型表現就是心悸。

條文“心下悸”一說為胃脘部跳動,一說就是指心悸,兩者都成立,因此證較重急,故宜從後者。

常常伴有“叉手自冒心”。中醫判斷虛實的基本方法是喜按為虛,拒按為實,但在此處不適用。心悸是重症,不管是虛是實,患者都會按心,以重鎮來安心、寧心。熱性的患者,瘀血的患者都有可能出現,但必然有相應的熱象及瘀血的徵象作為憑據。條文中其成因是急性的發汗過多而立即出現較重急的心悸,原則上就可以判斷是心陽虛證。

心陽虛心悸證的病機是心陽虛。

心陽虛心悸證的基本治法是溫心陽。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保持血脈的正常通行,故使心陽恢復的同時還要宣通,故稱其治法為溫通心陽,恢復並且促使心陽的佈散。

心陽虛心悸證的代表處方是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灸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桂枝甘草湯代表的治法是辛甘化陽,既可以化脾陽,也可以化心陽。化心陽,體現了《難經·十四難》所說的“損其心者,調其營衛”。兩味可以是桂枝重用,也可以是甘草重用,也可以是等量。若桂枝大於甘草的量,其通行之力就比較突出,而且效果峻猛。“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接近四逆湯的煎煮時間,可以認為是煎煮時間較短,重在取其氣,是溫通心陽的峻劑。頓服不是說服一次就好了,是迅速恢復心陽後,接下來再用緩劑慢慢調理。

在臨床上,單用桂枝5~10g,泡10分鐘,服後可以出現脈搏加快,脈搏有力,血壓升高,可以看出它確實有溫通心陽的實際效果。當然這裡說服用桂枝後血壓升高,並不能說明桂枝不能用於高血壓患者,因為中藥多數是配伍使用的。

心陽虛心悸證還有一個條文,第75條:

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傷心陽而見耳聾在臨床上亦可見到。通常說腎開竅於耳,但心也開竅於耳。五臟六腑與五官九竅,四肢百骸都有密切的關係,這是整體觀。人體任何一個器官要發揮正常生理功能,五臟之氣缺一不可,缺了就不是全氣,區別在於哪個臟腑影響的比重大,肝、脾都會影響到耳,有人為了說明心與耳的關係,造了一個術語“心寄竅於耳”,實際上不用如此,整體觀就能說明。既然患者出現較明顯的心悸又有耳聾,那麼原則上就可以考慮,這個耳聾是心陽虛引起的,暫時不去考慮其他臟腑。

END

【本文選自聽名師講傷寒論,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傅元謀。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本書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

隨手點個【在看】傳播健康、分享知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