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食鹽是“百味之首”,沒有食鹽什麼美食都會索然無味。鹽的成分是氯化鈉,而鈉是我們身體必不可少的一種營養物質,當身體缺“鈉”時,就會表現出虛弱、乏力、虛脫等症狀。
人類對鹽的需要出自生理本能。在人體體液中,鈉離子是細胞外液最常見的陽離子,負責維持體液的晶體滲透壓,傳遞神經刺激。人體每天都會經由尿液、汗液等途徑排出鈉,因此必須經由飲食補充鈉離子,食鹽則是鈉離子的主要來源。
在我國食鹽攝入量整體仍呈現''北高南低''的分佈特徵,但其中有細微變化。分析表明,中國北方居民人均每天食鹽量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12.8克逐漸下降至11.2克,但仍高於南方,並處於全球最高水平。相比之下,中國南方居民的人均每天食鹽量卻有所增高,從8.8克增至10.2克。從省份看,西藏、寧夏以及河南人均食鹽攝入量最高,廣東、湖北、貴州成年人人均食鹽攝入量最低。
世界衛生組織提倡我們成年人每天吃鹽的量控制在5g以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吃鹽的量控制在6g以內,不論哪個數據,目前國人吃鹽量都是遠遠超過推薦值。缺鹽對身體有傷害,吃鹽太多同樣對身體有傷害。除了會升高血壓,同時還會增加中風、冠心病、腎病、骨質疏鬆、胃癌等風險。
像我們常吃的泡椒鳳爪、鹹菜、豆瓣醬等都是含鹽大戶,有些加工食物吃起來很甜,但其實也加入了大量食鹽。所以限制食鹽的攝入量,不僅要控制炒菜鹽的攝入,同時也要控制高鹽食品的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