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壇裡,是在社交平臺看到她發的家裡照片。
壇裡的家
一間小小的30m²紐約公寓,硬裝簡單,但軟裝色彩斑斕,卻又不顯凌亂,而是呈現出一種剋制的美感。
這些色彩不是一股腦被放進家裡的。而是一點一點填充進來,進而融為了一個整體。
傢俱大都是中古,充滿設計的各種傢俱們放在一起,竟有一種恰到好處的和諧。
她在這裡讀書、烤麵包、拍照、整理家務、睡覺。
在紐約這座像大海一樣的城市,她有著自己的國度。
95 年出生的壇裡,從 17 歲開始出國讀書,如今已經獨自在國外生活超過 10 年。研究生讀景觀建築專業的她,如今是一名景觀設計師。
10 年間,從加拿大到美國,從學生公寓到自己的獨居公寓,這兩年,壇裡和這間房子認真相處。
LIVE ALONE
IDEAL HOME
本科時學習建築專業,壇裡接觸的建築師,大都偏好黑白、冷峻、剋制的風格,她一開始也喜歡這種讓人不明覺厲的風格,但是慢慢地,她開始思考為什麼不能活潑一點?如何又活潑又好看呢?
“我之前沒有買過這麼多傢俱,所以也沒有一個預期會是什麼樣的。但是我隱隱約約有一個感覺,我不想要一個極簡到沒有情感的家。而是給自己留了一點可能性,讓家自己發展。”
她開始在自己家裡踐行,於是有了現在這個色彩跳躍的家,視線仔細端詳每一處都會被驚喜到。有陽光灑進家裡的時候,會覺得每一處顏色亮麗的傢俱都在舞動。
兩年前搬進來這裡時幾乎空無一物,只有一張床墊,在兩年的相處過程中,家慢慢成了「壇裡風」。
以前讀書的時候住在宿舍,雖然有有單獨的臥室,但一般都是自帶傢俱。壇裡不會放太多心思在佈置上。而當自己一件件挑選傢俱,慢慢佈置這個家時,她感受到和這個家之間的鏈接更深刻了。
在選擇物品上,她喜歡一件一件買,而且每一件物品之間的間隔時間可能會很久,每一件物品的出現都比較偶然。
“我不喜歡那種堆砌的購買,有一個購物清單式的。”
第一件進入這個家的傢俱是是一個巨大的 swatch 的表,上方“錶帶”是經典的藍色,錶盤是經典的紅色、下方經典的綠色,掛在家裡讓人耳目一新。這塊巨大的表掛在牆上,也將起居室和睡眠區做了區分。
在這塊表奠定的基調下,家裡漸漸有了絲絨紅色的椅子、藍色的燈、綠色的植物,黃色的書架……
帶回家裡的每一件傢俱,壇裡都特別喜歡,因為幾乎沒有衝動消費購入的那些「為了買而買」的物品。但如果說到最喜歡的傢俱,是她家裡的一盞 VP Globe Pendant Light 燈。當時她在 Facebook 的二手交流頁面看到了有一個人因為搬家要賣掉這盞燈,她非常瘋狂,很快買下了它。
雖然買下來了,但是因為是租的房子,吊燈無法掛上去。直到某天在紐約本地的跳蚤市場看到了一箇中古的 Componibili 儲物櫃,發現兩個物品的尺寸剛剛好。大玻璃球燈找到了它的容器。
“毫不相關的兩個東西,大寫了巧合的美麗,想想還有點浪漫。”
不喜歡快消類傢俱,家裡 80% 的東西都是經典的設計師款,但很多原價都很高,於是她把目光轉向了中古市場。
這盞 VP Globe Pendant Light 的燈大概已經 40 歲。壇裡覺得,這是好設計的魅力,它不會固定於某一個時期,它同時擁有過去和未來。
雖然是租來的房子,她並不介意認真佈置,花相當多經歷去淘喜歡的傢俱。
“搬家的時候打包帶走就好,反正搬家的時候搬一件也是搬,搬兩件也是搬。”
“搬家造成的困擾或許就40個小時,但你未來在這個房間裡生活的時間會久得多得多。我覺得這份麻煩很值得”
對於經常搬家,是否會感受到漂泊感這個問題,壇裡並不擔心經常更換居所。她曾在研究生期間在哥本哈根 Gap 了小半年,租了一個空房子,開始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在城市中游蕩,新鮮感遠大於漂泊感。
在理想的未來她希望自己可以像這樣數字遊民生活,在世界各地生活,可以遠程工作。
Q:你選擇傢俱的標準是什麼?
A:順眼,經典、環保。順眼是和物品的緣分,很難言說,和遇見一個心動的人一樣。經典是因為,希望這些物品再過30年、40年,依然綻放魅力和光彩。至於環保,因為我本身學習景觀行業,瞭解了很多在用之即棄的商業模式下產生的環境問題。如果一個物品可以活的久可持續一點,我覺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如果站在一個很抽象的角度來講紐約,我會覺得紐約像一個大海,每個人都是海里面的一個水滴。有一些人覺得自己好像進入大海後就消失了,他會很 lost,會覺得孤單。也一些人會覺得每一刻都在碰到不同的水滴,他們會非常興奮,非常享受。對於我而言,我覺得我是在這兩種感受中,反覆橫跳。”
紐約是一個像大海一樣包容的地方,取決於你如何跟它交互。
壇裡的週末,基本都在外面探索這座城市,這裡的每一個週末都不重樣。這一年多以來,壇裡開始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家,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和關注,也會分享自己喜歡逛的傢俱店和展覽。因為要輸出,她會認真去逛傢俱店,聽聽店主的故事。
“快樂是突然想做甜品的心情,管它外面是雨還是晴。”
在家的週末,早上泡咖啡,自己做麵包。做麵包是她覺得很治癒的事情,麵包需要很久的發酵時間,所以她早上把面和好,去看會兒書,再過去揉會兒麵包。
多年在異國獨自生活,我問她:獨居的時候會覺得孤獨嗎?
她說:“我不覺得獨居和孤獨兩件事情有什麼相關性。我覺得最孤獨的是,我和一些人交流,他們並沒有聽到我,或者他們沒有理解我,這是讓我覺得最孤獨的時候。”
異國10年,當然會有偶爾孤獨的念頭冒出來時候,她會很快對症下藥,知道怎樣能讓自己快樂起來。
“但我並不覺得孤獨的感覺不好,有時候我還挺享受孤獨的感覺,有一種喪喪的感覺。甚至我覺得這種感受是美的。有時候走在街上會突然覺得挺孤獨的,我會想到比如在讀一首古詩或者一首詞,裡面那種悲傷的氛圍。就好像另外一個我在審視現在的我,有一種讀詩的感覺。那種感受是美的。”
Q:“你理想的家是什麼樣子?”
A:“如果拋開金錢上的限制,我最喜歡的家,我希望它是一個大平層,採光要好,不要太多的隔斷;有一個chef kitchen,紐約很多房子的灶都很基礎,烤箱也很基礎,屬於那種能用,但是很湊合的。我希望有一個高級點的廚房、大一點的島臺,可以自己做飯,最好還有個小陽臺,因為我還養挺多植物的。雖然他們這個冬天過得不太好,但是夏天會更茂盛的哈哈。”
Q:推薦3個近期在看的電影/書籍/音樂吧
A:《Ceci n'est pas une Copie: Desig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一本在討論設計中抄襲和創新的書。抄襲當然是一件需要抵制的事情,但它沒有非黑即白這麼簡單。創新和抄襲之間其實有一條模糊的界限,書裡提供了很多有趣的觀點,推薦~
Q:推薦3件給你帶來幸福感的獨居好物吧
A:這題太難了,我想了一會兒覺得還要再想一會兒。不如關注我的小紅書吧,我以後再答哈哈…
聊天接近尾聲
獨居,就是把自我完全攤開在這空蕩蕩的房子裡,每一次和自己相處,都會更瞭解自己。
這兩年來,壇裡的消費觀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在購買衣物上,以前,她會在3月份的時候就會想好買7月份去度假的裙子,結果其實到了明年7月份都沒有穿過。
以前的她,喜歡保留物品,今年2月份斷舍離的時候,甚至找到了大學時穿的衛衣。但是在今年,她捐了很多衣服。在這個整理的過程中,她逐漸梳理清楚了自己需要的某種類型的衣服。也更瞭解自己的需求。
對話結束的時候,是紐約時間週日上午,掛完視頻,壇裡又要去做麵包了。
監製 / Vivian
文字 / 曉一
圖片 / 壇裡
視覺 / L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