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嶽麓山,半部湖南史

清嘉慶年間,

嶽麓書院來了一位新山長(相當於院長),

湖南寧鄉人袁名曜。

袁名曜接手書院掌門人後,

門人請他題寫書院大門聯。

袁名曜說,我出個上聯,

你們對出來就是大門聯。

“惟楚有材!”他說。

學生沉默良久,

這時,湖南貢生張中階進來了,

應聲對曰:

“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來源:圖蟲創意


袁名曜出的上聯典出《左傳》,

張中階對的下聯出自《論語》,

這個對法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又狠狠地誇了一番人傑地靈的楚湘大地。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這副天下聞名的門聯,

從那時起成為嶽麓書院的門面擔當。

嶽麓之名,

承載三千年荊楚瀟湘精神,

這一切,皆源自嶽麓山。

1.嶽麓,南嶽之足

嶽麓山位於湖南省會長沙市,

主峰海拔只有近300米,

但古人將其列為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中的最後一座。

嶽麓之意,即南嶽衡山之足。

南北朝徐靈期《南嶽記》有云:

“南嶽周圍八百里,回雁為首,嶽麓為足。”

嶽麓山因此而得名。


底圖來源:湖南地圖,審圖號:GS(2019)3333號


不過,嶽麓山被列入南嶽七十二峰,

更多是與其地理位置相關。

若從地質形成的角度上看,

嶽麓山形成年代應早於衡山。

地質專家研究考證,

嶽麓山大概形成於距今3億年前,

是由海濱淺灘隨著地殼運動逐漸抬升形成的。

在嶽麓山頂,至今仍存有海濱淺灘形成的遺蹟。

嶽麓山北接南嶽,東望湘江。(部分學者觀點,有待考證)

中部高聳,南北漸低。

從空中俯瞰而下,嶽麓山猶如一個巨型盆景,

如玉帶般的湘江將城市與山川分隔兩岸,交相輝映。

橘子洲頭靜臥江心,恬靜自然。


長沙橘子洲頭夜色,背後便是嶽麓山來源:圖蟲創意

春天,古木參天,鳥語花香。

夏季,深溝淺壑,汨汨流泉。

立秋之後,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若遇冷冬,大雪過後,嶽麓山便歸於寧靜。


點擊播放視頻,嶽麓山航拍。來源:攝圖網

2.嶽麓文化

嶽麓山以僅僅近300米的海拔高度,

也許無法在中國一眾的名山大川中勝出。

但正如劉禹錫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一座山的出彩,

當與其所有的文化底蘊密切相關。

相較於其他名山諸川,

嶽麓山是湖湘大地上的“文化脊樑”,

儒、釋、道三家並存,

有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

佛教入湘最早的文化見證——麓山古寺,

以及道教二十三洞天“雲麓宮”。

在今天嶽麓山腳下,

有一座享有“千年學府,百年名校”之譽的湖南大學。

這裡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嶽麓書院的所在地。


嶽麓書院。來源:圖蟲創意

今天,

嶽麓書院的古建築依舊座落在嶽麓山腳下,

成為湖南大學的一部分。

書院之名,始於唐朝。

中國最早的書院是由唐太宗貞觀年間

四川人張九宗所建的“九宗書院”,

書院建成之初,只為私人讀書治學。

唐末,智、 璿( xuán )二僧在嶽麓山興辦學校,

“割地建屋,以居士類”,

為之後嶽麓書院的建設做了鋪墊。

至北宋開寶九年(976年),

潭州(今長沙)太守朱洞對學堂進行翻修擴建,

嶽麓書院始建成。


“嶽麓書院”牌匾。來源:圖蟲創意

之後,宋真宗親題“嶽麓書院”牌匾,

贈予皇家藏書,嘉獎嶽麓書院,

將嶽麓書院納入“潭州三學”體系。


所謂“三學”,

即潭州州學、湘西書院、嶽麓書院三位一體,

以嶽麓書院為最高學府,

安排學生通過考試成績逐級升學。

故而,在宋一代的教育體系中,

嶽麓書院是類似於今天北大、清華的最高學府。

南宋,

范成大在《驂鸞錄》中發表了“四大書院排行榜”。

此後千年,唯嶽麓書院,

歷七毀七建,仍得歷代文人公認,

一直位列榜首,從未被超越。

嶽麓書院門前的楹聯“惟楚有材,於斯於盛”,

便是書院當年盛景最真實的寫照。


長沙嶽麓書院裡的秋遊學生。來源:圖蟲創意

從宋到清,

嶽麓書院堅持“傳道而濟斯民也”的信條,

而不是以科舉為目的的應試教育。

在這種教育氛圍的薰陶下,

培養出一批如遊九言、彭龜年、胡大時等

經世大儒及湖湘文化的精神領袖。

為了使莘莘學子獲得更深厚的知識修養,

嶽麓書院不惜重金聘請名家大儒出任山長講學授課。

朱熹、張栻、王陽明等具有影響力的大師,

均在嶽麓山留下足跡。

南宋初年,

理學大師朱熹與嶽麓書院山長張栻之間

關於《中庸》之義的講論就發生於此,

史稱“朱張會講”。


航拍嶽麓書院。來源:圖蟲創意

宋末,

蒙古大軍南下,圍攻潭州,

嶽麓學子奮起,為國效力。

明末,

嶽麓書院代表學子王夫之以“遺臣”身份,

留髮明志。

近代,

魏源、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等嶽麓同仁,

先後奮志圖強、維新安攘,奔走在中華大地之上。

毛澤東、蔡和森等人依託學院,

建立的新民學會,

則埋下了民族希望的發源火種。

如此,

正如理學家吳澄所言:

“自此之後,嶽麓之為嶽麓,非前之嶽麓矣!”

嶽麓書院,自卑亭。來源:圖蟲創意

書院的圍牆外,

嶽麓之風,生生不息。

距嶽麓書院僅200米,

在前門外,

一座亭角微翹,

上蓋青瓦的正方形亭子掩映在綠樹之間,

如亭上匾額所書的“自卑”一般。

但此自卑,絕非彼自卑,

而是出自《中庸》:

“君子之道,闢如遠行,必自邇;

闢如登高,必自卑。”

自卑絕不是今人固步自封的藉口,

而應當以謙恭卑微的態度從低開始,

腳踏實地,幹實事,拾級而上,漸至高峰的態度。


嶽麓書院,愛晚亭。來源:攝圖網

與自卑相對的,當屬愛晚,

從嶽麓書院後門出來, 便可直達愛晚亭。

愛晚亭原為清乾隆年間

嶽麓書院山長羅典所建的紅葉亭。

愛晚之名,出自羅典好友清代著名學者畢沅,

他以亭邊楓葉紅似火為由,

借杜牧《山行》的“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中的“愛、晚”二字,

命名為愛晚亭。


嶽麓書院,愛晚亭匾額。來源:圖蟲創意

如今,

愛晚亭的匾額為毛主席親自題寫,

筆走龍蛇,蒼虯有力。

“自卑”與“愛晚”設立於此,

絕非隨意而為,

“愛晚“,宣揚著華夏千年尊老愛幼的傳統,

與自卑結合,推己及人,譜寫天下大同。


嶽麓書院,愛晚亭雪景。來源:圖蟲創意

相傳,

清代嶽麓書院山長羅典心高氣傲,

頗為古板。

一日,

羅典正在書院中舉辦鹿鳴宴

(科舉鄉試放榜後舉辦的宴會),

有一乞丐般打扮的老道士不請自來。

眾人想戲弄他一番,叫他寫幾個字來看看。

老道士捉起堂前的掃把,沾了些黃泥,

瞅準赫曦臺上的一面白牆,

刷!刷!就是幾筆,

寫下了一個丈餘高的“壽”字,揚長而去。

赫曦臺,福字與壽字。來源:圖蟲創意

眾人目瞪口呆之餘,

才知道此乃世外高人,

羅典後悔不已,

託人四處尋找老道士的下落,

始終無果。

為了彌補過失,

羅典親自在對面的白牆上補寫了一個“福”字。

如今,福壽二字

依舊鐫刻在嶽麓書院赫曦臺的白牆上。

離開嶽麓書院的文風範圍,

漸次而上,在嶽麓山的半山腰上,

千年寶剎麓山古寺傳承的是另一番人生哲理。

此寺為湖南地區最早的佛寺,

見證著佛教入湘的歷史。

麓山寺建成之時,

正值西晉初期,

距離漢明帝下詔在洛陽修建白馬寺

僅過去200年而已。

因此,在麓山寺的山門兩邊,

有一副“漢魏最初名勝,湖南第一道場”的對聯。


麓山寺山門。來源:攝圖網

繼開山祖師竺法崇之後,

麓山古寺又得到了法導、法愍等高僧的加持,

逐漸名揚四海。

至隋唐,

隨著佛教的空前興盛,

麓山寺也迎來了自己的鼎盛時期。

先有天台宗創始人智顗(yǐ)在此傳經說法,

弘揚天台宗的教義和禪法。

後有入藏講法、引發“頓漸之爭”的摩訶衍那於此傳道。

正如唐代詩人杜甫在《嶽麓山道林二寺行》中描繪: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爭盤紆。

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

五月寒風冷佛骨,六時天樂朝香爐。

地靈步步雪山草,僧寶人人滄海珠。

麓山寺碑。來源:圖蟲創意

這一時期,

除了上述兩位高僧外,

在麓山寺弘揚佛法的

還有曇捷、權武等十名高僧。

這些僧人的名字

均被唐代大書法家李邕刻在《麓山寺碑》上。

麓山寺碑高272釐米,

寬133釐米,碑文28行,共1400餘字,

記錄了麓山寺自建寺以來,

歷代沿革和傳教盛況,堪稱“三絕碑”。

宋代的麓山寺,更是禪宗名寺之一。

從悅、智海等得道高僧先後住持麓山寺。


麓山寺一角。來源:圖蟲創意

據《長沙府嶽麓志》載,

智海住麓山寺時,“焚火一夕而燼,道俗驚異。”

智海卻淡定地說:

“夢幻成壞,盡皆戲劇;然吾恃願力,宮室示終廢也。”

沒多久,麓山寺重修如初。

智海的修為,

正好為寺內觀音閣對聯的最好典範:

“事在人為,休言萬般皆是命;

境由心生,退後一步自然寬”。

如今,

麓山寺幾經沉浮,

成為湖南省第一家佛學院,

繼續以佛法滋養三湘大地的芸芸眾生。


山寺一角來源:圖蟲創意

正如《煙波釣叟歌》中所描述的那樣,

“陰陽順逆妙難窮,二至還鄉一九宮。

若能了達陰陽理,天地都來一掌中。

道家的理想世界不同於佛教的極樂世界。

道講究的是永生,超脫自然。

而佛講的是來世,輪迴尋常。

因此,

道教需要尋找到一個更接近天際,

清淨自然的地方,以追求修煉上的天人合一。

這也是為何嶽麓山上的雲麓宮坐落於山頂的緣故之一。


雲麓宮。來源:攝圖網

雲麓宮,

位於嶽麓山雲麓峰之上,

因峰而得名。

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說,

雲麓峰便屬於道教二十三洞真虛福地。

相傳,

南朝時道士鄧鬱之曾在此處煉丹修道,

丹成之日,鄧鬱之羽化登仙,位列仙班。

麓山雲麓宮秋色。來源:圖蟲創意

據《史記》記載,

早在戰國時期,齊國方士韓終即在此煉丹採藥,

並在秦統一六國之際,率部渡海登臨朝鮮半島,

建立三韓,一說為韓國人的祖先。

至明代,

長沙成了明憲宗之弟吉簡王朱見浚的封地。

這位好學多才的王爺

命人在雲麓峰上仿武當山道觀修建雲麓宮,

初名洞真觀,以便自己修道問玄。


航拍長沙嶽麓山秋色美景。來源:圖蟲創意

登上雲麓宮的望湘樓,

憑欄遠眺,橘子洲頭,江水滔滔,

長沙城一派繁榮景象盡收眼底。

真可謂是“直登雲麓三千丈,來看長沙百萬家。”

歷史上,雲麓宮名聯甚多,

而三清殿中所懸的對聯是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宣示著道家的清靜無為。

3.青山有幸葬英魂

如果說,

儒、釋、道三家在嶽麓山上和平相處,

詮釋了嶽麓山,

乃至整個長沙城“天人合一”的和諧,

那麼與之相對的,

便是那一座座分列于山道兩側的孤冢。


嶽麓山俯瞰長沙。來源:圖蟲創意

近代以來,

神州大地戰亂頻發,列強相繼侵略中國,

無數能人志士為中華崛起而奮鬥。

這其中便包括了誕生於湖湘大地上的

黃興、蔡鍔、陳天華、禹之謨等人。

作為推翻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領袖之一,

黃興曾以孫中山先生並稱“孫黃”。

在清末風雲變幻之際,

即密謀發動了被譽為“中國內地革命先聲”的長沙起義,

在湖南地區掀起了一波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

武昌起義紀念館。來源:圖蟲創意

1905年,

黃興在日本與孫中山共同成立中國同盟會,

組織大規模反封建運動。

武昌起義時,黃興親赴武漢,

擔任戰時總司令,指揮戰鬥。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

黃興繼續出任陸軍總長兼總參謀長。

可惜的是,

在南北和談中,

袁世凱篡奪了革命勝利的果實。

黃興被迫起兵討袁,

由於長時間為革命事業奔波操勞,

黃興積勞成疾,病逝上海。

次年,

孫中山親自主持國葬,將這位革命先驅,

自己的忠實夥伴葬於雲麓峰下。

一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在其墓旁留下輓聯:

“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黃興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協議CC BY-SA 3.0

如今,

黃興墓坐西向東,地勢開闊,

百級石階直達墓前,蒼松翠柏,掩映其間。

黃興未竟的事業,

則由雲麓峰下另一座墓主人

蔡鍔來完成。

1904年,蔡鍔自日本學成歸國,

先後在湖南、江西、雲南等地編練新軍,

秘密組織反清事業。

辛亥革命爆發後,

蔡鍔在雲南發動“重九起義”,

建立雲南軍政府。

蔡鍔主政期間,大力推行新政,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1915年,

蔡鍔率先舉起“反袁”大旗,

在雲南組織護國軍運動討伐袁世凱,舉國震動。

袁世凱復闢失敗後,蔡鍔憑著這一偉大功勞,

被譽為“再造共和第一人”。

蔡鍔墓坐落在嶽麓山白鶴泉左後方山腰。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協議CC BY-SA 3.0

然而,

與革命先驅黃興一樣,天妒英才。

再造共和後不久,蔡鍔病逝日本,享年34歲。

蔡鍔在遺囑中寫道:

“我統率滇之護國軍第一軍在川戰陣亡及出力人員,

懇飭羅佩金等核實呈請恤獎,以昭公允;

鍔以短命,未能盡力為民國,應為薄葬。”

1917年,

蔡鍔魂歸故里。

政府為其舉行國葬,

讓其長眠於風景秀麗的嶽麓山中,

供世人瞻仰。

儘管過了百年,

如今“蔡公松坡之墓”六個大字,

仍歷久彌新。

在黃、蔡二公之前,

嶽麓山中其實早已深深埋葬著

陳天華、禹之謨等愛國志士。

陳天華雖未及參加辛亥革命,

但他以《猛回頭》、《警世鐘》等泣血之作

喚醒了一批近代湖湘子弟的愛國之心。


雲霧繚繞下的嶽麓山。來源:圖蟲創意

1905年,

陳天華在日本東京

以蹈海自絕的方式抗議日本侵略,

試圖喚醒更多的同胞。

次年,他的靈柩運回長沙後,長沙全城學子出動,

人人縞素,送葬人數綿亙十數里。

時任同盟會湖南分會會長的禹之謨親自主持,

公葬烈士於嶽麓山,以彰義烈。

但此舉卻遭到了清政府的鎮壓,

禹之謨於當年8月被捕,隨即被處死。

據記載,

禹之謨臨刑前曾高呼:

“禹之謨為救中國而死,為救四萬萬人而死!”

辛亥革命之後,黃興移其忠骨,

與陳天華等人共葬一穴,以恤其道。

至此,

嶽麓山成了一座聚滿英靈的英雄之山。

繼諸革命先驅之步伐,

在中國近現代愛國救亡、矢志革命的抗爭中,

又有無數英雄歸葬嶽麓山。


嶽麓山頂。來源:圖蟲創意

今天,

掩映在綠樹青石間的五輪塔、赫石坡南側的

七十三軍公墓依舊在無聲地訴說著英烈們的故事。

一座嶽麓山,

從嶽麓書院到湖南大學,

從佛法精奧到道法自然,

無不彰顯出嶽麓山

融物候、環境、人文於一體的“天人合一”,

可謂地靈。

而古代大儒間關於儒理的對論,

乃至近現代革命英烈為國圖強,

無不詮釋著嶽麓山中心懷天下的熱血情懷與氣魄,

實為人傑。

如此人傑地靈的山峰,

在中國,還有第二座麼?

參考資料:

黃林石:《古城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

羅軍強:《嶽麓山抗戰史話》,海南出版社,2007

鄭堅:《嶽麓山英烈墓:嶽麓山名人墓之一》,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

朱漢民:《嶽麓書院》,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劉麗珍:《嶽麓山尋古探微》,湖南大學出版社,2015

高山:《長沙百景》,中國文聯出版社,2018

趙寧:《長沙府嶽麓志》,全國圖書館縮微文獻複製中心,1992

譚世保:《漢唐佛史探真》,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