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次山西,我被中式審美暴擊了

去一次山西,我被中式審美暴擊了

來源丨九行

ID丨jiuxing_neweekly

作者丨曉洋


一向低調的山西,突然漲了一撥路人粉。

前陣子,董宇輝山西開專場直播。他走過大同、忻州、朔州等地,被山西文化深深震撼,在社交平臺上強力輸出了一波“小作文”。這些小作文辭藻優美,被網友熱捧為“山西宣傳文案的天花板”。
 

圖:董宇輝發佈的山西宣傳文案。/@新聞晨報

在董宇輝的直播間裡,萬千網友不僅種草了山西陳醋、莜麵魚和汾酒,還燃點起對從唐代至明清的山西古建築的嚮往。有網友感慨:“山西文旅,終於支稜起來了。”

沒有新漆,沒有新瓦,沒有被現代審美改造過,山西古建築有時顯得過於樸素。區區一處木頭搭建的藻井,古人繪以丹青、飾以琉璃,即搭建出一片璀璨宇宙。

千百年後,這些低調的古建築會冷不丁釋放一種審美暴擊,讓不經意抬頭的遊人心悅誠服。

圖:山西應縣淨土寺天宮樓閣藻井,被梁思成稱為“國寶一絕”。(圖/圖蟲創意)

溫馨提示,去山西旅遊,後勁特別大。

就算是現代建築大師到了山西,也要默默獻上自己的膝蓋。自從1933年第一次山西訪古之行,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營造學社成員,一次又一次重返山西。在他們的心中,山西是“木質古構的富饒溫床”

旅遊博主王逅逅去山西專門看了趟古建築回來,她感嘆:“在山西,我對博物館失去了興趣。”

畢竟,山西的魅力,從未被博物館的玻璃櫃所馴服
,它一直如繁星般,散佈於這片被時光偏愛的土地上。

木構高光雲集,
專治各種不服

梁思成和林徽因看見大同華嚴寺的第一眼,倆人同聲驚歎了兩個字——巨構

即便是提前看過照片的,在肉身與這些巨型古建築相遇那刻,才能真切感受到它們的磅礴壯麗。

華嚴寺是契丹貴族建造的皇家寺院,裡面的大雄寶殿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金代木構建築。殿內運用減柱法和移柱法,減少了內柱12根。站在殿前,那種巍峨之感拂面而來,傳遞著北方遊牧與中原農耕文明交融帶來的曠達與細膩

圖:受契丹族崇拜太陽的信仰影響,大同華嚴寺坐西向東。(圖/圖蟲創意)

下寺正殿薄伽教藏殿為遼代遺構,功能接近今天的佛教圖書館。如果想更直觀感受“巨構”二字,不妨到大同博物館裡,和薄伽教藏殿的鴟吻比比身高。薄伽教藏殿鴟吻高約3米,也就比全國最高的故宮太和殿鴟吻矮小半個頭。

山西木建築不僅體量驚人,而且結構精妙。初次拜會應縣木塔的時候,梁思成驚呼:“好到令人叫絕,喘不上一口氣來半天!”

應縣木塔靠木頭榫卯相互結合而成。全塔共用斗拱54種,種類之多堪稱“斗拱博物館”。這麼多種斗拱可不是古代工匠在炫技,它們可都是應縣木塔的護身符。

木塔高約67米,相當於一座20多層高的現代建築。過去900多年裡,應縣經歷了40多次地震,但這座木塔都得以倖存,傲然挺立至今。

方形的鬥接著彎曲的拱,大斗拱挑著小斗拱,它們交叉咬合,但不強行鎖死。這些結構在地震時變形摩擦,大量消耗震力,可謂木塔自帶的“減震器”。

應縣木塔。(圖/Serena)


應縣木塔底層迴廊由24根柱子支撐,柱子斷面直接擱在石頭上,都沒用凹槽完全固定。遇到狂風大作,它們也就有一定復位能力。

細心的人們發現,部分木柱與石礎之間有明顯的縫隙,足夠人們把手指平伸進去。沒想到,上千年前的柱子就學會了“輪休”。

應縣木塔底層一根柱子正在“輪休”。圖/Serena

金庸筆下的江湖,處處與山西有緣。在《笑傲江湖》中,恆山是五嶽劍派的最後風骨;在《天龍八部》裡,雁門關是喬峰一生都邁不過去的坎。

遙相呼應地,山西的古建築也自成江湖。金庸小說有“北喬峰南慕容”,而山西古建築裡也有“南樓北塔”的說法。“北塔”指應縣木塔,而“南樓”就是指飛雲樓。

飛雲樓,位於運城萬榮縣東嶽廟內,全樓有300多組斗拱,呈現出宛如雲朵簇擁的感覺,被譽為“中華第一木樓”。

細數全國著名樓閣,黃鶴樓、鸛雀樓和滕王閣已是嶄新的鋼筋混凝土仿作,只有重建於光緒年間的岳陽樓還算古建築。飛雲樓卻難得保持純粹的木結構,留存宋元遺風。

比起遊人如織的“中國四大名樓”,飛雲樓的火爆估計就差一篇要求全文背誦的課文吧。

圖:飛雲樓上斗拱密佈。(圖/圖蟲創意)

林徽因曾把中國古建築歷史比作一部偵探小說。她和梁思成從北向南輾轉前行,為的是尋找一個確鑿的證據,打破當時日本學者“中國已無唐代木建築”的斷言。

最終,他們在五臺山佛光寺前得償所願。佛光寺東大殿內,建築、書法、壁畫和塑像,四樣關鍵元素均與晚唐相吻合。這座穿越千年的木建築,如同復活了唐朝的一個細胞,繼而綻放出一個時代的華美生命。

圖:走進千年佛光寺,穿越時間的距離。(圖/@爻一)

眾神與眾生
僅在一線之間

山西的木構帶人們穿越千年,而古構裡各種塑像和壁畫,又給精妙設計的空間注入有趣的靈魂。

曾有一位來自敦煌的藝術家說過:“如果要完整地表述中國傳統彩塑這個概念,那麼,敦煌是上半場,山西就是下半場。”

太原晉祠的聖母殿內有40多尊北宋彩塑。北面一尊頭扎紅飾唱花旦的侍女,可說是當中最出色的,一顰一笑,如訴平生。

據傳,京劇大師梅蘭芳曾天天到晉祠,對著她前後看了三個多月才離開。你看那緊攥手帕嘴角帶笑、眼角含淚的樣子,像不像你講完PPT後冒著冷汗,等候大領導發話?

圖:數百年來灰塵已與侍女像融為一體,她的糾結解開了嗎?(圖/@三晉出版社)

除了“打工人”,幾百年前的壁畫中還能看到得道昇仙、逆天改命式的大爽劇。

芮城永樂宮是和敦煌齊名的藝術殿堂,AKA“東方藝術畫廊”。這裡的壁畫盛大且完整,共有1000多平方米,約等於2.5個標準足球場。

三清殿的《朝元圖》是其中的重頭戲。8位帝后實力演繹朝拜道教最高神的盛大景象,可謂是最高規格的神仙趕集。

王者氣勢太強,有點招架不住?出門找家道教主題咖啡廳,點杯玉皇大帝同款拿鐵,壓壓驚吧。

圖:永樂宮壁畫裡再長的線條也是一氣呵成,沒有斷筆之感。(圖/圖蟲創意)

這邊永樂宮的眾仙積極營業,那邊雙林寺的菩薩正在放飛自我。相比一般莊嚴肅穆的古寺,平遙古城外的雙林寺十分接地氣。

古寺內有令人歎為觀止的二十六手觀音,也有不走路也會帶風的帥氣韋陀。但最動人的莫過於一尊坐姿觀音像。拋下一般菩薩的偶像包袱,這塑像右腿曲起,左腿自然,深諳鬆弛感的精髓,怪不得人稱“自在觀音”。

圖:雙林寺內的自在觀音。(圖/圖蟲創意)

與雙林寺各美其美的塑像相比,臨汾隰縣小西天的塑像可說是捲到天花板。小西天原名千佛庵,不到170平方米的小殿堂裡擠了1000多尊彩色懸塑,佔山西全省明、清彩塑的4%。

天王金剛、樂伎舞師、漫天神佛、珍禽走獸俯瞰眾生。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全部掛滿了瀝粉貼金的懸塑,看到一角素顏的山牆和樑柱就算我輸。出家人常說“四大皆空”,但踏入這殿堂,不禁懷疑是否存在一個極繁版的西天。

圖:極繁版的極樂淨土。(圖/圖蟲創意)

在山西,不僅能看到人神相通的玄妙,而且能感受到多元文化的交融。雲岡石窟代表北魏雕刻、建築藝術的傑出水平,同時還是一部有著1560年曆史的“石頭史書”

俗稱“五華洞”的第9窟至第13窟內,有中國的勾欄紋裝飾,也有波斯的忍冬紋;有中國的博山爐,也有印度的摩尼寶珠;有中國古建築的斗拱裝飾,還會遇到帶有古希臘、羅馬特色的廊柱。那些環繞洞窟的飛天,像不像把翅膀換成飄帶、穿上胡褲的丘比特?

圖:上面是中國的博山爐裝飾,下面是古希臘羅馬風格的廊柱。(圖/@雲岡研究院)

在山西,宗教之間的次元壁擁有特殊的滲透功能。無論是大同的懸空寺,還是長治的觀音堂,都是儒、釋、道三教和諧並存。

運城市新絳縣是一座擁有14處國寶單位的縣城。爬到龍絳縣的龍興寶塔上眺望,西南角是城隍廟,正西則是新絳天主堂。這座教堂是中國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也是山西第一座天主堂。

又土又洋,無縫銜接,儒、釋、道三教外加天主教,600平方公里的山西縣城全都能接住。

圖:新絳天主堂與龍興古寺的寶塔遙相呼應。(圖/圖蟲創意)

沒有一年半載,
別想走出山西

山西是我國現存古建築最多的省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山西省目前登記在冊的古建築多達28027處。

去歐美看建築,能有100多年曆史就覺得不得了,在山西,得有1000多年曆史才算大拿。在山西,元以前早期建築佔全國總數80%以上,明清建築遍佈全省,近乎開掛。全國現存3座唐代木構建築,更是全部在山西。

從寺觀廟宇、城池民居到樓塔橋樑……全國找得到的古建築類型都可以在山西找到,全國找不到的也可以在山西找到。不僅是古建築,連同建築一起留存下來的壁畫、彩塑和琉璃裝飾等,山西省內也是遠超其他省份。

山西古建築多得看不過來。(圖/@山西博物院)

這裡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山西雖沒有中古時期長安、洛陽這樣的全國政治中心,但也受到多個王朝的青睞。

這裡還是佛教與道教文化的聖地。儒、釋、道信仰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留存過高光時刻。憑藉蒼莽大山的庇佑,這裡沒經歷明顯的大衰落。許多古建築得以躲過戰亂與人禍,僥倖得以保存。

更重要的,山西古建築不是一座座冰冷死板的樓房,而是當地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永樂宮每年三月三日,當地人都會過去拜拜呂祖,祈求一年的順風順景。

早晨,大同善化寺門前廣場,老人家悠然跳扇舞、打太極拳。隰縣小西天的文殊殿前,香火依舊旺盛。新絳天主堂平日裡還會舉辦彌撒。

在社交媒體上,只要網友流露出對山西古建築的興趣,往往會收到山西土著的熱情回覆。古建築旅遊門檻高,看不懂?本地人發帖,手把手教你如何打開永樂宮。

圖:永樂宮現存的大殿為元代建築。(圖/@西侯)

山西古建築太多,自己假期卻太短?本地人和山西自來水都會幫忙規劃路線。不過,去山西旅遊通常只有零次和無數次。一位古建築愛好者保守估計,沒有一年半載,別想看遍山西省內明以前的古建

作為中國的頭號能源大省,山西十年如一日溫暖我國北方的冬天,與此同時也在努力尋求文旅的轉型發展。

早在10年前,臨汾市就開始一場“廁所革命”。走在臨汾街頭,如果你遇到一批賽博朋克中帶點魔性的建築,別以為進了景區,其實它們都是五星級公廁。

人們常說“地上文物看山西”,實際上,山西近年也在博物館上暗暗發力。貴為“鎮館之寶”的鳥尊、形似“安卓機器人”的四足小鼎、神似“憤怒小鳥”的鴞卣……山西博物院近年積極打造文物明星。

這一兩年它還在文創上發力,僅館藏造型印章就多達50餘枚,今年6月還新增了套色印章和金色滾筒印章,數量豪橫、款式繁多,直讓人慾罷不能。

圖:山西看古建築會上癮,蓋章也會。(圖/@養魚兒)

省博豪橫,市級博物館也緊隨其後。大同市博物館整體設計大氣恢宏又不失細緻。大半個展廳內集中展示司馬金龍墓出土的陶俑儀仗隊,視覺衝擊力撲面而來。

除了升級博物館外,山西各地都在默默做出特色。忻州古城景區餐廳公示“一碗牛肉麵重量”,被網友誇為“旅遊界一股清流”。

如果你到現在都還沒去過山西,那麼請接住大同善化寺廣目天王的表情包。

(圖/Serena)

參考資料:
荒野上的大師,張泉,2022-03
雲岡石窟:“雲”端行走,“雲”遊世界,新華社,2020-05-15
什麼是1/25000的奇蹟?,HND Design,2022-03-10
為什麼說最“鉤心鬥角”的地方是山西,地道風物,2023-03-10
國寶山西,中華遺產,2021-12
在山西遇見你,2019-08-08

本文經“九行”授權發佈

九行 |《新週刊》旗下的新銳旅遊平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