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朮天麻湯其同名之方有三,現臨床多用《醫學心悟》所載之方,也即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方劑學》選列之方,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紅、白朮、生薑、大棗組成,具有化痰息風、健脾祛溼之功效,主治風痰上擾,眩暈,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諸症。
而《醫學心悟》的卷三篇中,又載有同名之半夏白朮天麻湯,將上方之白朮由9g改為3g,加蔓荊子3g,功能化痰息風,止痛定眩,主治痰厥頭痛,眩暈,噁心,嘔吐或咳吐痰涎,胸脘痞悶,舌苔白膩,脈弦滑諸症。
《脾胃論》載半夏白朮天麻湯由黃柏、乾薑、天麻、蒼朮、茯苓、黃芪、澤瀉、人參、白朮、炒神曲、半夏、大麥、陳皮組成,為溫涼並舉、補瀉兼施之方,具有化痰息風、益氣和胃之功效,主治氣虛、風痰上擾兼有下焦溼熱之證,症見頭痛,眩暈欲吐,煩悶不欲言,四肢不溫,不得安臥,舌淡苔白膩,脈弦滑等。
現將沈師運用教材《方劑學》所載之半夏白朮天麻湯的證治經驗總結如下。
孟某,男性,63歲,2006年3月23日初診。主訴為頭暈,左半身麻木無力,言語不利1月餘。患者就診時感頭暈沉重,喉中痰鳴時作,左半身麻木無力,語言不利,納差,大便如常。曾在外院檢查頭顱CT示腦梗死。查體:血壓150/90mmHg,舌質暗紅,舌苔厚膩,脈弦細。診斷為缺血性中風(腦梗死,高血壓病2級)。
此為風痰阻絡,竅閉不通,經脈不利,筋骨不養,治宜息風化痰,開竅通絡。方擬半夏白朮天麻湯化裁。
處方:天麻10g,白朮10g,茯苓13g,法半夏10g,石菖蒲10g,遠志10g,陳皮6g,殭蠶10g,鬱金10g,紅花10g,川芎10g,丹參13g,牛膝10g,麥芽13g,絲瓜絡10g。
7劑,水煎服,每日1劑。囑繼續服用降壓藥卡託普利。
二診:服藥7劑,血壓140/86mmHg。頭暈症狀減輕,效不更方。期間外感風寒,流涕,鼻塞不適,胃部不適,方中加入防風10g,白芷10g,川斷10g,去丹參、鬱金。服用數日後,表證除,仍用初診之方,適作加減。服30餘劑後,肢體麻木消失,語言漸清晰,諸症明顯好轉。
按:本案取半夏白朮天麻湯化痰息風,加石菖蒲、遠志、殭蠶以加強化痰散結開竅之力,紅花、川芎、丹參、鬱金、牛膝活血通絡。但在治療過程中,偶感風寒之邪,出現流涕、鼻塞不適、胃不適,故再加入白芷、防風。
白芷為陽明之藥,又可引藥上行達面部助化痰祛風,防風加強祛頭面部風痰之功效,加川斷治療下肢困痛無力不適。《本草備要》曰:“川斷苦溫補腎,能宣通血脈而理經脈。”諸藥相伍,使痰濁得祛,肝風平息,瘀血得消,腎脾氣化得助,諸症得除。
李某,男性,72歲,2006年2月27日初診。
主訴為頭暈沉、身困重十餘年,伴胸悶,下肢腫,大便乾結。患者有高血壓病史十餘年,斷續服用卡託普利片、北京降壓0號片治療,血壓控制不理想。曾在外院CT檢查示腔隙性腦梗死。查體:血壓160/100mmHg,舌質暗,苔白膩滑,脈弦。
診為痰瘀閉阻,風痰上擾,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胸陽不振,故見頭暈、頭沉加重,嗜睡,胸悶,下肢腫,大便乾結,當標本兼治,息風化痰,利溼通絡。
處方:天麻10g,生白朮10g,茯苓13g,法半夏10g,枳實10g,萊菔子15g,當歸13g,桃仁13g,川芎10g,紅花10g,益母草10g,牛膝10g,郁李仁15g,澤瀉13g,陳皮6g。
7劑,水煎服,每日1劑。囑服北京降壓0號片,每日1次,每次1片。
二診:服藥7劑,血壓降至140/90mmHg,頭暈、頭沉減輕,大便已不幹結,下肢腫減,效不更方。上方略作加減,服藥1月餘,下肢腫全消,血壓穩定在140~130/90~86mmHg之間,但仍夜尿頻,每晚起夜3~4次,原方去澤瀉、郁李仁、益母草,加烏藥、肉蓯蓉、菟絲子,又服用半月餘,諸症明顯改善。
按:半夏白朮天麻湯化痰祛溼之力較強,並能平肝息風,然原方活血通絡之力較弱。高血壓病證見風痰上擾,瘀阻清竅,常表現為眩暈、頭痛,沈師運用該方通常加大溫經活血通絡之力度,故本案例治療取半夏白朮天麻湯加當歸、桃仁、紅花、川芎、牛膝溫經活血,痰瘀同治,使痰濁去而瘀血除,血脈暢而痰濁消。
加枳實、萊菔子加強行氣降濁之力,益母草活血而利水,郁李仁潤腸通便而利水,澤瀉利水降濁。益母草因有報道使用過久有損腎功能的情況,故腫消即停用。
經上方治療後頭暈沉、大便乾結、嗜睡三症消失,血壓平穩,後期出現尿頻,尤以夜尿多,無尿急、尿痛,說明邪去十之七八,表現為腎陽氣虛,膀胱固攝無權,故取烏藥治膀胱冷氣,小便頻數;菟絲子強陰益精,溫而不燥,治五勞七傷、精寒淋瀝;肉蓯蓉補腎門相火而滑腸通便,使便通而氣之元陽得充,更助氣化水行。藥證相符,療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