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大走廊,這個詞,你是不是有點陌生?
昨天上午,杭州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省人民大會堂開幕,“良渚文化大走廊”一詞,首次出現在了2023年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迅速引起與會的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的關注和熱議。
報告指出,今年全市將重點做好九方面工作,其中“聚焦文化興盛,全力爭創全國文明典範城市”中提出,“謀劃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創造更多可親可觀可感的城市文化IP”。
良渚文化大走廊,這是一條什麼樣的大走廊?
餘杭文旅資源最集中的區域
三大文化領銜的璀璨文化帶
“良渚文化大走廊”的正式提出,是在去年12月30日餘杭區委十五屆七次全體(擴大)上,當時的全委會報告中,多次出現這一概念。
仔細梳理下公開資料,這已不是“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次提出。去年12月,餘杭區委區政府就開展過良渚文化大走廊專題調研,在區委工作務虛會上也進行過討論。
根據餘杭官方定調,良渚文化大走廊位於該區北部,是一塊由西向東延伸的帶狀區域。
餘杭是浙江知名的文旅資源大區,而上述帶狀區域正是餘杭文旅資源最為集中的區域,將其稱為璀璨文化帶並不為過。
杭州市委常委、餘杭區委書記劉穎介紹,在良渚文化大走廊,值得串聯之“珠”眾多,包括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瑤山遺址公園、老虎嶺遺址公園、杭州國家版本館、大運河文化國家公園(餘杭段)、小古城遺址、良渚博物院、浙江省考古與文物保護基地、瓶窯古鎮、安溪古鎮,以及“徑山茶宴”“餘杭紙傘”等非遺項目。
上述文化明珠中,良渚文化、運河文化、徑山文化無疑是領銜其中的三大文化名片。良渚遺址作為“世界遺產、文明聖地”自不必多言;包含大運河漕運倉儲文化、歷代倉儲技藝創新,以及運河水鄉田園風貌等在內的運河文化則是中國大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徑山文化中的禪茶文化博大精深,是唐代茶聖陸羽著《茶經》之地,前不久,徑山茶宴還入選“人類非遺”,引來全球關注。
良渚文化大走廊同樣可以展示文化的多彩。杭州國家版本館落成開館,肩負賡續中華文脈重任;浙江省考古與文物保護基地集考古遺產保護、文物整理修復、考古科技研究等功能於一體;瓶窯古鎮、安溪古鎮展示江南水鄉古鎮風采;“餘杭紙傘”非遺項目講述中國式浪漫的傳承與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大走廊還串聯起當地以新港村、徑山村為代表的美麗鄉村文化,以中國(良渚)數字文化社區為代表的現代數字文化,讓文化展示既能追古又可溯今。
“雖然名叫良渚文化大走廊,但在餘杭的規劃中,這條大走廊是以良渚文化為核心,東西向串聯起2000多年運河文化、1000多年徑山文化、雙千年古鎮文化、苕溪文化、紅色文化等。”有關人士說。
優化餘杭區域空間格局
這是一條共富大走廊
餘杭為何要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
從名字上看,餘杭要打造的這條大走廊,良渚文化是核心,餘杭要繼續擦亮自己的文化金名片。
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讓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給出了文明界定的中國方案。之後,良渚古城遺址又列入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杭州國家版本館落戶良渚遺址區域。
但是,良渚遺址遺產區和緩衝區內有300多個遺址點,光是將它們串聯整合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別說要講好5000年的良渚文化了。
“我們借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建設,破解良渚文化保護傳承活化利用上的一些困難和阻礙,打造體現餘杭辨識度、彰顯中華文化特色、具有國際傳播力的中華文明餘杭標識。”餘杭區委主要負責人說。
優化空間新格局,這是餘杭更深的用意。
早前,餘杭提出了城西科創大走廊和千年發展軸“一廊一軸”的空間格局。去年8月,餘杭又提出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
對餘杭來說,這個城市新中心,並不僅僅侷限於很多人頭腦中的城西區域,而是一個全域概念。
將“一廊一軸”標註在餘杭地圖上,就會發現餘杭西部、北部並未覆蓋。因受到文保、環保、農保等因素制約,這些區域發展相對滯後,深厚的文化資源和良好的生態資源無法轉化為發展資源。
對比來看,差距更為明顯。在城西科創大走廊帶動下,過去10年間,未來科技城企業營收增長41倍,稅收增長46倍,註冊企業數增長57倍,不僅是杭州,也是浙江數一數二的科技創新和人才集聚高地。
由此可見“廊道式”空間格局和發展模式的威力,那為何不運用到文化建設?
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設,是以良渚文化為龍頭,推動良渚遺址管理區、錢江經濟開發區、良渚新城、瓶窯新城、西部五鎮等地產城人文融合發展,換種角度說,是以文化為紐帶,將文化、生態、產業、城市、鄉村等有機串聯,帶動餘杭全域協調發展。
“良渚文化大走廊與城西科創大走廊和千年發展軸一起,構建了‘兩廊一軸’空間新格局,實現良渚古城與未來科技城鏈接、歷史與現代交匯、文化與科技融合,從而進一步優化區域空間格局。”餘杭區委主要負責人說,對餘杭西部、北部市民來說,這條大走廊也是一條共富大走廊。
關於如何建設良渚文化大走廊,各行各業已有不少建議意見。
目前來說,餘杭剛剛邁出建設良渚文化大走廊的第一步,眼下正加緊啟動良渚文化大走廊的規劃編制工作。
“應依據‘最小干預原則’,減少對本體和環境風貌的破壞”“要建設文化地標性工程,以良渚遺址為核心謀劃推進一批重點地標性項目”“無論是建築還是產業,都要突出良渚文化”……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記者 周辰璐 通訊員 徐穎 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