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後跟開裂也叫手足皸裂症,在秋冬季節的時候,因為天氣乾燥,人體的汗腺和皮脂腺活躍度下降,就會導致皮膚變得乾裂。
有的人的症狀比較輕,腳後跟會產生細微的裂紋,但是有的人的情況卻比較嚴重,腳上的裂痕比較深,甚至還會乾裂出血。
不僅會影響美觀,還會影響到正常的走路,導致腳後跟乾裂,除了跟皮膚缺水有關係之外,還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腳後跟乾裂是怎麼回事?
通常來說腳後跟特別乾裂,甚至伴有出血的症狀,這種現象多半發生在上了歲數的老年朋友身上,尤其是老年婦女。
剛開始時可能只有腳後跟出現乾裂情況,隨著裂縫越來越深,甚至還伴有一些裂紋,嚴重時出血症狀會不斷加重,最常見的部位就是腳後跟側面和腳底。
秋冬季節天氣越來越寒冷,這類情況出現的也會越來越頻繁,在中醫學中認為,腳後跟乾裂可能與身體素質差和身體的某些部位不協調有關。
腳後跟乾裂,並非是皮膚缺水所致
腳後跟乾裂一般是由局部受到外力的原因,例如長時間摩擦等等,導致腳後跟部分地方角質層增生,逐漸出現乾燥肥厚的症狀,這就很容易導致皮膚乾裂起皮,再加上沒有及時得到護理,很容易導致皮脂腺萎縮,進一步加重腳後跟乾裂的症狀。
腳後跟乾裂是指腳後跟跟這個部位的皮膚開裂,這是一類疾病,常發生在春秋季節,有人的症狀輕,有的人的症狀重,對於重症患者來說裂痕特別嚴重,甚至會有出血的可能性,行走起來特別疼痛。
腳後跟經常“乾裂”?可能與這3個因素有關
● 皮膚真菌感染
造成腳後跟開裂的原因有很多,但大部分人腳後跟開裂都是因為真菌感染引起的腳氣所致。導致腳氣的真菌有很多種,比如白色念珠菌、紅色毛癬菌、皮膚癬菌等。
人的腳底和腳趾間的皮膚汗腺分佈較多,因此出汗就會比較多,而鞋內的空氣無法流通,潮溼溫熱的環境更會促進絲狀真菌的生長。此外,腳部皮膚尤其是腳底皮膚角質層較厚,也是有利於真菌生長的重要條件之一。
當足部被真菌感染時,就可能會形成腳裂,大多數情況下還會伴隨著瘙癢、起泡、起皮的症狀。對於腳氣的出現,患者應該積極控制感染,通過合理的用藥來避免真菌入侵、改善腳氣。
同時也要注意局部衛生、勤清洗腳部、及時更換襪子,這些習慣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和改善真菌感染,堅持下來之後會發現腳部皮膚明顯好轉。
值得注意的是,妊娠期婦女、濫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的人、糖尿病患者等人群都是足癬的易感人群。這些人群由於抵抗力較正常人會較為低下,更容易被微生物感染,因此日常應該多加註意腳部衛生。
此外,在肥胖者也很常見,肥胖者易感染則是因為腳趾間隙較小再加上容易出汗,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環境。
● 維生素A缺乏
維生素A缺乏會引起皮膚乾燥,皮膚油脂分泌減少,而皮膚乾燥正是出現腳後跟開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腳後跟的角質層比身體其他部位都厚,肌肉彈性也會相應減小。尤其是在冬天的乾燥空氣中,溼度嚴重不足,再加上身體缺乏維生素A導致皮膚比較乾燥,如果這時腳部活動幅度過大,就會很容易造成皮膚局部開裂,進而形成細而深的裂口。
● 皮膚疾病
有一種皮膚疾病——乾性溼疹,也是導致腳後跟乾裂的一種疾病,也稱乏脂性溼疹,是常見的皮膚病。
主要與水分脫失、皮脂腺分泌減少、功能不良有關,這種疾病大多數是由於患者過度清潔皮膚而導致皮膚屏障功能被破壞。患有該疾病後,患者會出現皮膚異常乾燥、裂隙狀紅斑、脫屑以及劇烈瘙癢等。
患者出現相應症狀後,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另外可以選擇合適的潤膚劑進行塗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修復皮膚開裂的現象。病情嚴重時,患者可選擇甲潑尼松、西替利嗪以及他克莫司軟膏等藥物進行治療,有助於促進缺損皮膚組織的修復。
魚鱗病也是容易導致腳後跟乾裂的一種皮膚疾病,這是遺傳性角化障礙性皮膚病,主要症狀為皮膚乾燥,並且伴有稜形或多角形的鱗屑(外觀如魚鱗狀),需要對症治療,可以外用一些潤膚膏進行緩解。
腳後跟乾裂如何緩解?
1、保持良好個人衛生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穿透氣的鞋子和襪子,勤洗腳,勤勤洗襪子。
2、每天穿著襪子
我們可以每天穿著襪子入睡,這樣就能減少水分流失的速度,讓角質彈性增加,也能加強保健品或藥物的吸收。
3、維持足部溫暖
腳後跟開裂時可以維持腳部溫暖,這樣就能改善血液循環,又能改善皮膚髮炎的問題。
5、選擇合腳的鞋子
鞋子的形狀不合適就會跟腳部摩擦,角質層也會慢慢變厚,所以選擇合適的鞋子特別重要。
6、塗抹藥膏或者潤膚油
配合白醋洗腳,也可以使用日常治癒真菌類的藥膏或者潤膚油。會有助於治療腳底脫皮乾裂。
腳後跟皮膚乾裂,出現了傷口,並且特別容易起皮,原來與這些原因有關,一定不能用力撕開,那樣做的話,很容易造成皮膚感染,科學合理進行緩解,才是最重要的措施,這些預防措施,希望你能照著做,雙腳皮膚健康了,免去了很多大麻煩,無疑才是最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