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瑣記 | 馮波:到底是印度洋?還是西洋?

備課瑣記 | 馮波:到底是印度洋?還是西洋?

昨日,友人發來一組地圖,分別是初中七年級下冊第9課《宋代海外貿易圖》和第15課《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提出為何兩者在今印度洋地區的標註不相同?前者為“印度洋”,後者為“西洋”,此中是何講究?這是個小問題,卻可以琢磨一下。

《鄭》圖將印度洋一帶標註為“西洋”,顯然是為了適配“鄭和下西洋”這一眾所周知的重大史實,在這一背景下,“西洋”大致包括了現今的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區,甚至包括了一部分紅海和波斯灣的地區,這在《明史·鄭和傳》中有比較明確和詳細的記載。

如果依這一邏輯,《宋》圖標註時人對印度洋的稱呼會更合理,又為何不標呢?我猜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中國對印度洋並沒有明確、統一的稱呼。

唐宋時期,由於地理知識的限制,人們可能會使用一些相對模糊的詞語來描述印度洋及其他外域,例如“南海”、“西洋”,或者直接以地名、國名來稱呼某個特定的海域,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說“撥拔力國在西南海中”,指的就是今天東岸索馬里沿海地區,《新唐書》稱今天的斯里蘭卡為“獅子國”,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提到了“波斯國”,還明確提到了“南大洋海”,指的就是今天的印度洋。

那麼,印度洋是怎樣得名的呢?中國人最早對其明確的認知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我見識有限,暫時還沒有查閱到十分有力的證據。據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一篇文字介紹(https://www.fio.org.cn/news/hykp-detail-7300.htm):

在古希臘時期,著名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稱之為“厄立特里亞海”,意為“紅海”。初時指的可能就是現在的紅海,以後穿過曼德海峽發現還有更大的海域,遂用這個名稱泛指整個印度洋。到古羅巴時期,印度洋被羅馬人稱為“魯都姆海”,但這個名字只不過是希臘語“厄立特里亞”的意譯,也是“紅海”的意思。同一時期,印度洋還被人稱為“南海”、“東海”等等。直到15世紀末,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達·伽馬為了尋找通往印度的航線,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這個大洋後,才開始使用印度洋這個名稱。這個名稱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成為通用的名稱。

姑枉信之。

中國人以“西洋”指稱印度洋又始於何時呢?我能查到最早的說法是從元朝開始。元人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中指出:今印度尼西亞西部的蘇門答臘島是“西洋諸番之馬頭”,其地以西列屬西洋,其“西洋”所指即為印度洋當屬無疑。從四庫全書全文的檢索來看,類似的說法集中在明朝,以《贏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著作為典型代表。

“印度洋”這一確切的稱呼何時見於中國文獻呢?我閱歷淺薄,難以定論。不過,猜測應當不早於19世紀中期。一是因為清朝的海禁政策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對印度洋的探索,二是葡萄牙、荷蘭等殖民者相繼東來,強佔殖民地,也阻隔了中國人進入印度洋的通道,這些都不利於對印度洋的整體認識。鴉片戰爭後,伴隨著西方自然科學(包括地理知識)的進入,也許“印度洋”這個詞彙也隨之在中國被接受和使用。

Scroll to Top